- 年份
- 2024(8515)
- 2023(12198)
- 2022(10409)
- 2021(9188)
- 2020(7754)
- 2019(17795)
- 2018(17436)
- 2017(33864)
- 2016(18001)
- 2015(19706)
- 2014(19869)
- 2013(19731)
- 2012(18546)
- 2011(16994)
- 2010(17478)
- 2009(16633)
- 2008(16456)
- 2007(15278)
- 2006(13901)
- 2005(13128)
- 学科
- 济(94111)
- 经济(94007)
- 管理(57123)
- 业(52957)
- 企(43903)
- 企业(43903)
- 方法(31346)
- 数学(26544)
- 数学方法(26255)
- 中国(23462)
- 财(22346)
- 地方(21351)
- 农(20929)
- 制(20204)
- 业经(19126)
- 学(18292)
- 体(14639)
- 地方经济(14354)
- 农业(14351)
- 银(14228)
- 银行(14202)
- 融(14168)
- 金融(14164)
- 贸(13677)
- 贸易(13667)
- 行(13623)
- 易(13234)
- 理论(12905)
- 务(12795)
- 财务(12753)
- 机构
- 大学(270262)
- 学院(267940)
- 济(122511)
- 经济(120164)
- 管理(97335)
- 研究(96459)
- 理学(82368)
- 理学院(81422)
- 管理学(80067)
- 管理学院(79527)
- 中国(73199)
- 财(60046)
- 京(56232)
- 科学(54041)
- 所(48794)
- 财经(46484)
- 研究所(43441)
- 江(42593)
- 经(41945)
- 中心(41828)
- 经济学(39815)
- 农(39371)
- 北京(35645)
- 经济学院(35291)
- 范(34927)
- 师范(34622)
- 院(34307)
- 财经大学(34190)
- 业大(33905)
- 州(33062)
- 基金
- 项目(165991)
- 科学(132042)
- 基金(122961)
- 研究(122537)
- 家(106452)
- 国家(105596)
- 科学基金(90497)
- 社会(82004)
- 社会科(77923)
- 社会科学(77900)
- 基金项目(63173)
- 省(62955)
- 教育(56483)
- 自然(55662)
- 自然科(54397)
- 自然科学(54382)
- 自然科学基金(53457)
- 划(52873)
- 资助(50829)
- 编号(47423)
- 成果(41106)
- 部(37888)
- 重点(37837)
- 发(36140)
- 制(35340)
- 国家社会(35029)
- 课题(34405)
- 创(33809)
- 性(33567)
- 教育部(33329)
- 期刊
- 济(148172)
- 经济(148172)
- 研究(90113)
- 中国(59132)
- 财(49025)
- 管理(41760)
- 学报(40546)
- 科学(37729)
- 农(37262)
- 大学(31974)
- 学学(30135)
- 融(28163)
- 金融(28163)
- 教育(28158)
- 财经(25907)
- 经济研究(24783)
- 农业(24109)
- 技术(23062)
- 经(22463)
- 业经(20539)
- 问题(18877)
- 贸(16010)
- 技术经济(14549)
- 国际(14034)
- 世界(13686)
- 统计(12730)
- 版(12466)
- 业(12376)
- 现代(12271)
- 理论(11981)
共检索到430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建华
经验数据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经济增长起伏出现波动变化。波动一致性耦合源于最大变量宏观经济状况和居间变量三元劳动力市场及自身变量转移劳动力过渡特征、弱势特质。鉴于就业空间转换机制缺失,为减少因波动与反复而带来的社会震荡,规避农户家庭收入风险,主张构建农村劳动力城乡间有序流动和有利就业的平滑机制。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劳动力转移 就业空间 平滑机制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子联
中国经济转型期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城镇就业的上升,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刑事犯罪活动的发生,两者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以此为思路,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框架下,我们的研究得出:第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既产生了"激励效应",又带来了"抑制效应",其中以"激励效应"占主导地位;第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高额储蓄率和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源自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物质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激励;第三,我国的收入差距在经济转型期促进而不是抑制了经济增长,但其所引致的以高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农村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兵 赖景生 胡宝娣
我国经济存在典型的二元结构,大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较快,农业劳动力就业份额年均下降0·86个百分点,结构转换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7·26%,但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还很明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应站在城乡统筹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从两个途径采取措施,促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关键词:
二元结构 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蒲艳萍 吴永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显性就业之间总体上的不相关根本原因在于一产中大量隐性失业的存在,这些集中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对我国就业压力起到了一个蓄水池的作用。由于中国剩余劳动力具有极为典型的产业间分布特征,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同于托达罗模型的、以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为基本分析框架的模型。之后,我们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数据对我们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劳动力转移 二元经济 劳动收益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广婷 江静 陈勇
本文采用劳动力配置效应模型研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997—2008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和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6.33%和1.72%。分地区看,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和GDP提高的影响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益最小。为应对当前剩余劳动力总量的减少、转移速度减慢以及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政府应该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小企业、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本地就业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岳龙华
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研究了中国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变动趋势。实证结果发现,1991—2008年劳动力产业转移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达到20%以上,第三产业是未来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朔 冯素杰
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耿志飞
本文基于全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结构一致性的具体特征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的一致性可能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且从短期来看可能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但是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则具有非常好的解释力。因此,地方政府应该要结合自身的禀赋水平发挥比较优势,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热门"产业或者贪大求全,导致全国产业结构趋同以及产能过剩。
关键词:
结构一致性 区域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尹秀芳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一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验证,但缺乏实证数据的检验。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表征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华东地区的数据构建PVAR模型对劳动力转移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再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劳动力转移可以直接驱动经济增长;同时,劳动力转移也可以通过影响非农资本深化程度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作兴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总的来说,它是受社会经济系统运动的状况制约的。马克思早就论述过这一问题:“农业工人和工业工人之间的分工一般来说也是这样。……它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是很现代的、决不是到处都已达到的产物,它是和一个完全特定的生产阶段相适应的。”实际上,劳动力这种生命有机体的产业、地域流动及其引起的结构演变,也是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科学技术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常进雄 朱帆 董非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对GDP中投资率、劳动收入份额以及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主要结论是: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深刻影响了投资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在劳动力转移初期,劳动力从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农业转移到低劳动收入份额的非农部门,降低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转移初期剩余劳动力丰富,企业支付给转移劳动力的工资低于其边际产出,导致非农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随着劳动力转移的持续进行,转移劳动力工资越来越接近其边际产出,非农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开始上升。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经济增长 投资率 劳动份额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龚玉泉 袁志刚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一国或地区的GDP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郭光远 樊海潮 唐正明
本文研究了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一种非线性形式:平滑转移空间自回归模型。该模型空间项系数与转移函数的形式相关,随转移变量变化而变化,既能刻画个体间的关联性,又能描述空间关联性随某些因素变化而发生的改变。本文在工具变量框架下讨论了Logistic平滑转移函数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一些性质,对Exponential转移函数模型也做了相应的比较分析,并给出了一系列的设定、检验、估计等过程的详细步骤。在较宽泛的假设条件下,本文证明了模型参数估计值的一致性,并对其进行了Monte Carlo模拟验证,模拟结果很好地支持了一致性结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灵机 徐文华 熊桂生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一致性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而我国在制度转型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出现了不一致或就业弹性偏低的现象,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政府政绩评价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产权制度和人力资本制度等问题作出新的安排。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增长 就业弹性 制度安排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伟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