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78)
- 2023(3388)
- 2022(2884)
- 2021(2815)
- 2020(2333)
- 2019(5045)
- 2018(5059)
- 2017(9426)
- 2016(5122)
- 2015(5894)
- 2014(5943)
- 2013(5763)
- 2012(5483)
- 2011(5237)
- 2010(5504)
- 2009(5264)
- 2008(5247)
- 2007(5226)
- 2006(4748)
- 2005(4546)
- 学科
- 济(22672)
- 经济(22650)
- 业(16988)
- 管理(16334)
- 企(14979)
- 企业(14979)
- 学(8699)
- 方法(7520)
- 中国(6568)
- 教育(6458)
- 理论(6228)
- 农(5808)
- 业经(5678)
- 数学(5141)
- 数学方法(5063)
- 财(4739)
- 制(4598)
- 贸(4578)
- 贸易(4573)
- 策(4547)
- 和(4429)
- 易(4382)
- 农业(4116)
- 人民(3838)
- 银(3832)
- 银行(3825)
- 地方(3814)
- 划(3789)
- 行(3707)
- 结构(3649)
- 机构
- 大学(85157)
- 学院(83929)
- 济(32826)
- 经济(32129)
- 管理(29378)
- 研究(27166)
- 理学(24270)
- 理学院(23978)
- 管理学(23634)
- 管理学院(23441)
- 中国(20133)
- 京(17734)
- 财(16278)
- 科学(15643)
- 范(14274)
- 师范(14207)
- 所(13697)
- 江(13544)
- 财经(13039)
- 研究所(12194)
- 经(11563)
- 北京(11441)
- 州(11312)
- 师范大学(11288)
- 中心(11018)
- 经济学(10236)
- 财经大学(9335)
- 农(9284)
- 院(9202)
- 系(9150)
- 基金
- 项目(44927)
- 研究(35893)
- 科学(34999)
- 基金(31336)
- 家(25975)
- 国家(25655)
- 社会(22745)
- 科学基金(21772)
- 社会科(21372)
- 社会科学(21366)
- 教育(17776)
- 省(17434)
- 编号(16054)
- 基金项目(15444)
- 成果(14537)
- 划(14492)
- 资助(12819)
- 自然(12527)
- 自然科(12220)
- 自然科学(12219)
- 自然科学基金(12004)
- 课题(11407)
- 部(10097)
- 项目编号(10008)
- 重点(9992)
- 年(9883)
- 性(9549)
- 发(9470)
- 教育部(9070)
- 创(8970)
共检索到135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曼娜
在墨家与儒家消费思想中,墨家的节用、节葬、非乐思想,既与生产的动态过程相联系,又以劳动财富观为出发点,因此,墨家的消费观与儒家鄙视劳动的等级消费观形成鲜明而尖锐的对立;但儒家的"知足"说、"寡欲"论、崇俭思想以及"用不伤义"的消费标准,则和墨家的节用思想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两个学派因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存在着思想分歧,但因二者处于同一历史时期,所以两个学派的消费理念也就具有一定的相近性和互补性。
关键词:
墨家 儒家 消费思想 异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丁青
在经济腾飞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开始加快,随之而来的,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增加。为了让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生活中,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态,人们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继而使自己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幸福感。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各大学派理论需要改变自身较为古板的存在形态,让先进思想从书本中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帮助人们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为此,儒学要与当代思想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儒学来实现当代思想中与身体转向相关的相关理论措施,以此帮助人们增长见识,一改人们对儒学思想的刻板印象。作者在开展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阳明学与日本战后派文学的关系研究”(22NDJC144YB)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时研读了该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光
本文鸟瞰式地论述了浙江儒学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从中提炼出浙江儒学的学术特色与基本精神,进而论述了浙江儒学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作者认为,浙江儒学有三大学术特色:一是多元包容,二是经世致用,三是从民本、亲民到民主的思想转型。浙江儒学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实事疾妄"的求实批判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学精神,"崇尚气节,正直敢言"的豪杰精神,"教育优先、人才第一"的文教兴邦精神五大方面。浙江儒学的典型思想型态是王充以"实事疾妄"为宗旨的求实批判之学、叶适以"崇义养利"为核心价值的功利之学、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命题的"良知心学"、黄宗羲以"民主君客"为核心观点的"力行"实学、马一浮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为核心命题的现代新经学。他们的思想宗旨与学术命题不仅在当时开风气之先,而且具有现代性与普世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与实践治理模式的良好借鉴。
关键词:
浙江儒学 脉络 特色 基本精神 当代价值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基于儒学智慧理解课程意味着走出德性与创造性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本质理解为"道德创造性"。儒学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方法论。至宋明理学发展到极致的"体验形上学"既可成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方法论,也可成为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论。这意味着"课程即分享"的中国传统课程观可以在21世纪显露生机。而儒学精神的寻找与重建需要走向日常生活。
关键词:
儒学课程观 道德创造性 体验形上学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文焕
儒学是二千多年前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社会思潮,而且影响到后来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跨出古老的万里长城的故乡,在日本、朝鲜、新加坡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二千多年来,崇儒的朝代很多,批儒的也不乏其人,但褒它也好,贬它也好,儒学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天保
"东亚儒学圈"已是国际儒学研究的焦点。受其影响,寻求儒学文化力的比较优势,已是中国华南及中东部地区调整发展战略的新主题。西南民族地区的儒学建构及其文化力功能相对滞后,亟待深入。就广西而言,重新考察"南传儒学",既是提升区域文化力的必然内容,更是"朝向东亚"、增进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学凯
孟子天下观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首先,它体现了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的历史分野;其次,它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和群雄割据的政治现实。孟子天下观也是儒家因应战国时代各种思想挑战的方略之一。它不仅开启了原始儒学的思想转换,不再像孔子那样去倡言"礼乐",在人性已彻底沉沦的时代里,以"性命"之学构建思孟学派的"性善"说,而且以"仁者无敌"的论断来唤醒统治者,要用仁爱之心去一统天下。孟子天下观是儒者之思,仁者之向往,也是那个大时代里唯一的和最为高尚宏远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
孟子 天下观 儒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平 余闻婧
我国先秦儒学教育思想中蕴含着大量反映教师评价意识的素材和论述。特别是,以"知人"、"爱人"和"无知"意识作为教师评价意识的基本构成,以"长善救失"和"规矩"作为教师评价意识的目的指向,以"视"、"观"、"察"作为教师评价意识的方法步骤,诸如此类的素材和论述,孕育了我国教师评价意识的理智传统,对于当代教育较为本原地理解和深化教师的评价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先秦儒学 教师 评价意识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长虹 徐朝旭
在关于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上,杜维明摒弃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认为其具有宗教性。"天人合一"为儒学宗教性提供了本体依据,人分享了天地的创生性,逻辑上必然带来人的神圣性、人与人的关系及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的神圣性,神圣性是儒学宗教性的重要表现。杜维明认为不同于其它宗教,儒家宗教性是内在超越,主要体现为超越物质、超越自我,在现世中实现作为人的价值和终极意义,体现了自我救赎的理念。杜维明关于儒学宗教性的论断有利于拓展当代儒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开展文化对话、交流和合作,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闵乐晓
左派王学是阳明后学的殿军 ,这一将王阳明心学思想推向极致的思想流派 ,以良知现成无待、当下即是为立论的原点 ,并沿着心学自我成圣论的思想理路 ,将率性造命的狂者精神发展为带近代色彩的救世意识。这种精神开启了儒学史上一个全新的局面 ,并构成了儒学现代性转型的某种信号
关键词:
左派王学 全人形象 乌托邦试验
[期刊] 求索
[作者]
单正齐
以心性论为中心,围绕几个重要范畴对宋明儒学与佛教哲学作一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诸如理论结构、运思模式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实质及具体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宋明儒学坚持道德本体论与心性论的合一,追求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合一,体现了道德的形上学特色。佛家则坚持超越的境界本体与心性的统一,追求以超理性的直觉智慧体证宇宙实相,成就宗教上理想的生命人格,体现了超道德的境界形上学特色。
关键词:
心性论 儒释异同 实理 空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晶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中.金代教育的地位似乎显得颇为黯弱,人们很少把注意力投射到这个领域。大概是觉得金朝是女真人创立的政权,在教育方面无多建树吧。实则不然。金虽是北方少数民族所立政权,但对文化教育甚为重视,几代有作为的君主,都大力兴办教育,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教育网络,而且创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俊 张奇伟
《荀子》的孝道思想整体上体现了以国制家,政治优于伦理的儒学立场,但其中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在《荀子》不同篇章中存在细微差别:《宥坐篇》之前,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被赋予宏观的政治架构意义,作为伦理的孝道是庶民的生活主题,而政治是士君子乃至圣王的生活主题;《宥坐篇》之后,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转而被内化为理想人格的两全,"孝道"不仅属于圣王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表现为圣王事功的"尽伦尽制"。这种差别可以归诸荀子后学对荀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并鲜明地表现为《荀子》诸篇论孝的不同侧重,以及与孔、孟截然不同的政治诉求。但以"圣王"为理想人格来统合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冲突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解决,当这种张力在实践中转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荀子》的解答无益于指导具体境遇下普通人的社会实践。因此,《韩诗外传》中会存在以毁灭个体生命为代价的两全,而《孝经》则以孝道这种人类普遍的伦理情感为出发点构建政治的合法性,以此弥合《荀子》"大一统"思想造成的二者分裂,并重新回到孔、孟的儒学立场上来。
关键词:
荀子 孝 子道 伦理 政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龙兴 吴刚平
核心素养的核心涉及为何提出与如何建构核心素养等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借鉴传统儒学本立而道生的教育本源与整合思想加以探讨和回答。本立而道生的教育主张是,从可以操作的广义礼仪教化开始,通过学礼、为仁、弘道,实现礼、仁、道的整体一致性,将抽象的为仁、弘道素养转化成可教可学的教育实践,进而为建立尊而亲的理想社会形态奠定教育基础。
关键词:
本立而道生 儒学教育思想 核心素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