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59)
- 2023(8246)
- 2022(6868)
- 2021(6607)
- 2020(5541)
- 2019(12476)
- 2018(12124)
- 2017(22422)
- 2016(12506)
- 2015(14367)
- 2014(14211)
- 2013(13934)
- 2012(13317)
- 2011(12026)
- 2010(12617)
- 2009(11935)
- 2008(12508)
- 2007(11744)
- 2006(10706)
- 2005(9756)
- 学科
- 济(46673)
- 经济(46600)
- 管理(44241)
- 业(40027)
- 企(35625)
- 企业(35625)
- 财(25645)
- 方法(17389)
- 中国(15721)
- 农(13583)
- 学(13485)
- 数学(13398)
- 制(13247)
- 数学方法(13110)
- 财政(12877)
- 务(11757)
- 财务(11729)
- 财务管理(11683)
- 业经(11187)
- 企业财务(11085)
- 政(10451)
- 理论(10435)
- 策(10405)
- 地方(10167)
- 和(9369)
- 体(9127)
- 银(8745)
- 银行(8714)
- 农业(8576)
- 贸(8313)
- 机构
- 大学(189090)
- 学院(185480)
- 济(69256)
- 研究(68543)
- 经济(67534)
- 管理(65443)
- 理学(54669)
- 理学院(53954)
- 管理学(52774)
- 管理学院(52436)
- 中国(52381)
- 科学(44342)
- 财(42473)
- 京(42260)
- 所(37263)
- 农(33825)
- 研究所(33294)
- 江(30930)
- 中心(29928)
- 财经(29371)
- 北京(27271)
- 业大(27070)
- 农业(26637)
- 范(26507)
- 经(26399)
- 师范(26175)
- 州(24397)
- 院(24268)
- 省(23551)
- 财经大学(21294)
- 基金
- 项目(114610)
- 科学(88190)
- 基金(81847)
- 研究(81395)
- 家(74182)
- 国家(73125)
- 科学基金(60214)
- 社会(49876)
- 社会科(46984)
- 社会科学(46958)
- 省(44111)
- 基金项目(41694)
- 自然(39933)
- 自然科(38904)
- 自然科学(38887)
- 自然科学基金(38185)
- 划(38076)
- 教育(37958)
- 资助(34696)
- 编号(32907)
- 成果(29543)
- 重点(26622)
- 部(25307)
- 发(24333)
- 课题(23896)
- 创(22888)
- 科研(21935)
- 性(21397)
- 创新(21359)
- 计划(21163)
共检索到307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宁学平
作者认为,国家财政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一种形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它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主导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社会资源配置的补充形式、调节形式。文章指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和劳务,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来提供,只能通过财政渠道、财政方式来满足。这就是财政配置资源的一种功能,是市场及其它分配形式所无法代替的。对于应该由财政配置资源的项目,我们要尽最大努力逐步给予满足,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尹红群
省县财政关系是地方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抗战前期,地方财政体系重省薄县,形成省县财政统筹体制,削弱了县地方财政的扩张能力。省统筹下的财政紧缩政策与县政的实际扩张,造成县地方事权与财权之间的深刻矛盾,事权与财权的矛盾反映了地方财政体系的利益分配问题,集中体现在省与县的财政关系上。县与省之间矛盾的扩大,成为1941年国民政府国家财政系统改制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省与县 事权与财权 地方财政 国家财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文学
国家财政的分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财政的本质、职能等理论问题,又是我们设置复式预算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所以,研究财政分类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对国家财政进行分类应首先考察其所涵盖的基本内容,根据其涵盖的基本内容...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汪兴益
论振兴国家财政的意义、目标和途径汪兴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振兴国家财政的任务,这是今后十几年财政工作的重心所在。对此,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振兴国家财政的必要...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申曙光
举办和管理社会保险是政府的责任, 这种责任决定了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险应负的职责。本文从社会保险基金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出发, 分析讨论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险承担的具体职责。这种研究可为社会保险立法、管理与决策提供可靠的, 具可操作性的依据。
关键词:
国家财政 社会保险 职责 管理 监督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范一飞
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财政投资几乎包括了全社会投资的所有内容.随着财政分配范围的缩小,国家财力的相对萎缩,财政投资范围越来越小,财政投资的作用力度也严重削弱.投资越紧缺,越是要有重点地投入.某一时期财政投资重点的选择,应该遵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指向.而国民经济战略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植根于对现实经济状况的透彻研究和国民经济成长规律的正确把握.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项怀诚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不可逆转之势,磅礴发展,向纵深推进,改革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党的十二大有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部署;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使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明确目标。最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我国新一轮改革高潮的号角。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代模 杨坚
论振兴国家财政的关键──财政部门如何认识和推进“两个转变”郭代模,杨坚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为我国人民提出了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同时,《建议》还明确提出了"振兴国家财政"的重大任务。我们认为,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焦建国
一、对当前预算“三项改革”的评价:复式预算应与部门预算齐头并进 预算是财政运行的控制机制。预算改革的目标是通过预算制度的重建,统一财政,把所有的政府收支都纳入到预算框架之内,使财政法治化、透明化、责任化、效率化,遏制腐败、浪费、随意性与低效率。操作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主体与内容并进,所有收钱花钱的政府部门都进入预算,政府部门的所有收支都进入预算。前者以部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仲藜
一、党的十四大以来国家财政 的发展变化 党的十四大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财政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992年,初步实行了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构成的复式预算制度,从财力分配的角度反映了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职能。1993年,实行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长期以来按所有制、部门和行业设置财务会计制度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馨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关系析辨张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公共财政”一词在我国的出现愈益频繁,该词及其相关的“公共财政论”和“公共产品论”等对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最近,财政学界对于“公共财政”及其相关理论的公开批评多起来了,从而...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晷湘
为了分析城市住宅商品化在我国现阶段的可行性,我们必须对国家财政承受度和消费者承受度进行必要的实证分析,并根据一些基本数据进行测定和框算。下面简单分析这两个承受度的最低数量界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屈丽萍 毛加强
文章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并采用H∞滤波算法对国家财政收入中各分项收入对总收入进行估计预测,结果证明:以各种税收作为变量,运用H∞滤波算法对国家财政收入的预测值和实际值的误差较小,可以运用H∞滤波算法预测国家财政收入。
关键词:
国家财政收入 H∞滤波算法 预测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黄可华
对振兴国家财政问题的再认识黄可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振兴国家财政的任务,我在今年《财政研究》第4期已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这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又把振兴国家财政作为专题进行了研究,这表明振兴财政确实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应从战略的...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白景明
在当前国家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全社会高呼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必须遵循全面性原则探讨国家财政收支形势。应正确认识到财政高速增长是结构转换的结果,是阶段性现象,且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并未出现超常提高;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财政支出已经转移到公共财政的轨道上,并要正视政府面临的强劲支出压力。综合各方面的情形可得出"财政收支失衡将是长期趋势"的基本判断。针对这种情形,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建立财政决策的公共选择机制,并进一步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