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44)
- 2023(9423)
- 2022(8228)
- 2021(7675)
- 2020(6549)
- 2019(14817)
- 2018(14874)
- 2017(30297)
- 2016(16612)
- 2015(18783)
- 2014(18949)
- 2013(18833)
- 2012(17889)
- 2011(16393)
- 2010(17052)
- 2009(16613)
- 2008(16882)
- 2007(15680)
- 2006(14520)
- 2005(13792)
- 学科
- 济(69228)
- 经济(69115)
- 管理(57802)
- 业(53136)
- 企(46475)
- 企业(46475)
- 方法(24496)
- 财(24193)
- 制(22481)
- 中国(21536)
- 农(20332)
- 数学(20289)
- 数学方法(20037)
- 业经(17824)
- 策(14780)
- 银(14699)
- 银行(14692)
- 体(14431)
- 行(14095)
- 贸(13668)
- 贸易(13658)
- 学(13610)
- 易(13387)
- 务(13361)
- 财务(13320)
- 财务管理(13283)
- 企业财务(12603)
- 农业(12355)
- 融(12351)
- 金融(12348)
- 机构
- 大学(250501)
- 学院(248903)
- 济(107956)
- 经济(105521)
- 管理(95661)
- 研究(84020)
- 理学(79424)
- 理学院(78588)
- 管理学(77642)
- 管理学院(77125)
- 中国(68167)
- 财(59974)
- 京(53818)
- 财经(44775)
- 科学(44743)
- 所(41943)
- 江(41173)
- 经(40223)
- 中心(37776)
- 研究所(36424)
- 北京(34914)
- 农(33285)
- 经济学(33259)
- 范(32859)
- 财经大学(32765)
- 师范(32686)
- 州(32191)
- 院(30303)
- 经济学院(29705)
- 业大(29142)
- 基金
- 项目(142708)
- 科学(113195)
- 研究(112733)
- 基金(103565)
- 家(87090)
- 国家(86298)
- 科学基金(73936)
- 社会(72836)
- 社会科(69058)
- 社会科学(69036)
- 省(53753)
- 基金项目(53072)
- 教育(51908)
- 编号(47422)
- 划(45571)
- 自然(43612)
- 资助(42802)
- 自然科(42497)
- 自然科学(42487)
- 成果(42411)
- 自然科学基金(41763)
- 部(33924)
- 制(33638)
- 课题(33617)
- 重点(31730)
- 性(30687)
- 发(30612)
- 教育部(29795)
- 国家社会(29746)
- 创(29081)
- 期刊
- 济(134753)
- 经济(134753)
- 研究(86815)
- 中国(55683)
- 财(48562)
- 管理(39132)
- 农(31597)
- 融(30956)
- 金融(30956)
- 科学(30953)
- 学报(30060)
- 教育(29949)
- 财经(24466)
- 大学(24383)
- 学学(22493)
- 业经(21610)
- 经(21011)
- 技术(20917)
- 农业(20430)
- 经济研究(20352)
- 问题(18224)
- 贸(15942)
- 国际(13677)
- 图书(13642)
- 理论(13107)
- 技术经济(12668)
- 现代(12641)
- 坛(12278)
- 论坛(12278)
- 改革(12023)
共检索到409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苏惠祥 蔡立东
日韩两国的土地立法虽均以保护土地私有制为宗旨,但在当代民生主义浪潮的推动下,公共利益问题在土地立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共利益在日本被称为“公共福祉”,韩国则确立了“私法中的公概念”,不单指国家的利益,更强调社会的利益。它不仅是立法者确定土地物权范围和效力的重要参数,而且成为土地物权行使的指导原则,使相关立法表现出明显的公共利益取向。旨在通过公权与私权协调的方法,对所有权绝对化和契约自由原则的负效应予以纠正,努力创设进步合理的土地制度。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许永利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土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其经济价值正在逐步提升,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也随之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由于目前国有土地资产管理机制不完善,相应的土地出让金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通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佳雯 钟太洋 张晓玲 黄贤金 赵雲泰 肖莉 贾宏俊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督察制度的实施对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是否有效及效果大小,为进一步完善土地督察的维护国有土地收益效果提供建议。研究方法: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最小二乘法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督察的确对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有显著影响,土地例行督察覆盖度每提高1%,每省每年约能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为1604亿元;土地专项督察效果尚不明显,但对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具有正向效应。(2)由于实行了土地例行督察,2008和2009年分别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710.14亿元和2202.82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实际土地收益的7%和13%;两年合计减少国有土地收益流失2912.96亿元,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鹏
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在"公共利益"的认定方面,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定。特别是由于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甚明确,致使大量土地被私人利益集团攫取。因此,应重新构建我国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标准。
关键词:
土地征用 公共利益 土地征用制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朝印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立法数量急剧增加,但是经济立法领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已危害到公共利益。为规范经济立法行为,《立法法》中规定了立法机关进行立法应听取、征求公众意见的制度,以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为基础,这一制度可以界定为立法商谈机制。经济立法商谈机制的确立,可以从实现立法民主、协调经济利益和普及法制观念等三个方面维护公共利益。同时,借鉴国外的立法商谈制度的实践,我国的经济立法商谈机制应从程序、方式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更好的实现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关键词:
经济立法 商谈机制 公共利益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宇
公共利益需要是当代土地征收制度中限定征收范围的一项基本原则,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在法治理论和实践中确立了此项原则,并通过此项原则较好地平衡了土地财产权和土地征收权。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确立了公共利益需要原则,在制度层面却又确立了建设用地国家垄断制度,法律冲突直接导致广大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严重受损。今后改革应当在立法层面明确被征收土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并强化征地纠纷的司法审查,以便为在我国真正确立此项原则奠定财产权基础并提供司法保障。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建生 吴春燕
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判断应该遵从权利制衡原则、公开透明原则与扩大参与原则;其公共利益的具体判断标准有:受益对象的多少;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国家的经济、文化、国防等建设目标;土地征收的结果确实能使社会公众受益。由于土地征收行为对被征收人的重大影响,应对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进行必要的限制。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志 龚健
对于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问题,我国相关法律均未作出明确界定,导致实际操作中土地征收权的滥用。以公共产品的界定来判断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范围,在分析其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公共利益进行分类,并探讨其界定模式,以此来廓清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边界。通过设计一些必要的程序与制度,对防止"公共利益"的泛化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公共利益 公共产品 界定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睿
集体土地征收应当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作为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公共利益,应当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确定其内涵。实体标准是从内容上判定某一利益是否为公共利益的标准,包括公共产品标准、交易成本标准、公共选择标准。程序标准指的是确认公共利益所必须经过的程序,包括全民公投确认公共利益、代议机构依立法程序确认公共利益以及行政机关依法定程序确定公共利益。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也应当在正视公共利益概念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强化征收的公共利益目的,加强公共利益确认程序中的协商机制建设,完善补偿机制,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关键词:
集体土地征收 公共利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长元 郝晋珉 李涛
由于公共利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因而在土地征用制度中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从立法精神、哲学思想、城市化趋势、耕地动态平衡、国家管理等 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以提示人们既不能把公共利益的内涵全面化 ,更不能片面化 ,而应实际化。
关键词:
公共利益 土地征用制度 思维方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益民
对我国反倾销中公共利益原则的立法与实践进行了回顾。公共利益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反倾销制度在立法观念和立法技术上的进步。但是,由于关于公共利益原则的规定比较原则,因而还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公共利益原则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在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完善我国反倾销中公共利益原则的积极建议:进一步完善反倾销法中的公共利益制度;在反倾销应诉中重视公共利益的抗辩;健全利益评估与平衡机制。
关键词:
反倾销 公共利益原则 立法 完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瑞珍,姜文来
本文从剖析我国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形式出发,分别从土地资产理论、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市场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对我国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增刚 董丽娃
公共利益在本质上是个人利益的加总,在个人利益不能够总是完全一致的条件下,公共利益只能够在立宪层次上实现,公共利益的判断需要进行成本收益计算。中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需从不同角度加以完善,在程序上,由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听证会来界定土地征收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在补偿上,把补偿作为征收的前提条件而不是附带条件,制定补偿确定的原则条款;在效率上,引入成本收益分析,具体分析每一项土地征收的成本和收益。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高建伟 李海伟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内涵。研究方法: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法律问题。研究结果:土地征收是一种建立在个人选择基础上的社会选择,是政府替代市场直接配置土地资源,但需要满足一个经济条件(市场失灵)和三个法律要件(公共利益、合理补偿和正当程序)。研究结论: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是指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土地征收后提高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有可能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补偿土地被征收者的损失并改善他们的福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