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91)
- 2023(3409)
- 2022(2998)
- 2021(2934)
- 2020(2392)
- 2019(5536)
- 2018(5566)
- 2017(10137)
- 2016(5536)
- 2015(6439)
- 2014(6469)
- 2013(6164)
- 2012(6002)
- 2011(5354)
- 2010(5638)
- 2009(5258)
- 2008(5747)
- 2007(5739)
- 2006(5030)
- 2005(4717)
- 学科
- 济(20826)
- 经济(20796)
- 管理(19618)
- 业(19347)
- 企(18069)
- 企业(18069)
- 方法(7223)
- 财(6452)
- 中国(6283)
- 农(5675)
- 业经(5605)
- 制(5384)
- 理论(5183)
- 数学(5071)
- 策(5060)
- 学(4931)
- 数学方法(4889)
- 贸(4885)
- 贸易(4879)
- 易(4767)
- 务(4539)
- 财务(4519)
- 财务管理(4503)
- 划(4409)
- 地方(4286)
- 企业财务(4187)
- 银(4114)
- 银行(4104)
- 技术(3928)
- 经营(3897)
- 机构
- 学院(82716)
- 大学(82392)
- 管理(29883)
- 济(29253)
- 经济(28397)
- 研究(27689)
- 理学(24765)
- 理学院(24443)
- 管理学(23852)
- 管理学院(23676)
- 中国(21823)
- 京(18312)
- 科学(17312)
- 财(15082)
- 所(14476)
- 江(14438)
- 农(12896)
- 中心(12752)
- 研究所(12678)
- 范(11960)
- 师范(11813)
- 北京(11678)
- 州(11660)
- 财经(11530)
- 业大(10899)
- 技术(10460)
- 经(10226)
- 农业(10010)
- 院(10000)
- 省(9427)
- 基金
- 项目(47579)
- 科学(36465)
- 研究(34915)
- 基金(33120)
- 家(28936)
- 国家(28658)
- 科学基金(24084)
- 社会(20711)
- 社会科(19488)
- 社会科学(19481)
- 省(18608)
- 教育(16881)
- 基金项目(16590)
- 自然(15766)
- 划(15684)
- 自然科(15445)
- 自然科学(15443)
- 自然科学基金(15166)
- 编号(15138)
- 资助(14330)
- 成果(13495)
- 课题(10804)
- 重点(10615)
- 部(10007)
- 发(9880)
- 项目编号(9628)
- 创(9513)
- 年(9113)
- 大学(9013)
- 性(9009)
共检索到137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范梦怡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探讨集中反映在他的《音学五书》之《诗本音》中。而《诗经》中虚字是否入韵的问题正属于《诗经》韵例的研究范畴。在《诗本音》中,顾炎武一方面认为虚字不入韵,另一方面又认为虚字可以入韵。从现代音韵学的角度来看,顾氏的观点有得有失,值得后世学者加以深究。
关键词:
《诗本音》 《诗经》 韵例 虚字 入韵
[期刊]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作者]
段晓林
《诗经》是诗人韩博推荐的唯一一本中国古代诗词类的作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曾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至今仍不失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诗经》给我们展示的是两千多年前古代先民的生活画卷。其中有王公贵族的宴饮、祭祀、战争等政治生活内容;有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从戎服役时的军旅生活场面;而更多反映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冬梅
形容状貌特征的叠音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叠音词,是集中探讨叠音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叠音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叠音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不同感觉范畴内的意义,由于"通感"而发生意义联系,可据此进行三度系联。根据系联的结果,归纳叠音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感觉范畴之间,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叠音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气势)的形容;三,量度和状态(气势)的词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听、触和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首先都与数量意义相通,而不是与光度、长度相通。这说明,视、听、触和味、嗅的感知,对其量度的感受。从词源学的感知机制看,义通和通感的发生,当是语言发生之初心理感受的相同,而不是词语发生之后的比喻或映射。
关键词:
《诗经》 叠音词 同源词 义通 通感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左岩
理雅各《诗经》1876年译本为适应市场需要,采取通俗化的翻译策略。理雅各首次将经学权威诠释全面纳入《诗经》翻译,并以显豁明晰的表达方式加以创造性转化。1876年译本在保持《诗经》文献性的基础上又兼及文学性,表现出英诗范化的倾向,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关键词:
《诗经》 理雅各 经学化 英诗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立
文章主要以《诗经·驺虞》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从文化角度对《驺虞》进行分析。《驺虞》不仅是一首赞美猎人的诗歌,也是一首天子专用的射猎音乐,因为"乐者为同",故而有时也会用于普通阶层的重要场合,但主要是上层统治阶级使用。《驺虞》除了作为射猎的音乐节奏之外,还含有劝诫统治者顺应天道时序、躬行仁心道德的讽谏意义。
关键词:
《诗经》 驺虞 射猎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韩进 朱春峰
明徐光启《诗经六帖》(一作"毛诗六帖")在《诗经》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在较通行的是明万历金陵唐振吾刻本。这个本子实由书商私刻而成,殊多缺略。今发现清残抄本《诗经六帖》一种,源出别本,具有重要的校勘和文献价值。
关键词:
《诗经六帖》 徐光启 文献价值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雪莹
经学文本的解读及其阐释方式的呈现,可反映出注经者的真实意图和深层思想。王安石推崇《诗序》,他对《诗经》的解读,不仅是以经学家的角度汲取了汉代以来的政治性经学策略,而且是在熙宁变法的重要历史关头,以改革家的身份借助经学文本来传达政治理想。本文将焦点放置于政治与经学文本的互动关系之中,以此来考察《诗经新义》如何在"一道德"的指引下形成《诗》学注本的话语策略。
关键词:
经学文本 《诗经新义》 一道德 话语策略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温敦
《诗经》语言精练形象,风格高雅,且多为四言诗句,经历代广泛传播,许多习用的语句已转化为成语。《诗经》中的成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其中有不少属于婚恋成语。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的婚恋观念、社会的婚恋习俗以及婚庆礼仪。
关键词:
《诗经》 婚恋成语 婚恋观 婚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荣梅 杨亚丽
《诗经》女性审美视角主要包括外在的容貌、形体,内在的品德、性情,这四方面均可对应于意象:花、水、玉、月来表现。后世文学不断吸收这些丰富营养,并继承和发展,形成女性审美传统即女性与花水玉月文化割舍不断的民族血缘情结,也造就中国古代整体审美典范,更多崇尚的是与女性审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中和、阴柔虚静、玄远飘逸的气质。
关键词:
《诗经》 女性形象 审美传统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文意
情歌类白茆山歌是2002年版《中国·白茆山歌集》中除《时政歌》之外最多的山歌,也是如今当地人认为的占据最主要地位的一类山歌。文章将山歌集中的情歌分为五类,并对其中两类——求之不得式和两情相悦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列举和分析。通过这两类情歌与《诗经》中情歌的对比研究,发现前后两者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这对"白茆山歌·情歌"的保护和对《诗经》中情歌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平
《诗经·国风》中的多半诗篇是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因此,女性美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风诗中的女性所呈现出的美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审美特征。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呈现出非功利性的审美转变。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出蕴涵在这些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中的深层的本质特征,通过对其社会背景及时代特点的把握,突现出其区别于其它时代的特异的美,并且结合对作品的分析,找寻其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胜奇
《诗经》的幽默性几乎表现在各种场合之中,其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的。《诗经》的幽默艺术大致分为政治讽刺性幽默、恋人间调侃性幽默和日常生活喜剧性幽默三种类型。
关键词:
《诗经》 幽默 艺术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京霞
《诗经·秦风·蒹葭》是首怀人言情的诗作。它在《诗经》中独树一帜,开创了我国爱情抒情诗的先河,被后人誉为"国风"的第一篇飘渺文字,受到历代的关注。但是,人们对《蒹葭》的研究多集中在抒情内容上,对抒情艺术涉猎较少,发展很不平衡。笔者认为,《蒹葭》的抒情艺术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自成体系,以精深的情景表现艺术和神辩的时空构思艺术建构起影响深远的思念抒情模式。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许卉
明末大儒黄道周在《诗经》方面造诣深厚。他以“诚正”来定位《诗经》,认为其蕴有精理奥义、旨趣可绎。同时他对《诗经》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如“孔子删诗”“《诗》亡,《春秋》作”“二南之义”“郑声淫”等都提出了独特的认知。黄道周在诠释《诗经》上,汉宋交融、四家兼采,同时注重《诗经》的文学性,体现了晚明《诗经》学发展既综摄又创新的特点。
关键词:
黄道周 《诗经》 孔子删诗 郑声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