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48)
2023(5115)
2022(4293)
2021(3637)
2020(3002)
2019(6700)
2018(6537)
2017(12754)
2016(6512)
2015(7458)
2014(7621)
2013(7577)
2012(7485)
2011(6938)
2010(7246)
2009(6803)
2008(6598)
2007(6197)
2006(5753)
2005(5433)
作者
(19305)
(16276)
(16013)
(15414)
(10584)
(7580)
(7380)
(6162)
(6083)
(5860)
(5811)
(5381)
(5303)
(5144)
(5093)
(4856)
(4853)
(4637)
(4531)
(4289)
(4270)
(3909)
(3829)
(3757)
(3744)
(3731)
(3512)
(3290)
(3237)
(3110)
学科
(54817)
经济(54791)
管理(19495)
(16901)
地方(16340)
(15736)
企业(15736)
方法(14414)
地方经济(12229)
数学(11429)
数学方法(11317)
中国(10792)
业经(10549)
(8320)
(7338)
(7189)
产业(6804)
(6557)
经济学(6295)
理论(6189)
(6151)
环境(5979)
(5835)
(5398)
(5374)
(5361)
(5343)
贸易(5337)
(5315)
金融(5314)
机构
学院(106767)
大学(105368)
(55864)
经济(54844)
研究(39553)
管理(39169)
理学(32917)
理学院(32499)
管理学(32105)
管理学院(31847)
中国(29051)
(22435)
(21544)
科学(20373)
(19250)
经济学(18213)
财经(17931)
研究所(17136)
(16643)
中心(16336)
(16037)
经济学院(15894)
(14724)
师范(14664)
北京(13924)
(13774)
(13163)
财经大学(12948)
科学院(11928)
社会(11827)
基金
项目(61399)
科学(49004)
研究(47899)
基金(44403)
(36925)
国家(36604)
社会(33130)
科学基金(31731)
社会科(31515)
社会科学(31507)
(23569)
基金项目(22327)
教育(21320)
编号(19313)
(19054)
资助(18380)
自然(17464)
自然科(17046)
自然科学(17044)
自然科学基金(16746)
成果(16375)
(15380)
课题(13910)
重点(13853)
国家社会(13802)
(13490)
发展(13416)
(13272)
(13213)
经济(13146)
期刊
(73674)
经济(73674)
研究(38218)
中国(20328)
管理(18302)
(16706)
经济研究(12731)
科学(12383)
学报(11214)
(10422)
教育(10362)
财经(10332)
技术(10112)
业经(9965)
(9858)
金融(9858)
大学(9311)
(9189)
问题(9079)
学学(8745)
技术经济(7377)
(7264)
农业(6855)
世界(6650)
国际(6475)
统计(6231)
商业(6019)
改革(5953)
(5953)
经济管理(5904)
共检索到175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育华  
文化具有经济属性,是一个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现实问题。文化的经济属性,实质上体现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本文主张应从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功能,及其在构建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动态活动等层面来把握文化的经济属性问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黎明  
文化遗产有着强烈的生产性本质,这种生产性本质来源于人们物质的创造,而对遗产的认识再利用应该回到符合遗产自身价值的生产法则下。客观的文化需求,催生着当下的遗产热。遗产消费呈现出拜物教情结,加剧了遗产作为商品开发的进程。然而遗产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遗产消费的个性化与精神性需求的本质。同时,作为公共产品而呈现的文化遗产,被视作公共文化消费,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升着日常生活的文化含量,参与着公共文化建设。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全毅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现代化工业文明抵触颇多 ,与市场经济理论难以相容。东亚现代文明运动由边缘国家或地区兴起后向内地延伸、发展的趋向与东亚近代以来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实现文明创新程度呈现高度的一致性 ,体现了文明的“边缘优势”。文化重建是关系到东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志标  
主要考察文化市场均衡问题。回顾了国内外文化市场研究的现状,明确了文化市场中的第三方概念,讨论了文化市场中供给、需求和由它们形成的文化市场均衡类型,分析了第三方对于文化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繁荣文化市场的若干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振峰  
略论知识经济○韩振峰在人类历史的脚步即将迈向21世纪的时候,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采取对策,迎接这场经济领域发生的革命。有识之士将这种新经济形态称为“知识经济”。可以预见,知识经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思华  
生态经济战略问题,主要是指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发展关系问题。现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并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过程,还是自然生态过程,所以,都必须把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改善生态,建设自然放在战略地位上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求得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改善同步协调发展。这是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项基本原则。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尹世杰  
略论消费文化尹世杰(一)什么是消费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这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人心旷神怡,当然反映一种文化;优美的人工环...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姚水安  
文化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已经被明确列为中国未来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地普遍建立关于文化产业化的制度和规章,以期保证文化产业实现经济的实质化。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就是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各地的文化差异,进而实现文化产业转化为实质经济利益。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通过与国外的对比,从法律制度构建,和通过现实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存在问题的根源两部分来论述。希望从正反两面,对我国文化产业高效转化为实质经济利益,提供相关策略性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旻  
略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赵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既是老问题,更有新内容如果我们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建设历史划分为两个部分,即1978年以前和1979年以后,那么我国的经济体制在前一阶段是传统的计划型,而后一阶段则属于转型期的过渡型,今天甚至往后的一定年限内,...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开先  
一中国的改革已进入九个年头,虽然遇上了不少困难,但仍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可是当改革需要向深化阶段推进时,却遇上了成堆的棘手问题。城市经济改革为什么这样难于驾驭?这样艰难险阻、进退维谷?关键是所有制。当前的改革,大体象南斯拉夫和匈牙利一样,打算在公有制体制不变的原则下,为国营企业转换一条通向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契机,改善经营管理,理顺价格体系,协调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等。两年多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谭崇台  
略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谭崇台一、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意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是把较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或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粗放型(或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指生产要素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春玲  
文章通过回顾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对生态经济人加以构建和论述,生态经济人必须具有整体性的思维观、"绿色化"的行为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从单纯的动物与自然的物质生存利益关系中进行升华和提炼,使之进入到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相互融合的精神层面。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田江海  
略论投资性能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田江海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原动力,对经济运行状况影响极大。当经济增长取得显著成就时,人们忘不了归功于投资,而当经济运行出现重大障碍时,人们也忘不了诿过于投资;大干快上,基建一马当先,治理整顿,基建首当其冲。究竟应如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徐强胜  
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但是 ,经济法学界对此探讨并不多。对经济法概念的界定只能使我们抽象、模糊地认识经济法 ,更进一步探讨经济法律关系则使我们更具体地把握经济法的内涵和外延 ,从而有助于认识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的区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