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37)
- 2023(6298)
- 2022(5355)
- 2021(5110)
- 2020(4282)
- 2019(9600)
- 2018(9912)
- 2017(18273)
- 2016(10364)
- 2015(11835)
- 2014(11915)
- 2013(11223)
- 2012(10767)
- 2011(9729)
- 2010(9815)
- 2009(9088)
- 2008(9001)
- 2007(8442)
- 2006(7477)
- 2005(6823)
- 学科
- 济(37350)
- 经济(37302)
- 管理(29502)
- 业(26118)
- 企(22254)
- 企业(22254)
- 农(11778)
- 中国(11451)
- 地方(10847)
- 方法(10591)
- 学(10315)
- 制(10147)
- 业经(9368)
- 理论(9338)
- 财(8839)
- 体(8181)
- 农业(7741)
- 教育(7685)
- 数学(7639)
- 数学方法(7501)
- 银(7201)
- 银行(7187)
- 行(6921)
- 和(6778)
- 策(6707)
- 融(6657)
- 金融(6648)
- 划(6352)
- 贸(6074)
- 贸易(6069)
- 机构
- 学院(143617)
- 大学(143176)
- 研究(50744)
- 济(50645)
- 管理(49540)
- 经济(49131)
- 理学(41034)
- 理学院(40406)
- 管理学(39638)
- 管理学院(39308)
- 中国(38479)
- 京(32335)
- 科学(31576)
- 财(25794)
- 所(25793)
- 江(24552)
- 范(23640)
- 师范(23428)
- 农(23421)
- 研究所(23195)
- 中心(22927)
- 北京(20334)
- 州(19816)
- 业大(19793)
- 财经(19547)
- 院(18655)
- 师范大学(18602)
- 农业(18213)
- 技术(17519)
- 经(17323)
- 基金
- 项目(89004)
- 研究(69133)
- 科学(68786)
- 基金(60950)
- 家(52633)
- 国家(52101)
- 科学基金(43631)
- 社会(40875)
- 社会科(38356)
- 社会科学(38345)
- 省(36311)
- 教育(32605)
- 基金项目(32001)
- 编号(30603)
- 划(30601)
- 自然(27334)
- 成果(26771)
- 自然科(26631)
- 自然科学(26624)
- 自然科学基金(26126)
- 资助(24296)
- 课题(22552)
- 重点(20152)
- 发(19828)
- 部(18906)
- 年(18788)
- 项目编号(18239)
- 创(18017)
- 性(17659)
- 规划(16753)
共检索到2325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鹏程
《诗薮》一书体现了胡应麟的诗歌流变观,是明代晚期一部重要诗歌理论著作。文章以七言体为例,兼及古体七言歌行及其所影响的七言律诗,分析胡应麟《诗薮》之诗体流变观。分别考察"辨体"与"体变"、古体七言之变、近体古体七言之变,分析《诗薮》诗体流变观之复杂性与宏观性,运动性与规律性。
关键词:
七言体 胡应麟 《诗薮》 诗体流变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黎明
"讲求文法"是胡适文学改良的"八事"之一,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对其他义项详加解释,唯独对此一笔带过,给人留下不少疑惑。然而揆诸实际,胡适的"诗体大解放"活动一直与"国语文法"如影随形,从语法角度改造诗歌可谓是其"文学改良"的另一红线。扬弃宋诗句法,吸收其"说话""作文"因素;否定五七言整齐句法,肯定词的自然文法;打破诗文壁垒,恢复诗的自然语序;废除平仄对仗,用白话拆除旧体诗最后屏障,等等。基于中国诗语演变的历史实际,倡导诗歌语言的自然文法,胡适提出的这种文学革命方略无疑具有开创之功,不过也给后人留下很多文体困惑和艺术难题,如何在"散文"的形式里实现"诗性",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开的斯芬克斯之谜。
关键词:
胡适 文法 句法 诗体解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云德
"气"作为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从客体方面,启示着一种生命生成的宇宙精神,从主体方面,表现为充满生命动感的人格基质。而它最终的诗学意义,在于超越主客对立,以整体的人格结构,化合宇宙生命,昭示中国诗学的整体精神。
关键词:
诗 元气 生命力 本真 整体人格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段玲玉 傅荣贤
书院是读书人围绕着书籍开展学术活动的场所,藏书是书院与生俱来的一种追求。华林书院是宋代一所闻名全国的家族化书院,它以其甚高的声誉和卓著的成果吸引着名公巨卿相继为其作诗题词。华林书院的组诗是由宋初多名文臣贤士同题唱和的一组诗歌,组诗诗歌内容成为勾勒华林书院藏书的来源、数量、特点、环境及其利用5个方面的依据。
关键词:
宋代 华林书院 藏书 组诗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秋萍 温志拔
佛教发展到南朝,由重视义理阐发的般若学,转变为重视成佛实践的涅槃学,形成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并深刻影响了南朝后期文学,特别是宫体诗的产生和发展。南朝宫体诗并非单纯的宫廷艳情诗和浮华诗风的代表,它的产生具有南朝佛教文化背景。宫体诗诗人透过绮靡浓艳的描写女性美的诗句,揭示无常世间的虚幻清净本相,通过对美的刻画和婉转曼妙的语言声律艺术,表达对宗教境界的向往。
关键词:
南朝佛教 宫体诗 涅槃经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舒志武
按照传统分类,杜甫的七律现存151首,其中三分之一是"拗律"。这些"拗律"的字数句数、用韵、对仗都与律体相同,但平仄格律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古今许多研究者企图找出"拗"的规律,从而证明它们被归入"律"的合法性。但是,诗人创作不可能非律即古,后人分类却一定要非律即古,就未免削足适履?格不入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做法是把"拗"从"律"中分离出来自成一类,形成古—拗—律的三分格局。
关键词:
杜甫 七拗 形式特点 地位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傅荣贤 杨苏闽
章太炎《七略别录佚文徵》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七略别录》为对象,以完善马氏辑本为目标,剔除《汉志》“所录书目及其子注”以及“诸书叙录”集中呈现的佚文,表达了对辑佚条目“多”与“真”之间辩证关系的独特思考。章氏辑本承绪马氏,《别录》《七略》混辑不别,值得商榷。但章太炎依《汉志》分类框架确定佚文的类别位置,并根据“班氏省出新入”对佚文类别位置做出相应调整,较为准确地复原了“刘氏旧文”的原书篇第。尤其是,章氏佚文首列“《艺文志》所录书目”作为“起本”文献,使佚文各有攸归,并揭示了《别录》《七略》佚文与《汉志》著录在书名、篇卷等方面的异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章太炎 《七略别录佚文徵》 辑佚 目录学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江少英 叶诗婕
文章从城乡生态、文化生态、艺术生态三个方面对《陈黎诗选》中的生态书写进行了梳理。陈黎批判异化的城市环境,流露出对理想的乡村环境的挚爱;诗作对各种地域的观照、对人性自然诉求、对被殖民地的记录,探求文化生态的包容性;艺术通感、语言文字的趣味性、虚实间的转换,诗作把我们带入引人入胜的生态写作风格试验中心。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宁夏江 魏中林
晚清"新版"学人之诗是指是晚清以来受海外异质文化影响的一批"新式"学人创作的诗歌,他们把西方的政治思想、历史文化、风土名物以及"新"事物、"新"现象引入诗歌创作之中,开创了中国诗歌新的局面。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大致经历了生硬扯入新名词洋典故、驳杂掺入西学、有机融入西学等三个阶段。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兴起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衍变的内部因素,以及晚清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潮等外部因素来考虑。
关键词:
晚清 “新版”学人之诗 西学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东玲
宋代涉商诗中有大量关于两浙地区城市商贸活动的描写,形象展现了浙地城市商贸经济的发展新变。这种新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重商好贾之风日炽,从商人数激增,兼商社会身份多元化;二是城市商贸格局突破传统,商点布局与经营时段趋于自由,行业街市大量涌现;三是浙商的商贸文化心理发生新变,广告策略富于创造性,品牌、质量意识两极分化,神佑意识得以强化,并外显为各种商业崇信习俗。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飞
诗人有意为之的"非个人化"或者说对诗歌涉及自我生命内容的语焉不详,成为现代性写作的突出标志。"我"是替身、多重自我、任一主体,"我"在词语的意义上作为引领者成为迈向无数可能的他者之写作通幽的曲径。张枣和臧棣在繁复的诗歌写作中皆致力于打通诗写主体、文本主体之间的壁障,他们都能娴熟地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钻进诗歌秘密的通道,使"我"作为"虚构的另一个"成为变幻与对位的线索。
关键词:
现代汉诗 我 张枣 臧棣 差异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志
明中期文学复古运动,虽然是以郎署文臣为主导的前七子首先明确提出的,然而处在主流文学思潮边缘的吴中文人更早在自己的诗文创作中表现出了文学复古的倾向。王鏊深受吴中文化传统的影响,虽然长期身处翰林馆阁,却在文学创作中始终保持"文道并重"的自觉追求,并与吴中文人保持着密切的文学联系。王鏊利用其政治地位,通过诗文创作深刻影响着吴中文人的文学创作。其"文道并重"的复古观念影响了吴中文人文学创作复古意识的产生。
关键词:
王鏊 文道并重 复古 吴中文人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雪莹
经学文本的解读及其阐释方式的呈现,可反映出注经者的真实意图和深层思想。王安石推崇《诗序》,他对《诗经》的解读,不仅是以经学家的角度汲取了汉代以来的政治性经学策略,而且是在熙宁变法的重要历史关头,以改革家的身份借助经学文本来传达政治理想。本文将焦点放置于政治与经学文本的互动关系之中,以此来考察《诗经新义》如何在"一道德"的指引下形成《诗》学注本的话语策略。
关键词:
经学文本 《诗经新义》 一道德 话语策略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爱斌
“体制”是严羽诗论的核心概念,但因习焉不察的割裂与混淆,其确切内涵与本来面目未能完整呈现,也妨碍了对严羽诗论体系及诗学思想的整体理解。藉由文本精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可知《沧浪诗话》中“体制”概念指向诗歌作品完整而具体的本体存在,这一基本内涵不因其《诗体》中辨体角度不同而互异。诗之“体制”不仅包含“词理意兴”等基本要素,且以“格力”“兴趣”“气象”“音节”等为之“用”,以更充分表现诗体的内在品质和艺术力量。其中“格力”以诗意为本,是诗中整体思想情感所表现的精神力量;“兴趣”以诗情为本,是诗体所表达的自然感发、含蓄蕴藉的情致和意趣;“气象”以诗象为本,是诗体所呈现的自然雄浑的整体艺术形象;“音节”以诗语为本,是诗体中充分韵律化、表意化的艺术语言。着眼于贯通式诗歌体制观,可对《沧浪诗话》的概念关系和整体结构获得更切近实际、更切合语境的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