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47)
2023(6458)
2022(5449)
2021(5336)
2020(4437)
2019(10232)
2018(9908)
2017(18539)
2016(10001)
2015(11615)
2014(11245)
2013(11325)
2012(10868)
2011(10221)
2010(10170)
2009(9481)
2008(9665)
2007(8899)
2006(8039)
2005(7356)
作者
(28913)
(24490)
(23960)
(23119)
(15781)
(11755)
(10891)
(9458)
(9333)
(8621)
(8603)
(8084)
(8038)
(7973)
(7844)
(7429)
(7223)
(6972)
(6947)
(6701)
(6237)
(5899)
(5877)
(5536)
(5521)
(5480)
(5471)
(5085)
(5035)
(4828)
学科
(46614)
经济(46458)
管理(27444)
(26897)
(23597)
企业(23597)
方法(20108)
中国(16933)
数学(15452)
数学方法(15346)
(11904)
(11308)
贸易(11299)
(11124)
业经(11001)
(10093)
(9854)
(9474)
(9264)
理论(8809)
(7828)
(7472)
银行(7466)
(7265)
农业(7231)
关系(7179)
(6796)
地方(6697)
(6691)
金融(6687)
机构
大学(157422)
学院(152804)
(70325)
经济(69202)
研究(59672)
管理(54339)
理学(46032)
中国(45448)
理学院(45429)
管理学(44848)
管理学院(44528)
(34273)
科学(33562)
(31806)
(30245)
研究所(27466)
财经(25607)
中心(24681)
(23372)
经济学(23137)
(22885)
北京(22604)
(22274)
师范(22096)
(21675)
经济学院(20613)
(20397)
财经大学(18967)
业大(18375)
科学院(18253)
基金
项目(94861)
科学(75752)
基金(71795)
研究(70993)
(62750)
国家(62256)
科学基金(52331)
社会(49256)
社会科(45669)
社会科学(45655)
基金项目(36301)
教育(32802)
(32459)
自然(31238)
自然科(30533)
自然科学(30524)
自然科学基金(30051)
资助(29858)
(29397)
编号(27102)
成果(24230)
(23354)
重点(21933)
中国(21797)
国家社会(21244)
(20666)
教育部(20506)
课题(19639)
(19160)
人文(18882)
期刊
(80648)
经济(80648)
研究(53081)
中国(32240)
(24686)
学报(24670)
科学(24207)
管理(22127)
(21488)
大学(18993)
教育(18727)
学学(17531)
财经(15073)
农业(14815)
经济研究(13786)
(13568)
金融(13568)
(13158)
(11877)
问题(11161)
技术(11068)
世界(10695)
业经(10496)
国际(10473)
(9331)
图书(7877)
技术经济(7524)
(7393)
(7173)
论坛(7173)
共检索到241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樊卫国  
"草民意识"和与之相对的"官本位"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专制社会的一块"观念"基石。传统社会中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都极其低下,在各种法律规定和社会制度中,民负有各种义务而不能享有相对的权利。"草民"的这种价值取向一方面决定于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等社会物质形态,另一方面,随着君主专制集权制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王权主义和官本位泛化,进一步强化了"草民意识",使之成为一种"潜规则",长久地存在于中国社会的观念形态之中。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一,比较观察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阵市镇史的研究热潮,佳作迭出。许多学者化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将地方志与碑刻上有关市镇的资料,发掘搜集,并悉心整理,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些市镇发展的轨迹与经济活动。但是不幸这些精彩的研究作品却对这个课题留下了一个很关键性的空白点——缺一个宏观的注释。大家指出明清时期市镇的数目与规模都有快速的增加,是因为这时期的人口、商业、手工业都有快速的增长。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自然而正常的过程。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一下,可能就不会满意上面的简单答案。如果我们追问,人口增加,为什么不进城去?不向大城市发展?不在大城市里从事商业与手工业?为什么要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德海  
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论述。纵观中华民族整个悠长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中国人民也历来具有热爱知识文化和尊师重教...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何平  
2013年6月中国出现了以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高企、流动性短缺的情况,有人称其为"钱荒"。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代中叶和宋代都出现过具有典型意义的铜钱流通短缺的现象,那才是真正的"钱荒"。钱荒的危害及成因中国古代的钱荒最早出现在唐代。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刘秩谈到"物之贵贱"与"钱之轻重"的关系,就涉及当时的通货不足问题。到唐德宗时期,杨炎于780年实行两税法之后,"物轻钱重,民以为患",通货不足越来越成为一个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学军  
实物借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活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兴起之前,实物借贷一直是主要的借贷形式。粮、布、菜、茶、柴、猪等生活资料都曾作过借贷物,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借贷品。历史上私人之间的实物借贷方式,从简单的单一实物借贷,发展为多种多样、多种借贷机制的实物借贷。除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实物借贷是无息或低息外,其他私人实物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特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德馨  
在游猎采集为生阶段,无城无市。进入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家族社会里,市随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而兴起,城中有市,市被垣围住。地主经济形态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市场经济兴起后,市破城墙而出,市比城大,城在市中。城成为市发展的障碍,相继被拆除;新兴之市不再修城,于是有市无城。城与市关系的演进过程显示:市场的力量可以突破市垣与城墙的限制,并最终摧毁市垣与城墙,自行前进;中国市场经济是几千年历史客观进程的必然产物,它是内生的,而不是从国外搬来的或主观设定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学军  
实物借贷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活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兴起之前,实物借贷一直是主要的借贷形式。粮、布、菜、茶、柴、猪等生活资料都曾作过借贷物,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借贷品。历史上私人之间的实物借贷方式,从简单的单一实物借贷,发展为多种多样、多种借贷机制的实物借贷。除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实物借贷是无息或低息外,其他私人实物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特征。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何平  
一、税收负担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税负问题的论述,都是针对各自所处时代具体的财政征课而展开的。在古代中国,财政征课的内容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大体说来,财政征课包括三种类型:(1)贡;(2)赋;(3)力役。“贡”是最早出现的财政征课方式,是贡纳者必须履行的奉献义务。“赋”的内涵较为复杂。“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文德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有着各不相同的经济生活,就经济类型看,古今数百个民族和族体,大致可划分为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其中,游牧民族和半游牧民族占居很大的比重。在我国北方、西北、西南、东北周边万里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曾居住过狄、戎、匈奴(包括其支系铁弗、屠各、卢水胡)、东胡、乌桓、鲜卑(包括其支系拓跋、慕容、乞伏、秃发、宇文、段氏、柔然、契丹、奚)、氏、羌、丁零(高车、敕勒、坚昆)、乌孙、月氏、突厥(沙陀、突骑施)、回鹘、吐蕃、女真、蒙古等许多从事游牧、半游牧的民族。目前,居住在上述地区的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藏、土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管汉晖  
虽然对中国历史上的GDP研究,学术界的观点不完全一致,有部分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记载经济活动的数据查找比较困难,或者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这一研究的意义值得怀疑。但是,作为正在进行这项工作的研究人员,我个人认为这一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以下结合自己的研究谈谈个人体会。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付志宇  敖涛  
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民主财政,不应该以现代民主的概念加以套用。文章通过对古代的财政制度加以梳理,得出民主财政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结论。我们当前的民主财政建设需要以史为鉴,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冈  
小农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很长时期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整个经济有重要贡献。但经济史的研究对小农经济大都持有很深的误解与不正确的评价。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学者们认为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封建地主制度,小农为数甚少,无足轻重。后来,慢慢有人承认小农确是占有很大比重,但却只产生了负面作用。他们认为小农缺乏稳定性,在态度上保守落后,所以小农是中国经济停滞落后的主要因素。这些看法与评价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应重加检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薛亚玲  
作者在收集考古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铜矿、锡矿分布及其变迁状况 ,指出历代铜矿生产的地理分布以南方为主。唐代以前北方虽然出现过大型铜矿 ,但宋代以后随着南方铜矿的进一步开发和随之而来的矿业经济崛起 ,南方铜矿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直至今天。历代锡矿的地理分布 ,则以南方占压倒优势 ,无论是青铜时代 ,还是汉唐盛世 ,抑或宋元明清 ,直到今天均产在南方、尤其以西南地区为盛。从而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也应该包括铜矿矿业经济的变迁内容在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