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13)
2023(4098)
2022(3488)
2021(3276)
2020(2740)
2019(6243)
2018(6112)
2017(11394)
2016(6478)
2015(7543)
2014(7287)
2013(7157)
2012(6837)
2011(6446)
2010(6683)
2009(6225)
2008(6421)
2007(6262)
2006(5651)
2005(5297)
作者
(21076)
(17544)
(17214)
(16477)
(11442)
(8571)
(7803)
(6850)
(6713)
(6560)
(6079)
(6037)
(5935)
(5871)
(5859)
(5460)
(5300)
(5223)
(5143)
(5083)
(4510)
(4480)
(4476)
(4233)
(4128)
(4058)
(3907)
(3877)
(3600)
(3587)
学科
(24719)
经济(24685)
管理(19489)
(19351)
(17302)
企业(17302)
方法(8816)
中国(8491)
理论(7838)
(7433)
(6551)
数学(6458)
业经(6408)
数学方法(6333)
(6045)
(5911)
(5383)
地方(5070)
教育(4917)
(4875)
贸易(4871)
教学(4817)
(4733)
(4640)
银行(4618)
(4580)
农业(4511)
技术(4496)
(4454)
(4443)
机构
大学(101259)
学院(100242)
研究(38258)
(36955)
经济(36009)
管理(33126)
中国(27870)
理学(27361)
理学院(26959)
管理学(26388)
管理学院(26179)
科学(24427)
(22999)
(20860)
研究所(18866)
(18566)
(17959)
(17119)
中心(15853)
(15134)
师范(14910)
北京(14840)
农业(14801)
业大(14492)
财经(13918)
(13728)
(13691)
技术(12675)
(12465)
(12165)
基金
项目(60069)
科学(46025)
研究(43313)
基金(41655)
(37834)
国家(37479)
科学基金(30433)
社会(25216)
(23803)
社会科(23730)
社会科学(23719)
教育(21497)
(21218)
基金项目(20786)
自然(20416)
自然科(19950)
自然科学(19940)
自然科学基金(19615)
资助(18147)
编号(17765)
成果(16095)
重点(14561)
课题(14359)
(13344)
(13183)
(12568)
创新(11653)
计划(11555)
科研(11363)
(11360)
期刊
(46670)
经济(46670)
研究(33534)
中国(24874)
学报(19871)
教育(18106)
科学(17523)
(17178)
管理(15389)
大学(14655)
(14551)
学学(13527)
农业(11527)
(9468)
金融(9468)
技术(9311)
财经(8543)
(7446)
经济研究(7037)
业经(6949)
(6461)
图书(6192)
问题(6050)
(5749)
(5672)
论坛(5672)
(5532)
国际(5391)
职业(5096)
现代(4936)
共检索到163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胡学东  
国际间的人才流动和人才流失早已有之,但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还是在二战之后,尤其是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这时人才流动和人才流失的特点是:①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即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向欠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的人才也流向发达国家(尤其是流向美国);②流动人才的层次渐高,流失情况严重。据联合国开发总署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国外工作的专业人员有近百万人,而且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递增。这使发展中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海刚  
高技能人才地理流动反映了一国人力资本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十年来,科技全球化、创新活动共性及新兴经济体的政策优势,使得创新创业人才国际流动日益频繁,人力资本从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单向流动的"人才流失",被更复杂和分散的双向或多向人才环流所取代。人才环流的知识溢出和传播效应、人才聚集效应及生产力倍增效应,是一种积极利益共享机制,人才输出国和输入国都能从中受益。高水平人才流动从线性模式到三角模式的转换具有政策意义,即需要将人才吸引作为国家和泛区域内长期和优先发展战略,成为高端人力资本流动目的国是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顾爱国  杨晓荣  王善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晶超  刘春兰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左秀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人才流动的日益频繁,将导致内地医院人才的流失更加突出。 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工资待遇偏低。个人收入低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2)个人发展空间受限、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评价等,使人才感觉到在本单位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3)单位自身地理位置、环境差,复杂医院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内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田玲  
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与民众生命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故而医疗行业对人才专业能力、技术能力等方面要求很高,对于医院来说,拥有高质量医疗人才、充分整合人才资源,对于发挥医院整体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关键意义。文章从医院人才流失对于医院的影响入手,分析人才流失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林泽炎  
人才单向流动不利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规范和引导政府、用人单位、中介组织和人才的行为,建立互相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制度,打破身份界限,改革住房制度,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完善人才中介服务等,确保人才“全方位自由流动”,实现人才与组织及其工作岗位的合理配置,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军  
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本配置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式。但无论从社会收益还是从个人收益上考虑,人才流动必须适度。人才流动的适度性可以从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加以判断。我国的人才流动经历了一个从较少流动到过度流动的过程,要实现人才适度流动的关键是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调节机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向前  
知识型人才流动是知识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具有正负面效用。影响知识人才流动的因素有个体、组织及混合决策等。本文通过模型分析知识型人才流动,提出了知识型人才流动和谐管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国云  
人才流动喜忧录张国云作为每个中国人都应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在广阔的角逐场上,谁拥有人才,谁将拥有一切。人们也不难发现,国外为了解决人才流动问题,已从过去“招聘入手”发展到现在“猎头公司”,这“手”与“头”的一字之差,则将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向前  黄种杰  林虹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主要由于人才竞争加剧, 人才观念变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民营企业必须树立人本思想, 以完善人才开发机制等方法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未来民营企业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刚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今天,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稳定人才,发掘人才,吸引人才,已愈来愈引起企业家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重视。本期集中编发几篇文章进行讨论,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