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65)
- 2023(7870)
- 2022(6890)
- 2021(6289)
- 2020(5572)
- 2019(12912)
- 2018(12877)
- 2017(24572)
- 2016(13954)
- 2015(16005)
- 2014(16591)
- 2013(16369)
- 2012(15462)
- 2011(13968)
- 2010(14224)
- 2009(13340)
- 2008(13397)
- 2007(12444)
- 2006(10649)
- 2005(9419)
- 学科
- 济(57050)
- 经济(56985)
- 管理(35479)
- 业(32812)
- 方法(28555)
- 企(25396)
- 企业(25396)
- 数学(24393)
- 数学方法(24168)
- 农(16586)
- 财(14565)
- 中国(14183)
- 学(14143)
- 地方(11945)
- 制(11639)
- 业经(11206)
- 农业(10956)
- 理论(10253)
- 贸(10055)
- 贸易(10053)
- 易(9710)
- 和(9165)
- 银(9033)
- 银行(8990)
- 体(8854)
- 务(8628)
- 融(8627)
- 金融(8619)
- 财务(8599)
- 财务管理(8570)
- 机构
- 学院(206793)
- 大学(205704)
- 济(78119)
- 经济(76218)
- 管理(74041)
- 研究(71496)
- 理学(63100)
- 理学院(62287)
- 管理学(60908)
- 管理学院(60521)
- 中国(53247)
- 科学(47977)
- 京(44471)
- 农(42371)
- 所(38106)
- 财(37257)
- 研究所(34825)
- 业大(34263)
- 农业(33690)
- 中心(33251)
- 江(32700)
- 范(29579)
- 财经(29407)
- 师范(29182)
- 北京(27918)
- 经(26393)
- 州(25998)
- 院(25272)
- 技术(24079)
- 经济学(23794)
- 基金
- 项目(135700)
- 科学(104294)
- 研究(95989)
- 基金(95745)
- 家(84776)
- 国家(84062)
- 科学基金(69877)
- 社会(58167)
- 省(55226)
- 社会科(54979)
- 社会科学(54960)
- 基金项目(51121)
- 划(46191)
- 自然(45959)
- 教育(44808)
- 自然科(44793)
- 自然科学(44774)
- 自然科学基金(43971)
- 资助(40485)
- 编号(39900)
- 成果(32958)
- 重点(30957)
- 发(29820)
- 部(29149)
- 课题(28281)
- 创(27131)
- 科研(26541)
- 计划(26365)
- 创新(25449)
- 大学(24810)
共检索到3041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彦君 于佳 郭芳芳
在借助经验材料展开的旅游体验研究中,保留在景区或其他接待场所、机构的游客或顾客留言簿,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数据资源。相较于多数通则式的定量研究,针对游客留言簿所实施的定性研究往往依靠的是更具个案特征的文本材料。在西藏,游客书写留言簿的行为比其他地方更加突出、普遍,已然成为一种典型的现象,表征着入藏游客心理和行为的某些尚未得到深入理解和阐释的内在意义,甚至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本景观而存在。拉萨的玛吉阿米餐厅里的留言簿便是如此。本文以该餐厅内的留言簿为文本资料,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游客书写的留言簿内容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游客在留言簿上的书写行为是一种特定场域诱发的情感表白,其目的是为了表现独特的内心世界并重构内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出情感表白的要素,并厘清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以抽象的形式还原旅游者情感表白发生的情境模型。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命题和范畴,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启发,其现实意义在于,为了建立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积极情感联结,旅游目的地应给予游客以满足其情感表白诉求的氛围、空间或情境载体。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崔庆明 徐红罡 杨杨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宗教和藏族人的体验上。西藏纯净的自然可以净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远离喧嚣的生活。西藏的寺庙和朝拜的信徒营造出一种虔诚而神圣的氛围,让游客内心备受震动。看到藏民的执着和虔诚,游客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藏民淳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让游客感到一种自己社会所缺失了的真实。西藏的神圣
关键词:
西藏 旅游体验 自然 宗教 世俗的朝圣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于佳 谢彦君 卫银栋
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以谋求差异性体验的旅游者而言,可能存在某个“灰色地带”,使禁忌既作为否定性的行为规范,构成游客体验的具身障碍,同时也可能促发旅游者的窥视欲,从而成为旅游体验的推力。该文以此为假设,过对西藏宗教旅游场中有关禁忌的经验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旅游世界中,游客对禁忌的感知通过距离关系得以实现,突出地表现在人-地距离和人-人距离的度上。在宗教旅游场域中,游客感知到的禁忌可以统括为饮食禁忌、话语禁忌、服装禁忌、动作禁忌、路线禁忌等七类。从游客具身体验的角度看,禁忌显然是作为一种本体性和衍生性的具身障碍而存在,影响着游客体验的达成。然而,游客对禁忌的情感悦纳倾向使得禁忌有可能仅是一种形式障碍而非实质障碍。由此,该文构建了具身障碍的旅游动力转化模型。在证实禁忌能够强化窥视欲的基础上,旅游场的神秘空间对游客的洁净化体验起到了强化作用。禁忌的推力和拉力共同构成了宗教旅游体验的心理动力机制解释。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赵德芳
旅游话语分析是话语分析在旅游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以旅游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际话语为分析对象,运用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分析旅游话语生产和消费的机制、过程、规律和特点,从而指导旅游实践。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分析总结了国外旅游话语分析的研究维度、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分析发现,旅游话语分析注重话语的社会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在研究内容上注重话语对旅游实践活动的建构,也注重揭示话语反映的旅游业及社会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语料库分析的实证定量研究。国外研究表明,旅游话语分析是对现有旅游研究视角的有力补充,已成为国外旅游研究的有效范式。
关键词:
旅游话语 话语分析 旅游研究 研究范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卫银栋 徐英 谢彦君
徒步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户外旅游方式,发展迅速,并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但目前关于徒步旅游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发展,尤其是关于徒步旅游体验中情境体验与人际互动的探讨。文章在对西藏墨脱、冈仁波齐转山、甘丹寺-桑耶寺3条不同徒步路线的徒步者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以扎根理论为分析方法,结合仪式理论对徒步旅游体验的仪式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徒步旅游体验相当于一种通过仪式,这种通过仪式发生在逆转阈限中,包含个体通过与人际通过。个体通过表现为徒步者经历原始生存体验、记忆刺点、未知体验、沉浸体验、在场流动性体验和"成瘾"体验后,所获得的个人成长,其高峰体验为个体畅爽体验。人际通过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互助氛围、群体激励、逆转人际交往、本性暴露、熟悉/陌生人际变化的交往考验后所实现的人际关系上的积极或消极变化,其高峰体验为群体共睦态体验。经历认知、情感、意志的磨砺与考验的西藏徒步旅游体验,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符号性通过仪式,是一种实质性的通过仪式。
关键词:
徒步旅游 通过仪式 个体通过 人际通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旦珍
近些年来台湾创意农业旅游发展较好,吸引了大量游客的注意力。同时创意旅游这种模式也逐渐扩散到大陆,并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热潮。西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较好,本文将以乡村体验经济作为西藏旅游发展的指导内容,开发创意旅游模式,以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体验 西藏 创意旅游 开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彦君 卫银栋 贾一诺 杨昆
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球第三极地貌特征与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特色而对国内外游客展现了巨大而"神秘"的魅力,并日益激发了西藏旅游的热潮。相应地,这一旅游热潮也引发了西藏旅游研究的逐年扩容,并涌现了一批很有理论价值的学术成果。文章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认同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将西藏的宗教场所作为可以为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共享的朝圣旅游空间,对西藏宗教旅游中的"旅游者群体"和"朝圣者群体"因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作用而在面临外在一致性挑战时所引发的群体分化及交往张力进行探究。通过实证与思辨的结合研究,文章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按宗教信仰程度的不同把上述两类群体进一步分为休闲愉悦旅游者、泛宗教信仰旅游者、权宜型朝圣者、苦行型朝圣者4个亚群体,并对各亚群体的旅行目的、体验深度、特征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的概念化过程,将4个亚群间的交集或过渡群体界定为"边缘人"群体,并根据其行为目标、体验特征的不同将此"边缘人"群体再划分为"类朝圣者"的旅游者群体和"类旅游者"的朝圣者群体两个亚群,同时探讨"边缘人"这一群体因其独特的行为模式而在群体互动中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最后,根据参与式观察研究,进一步提出宗教旅游情境中的"纯宗教场""宗教旅游场""旅游宗教场"和"世俗旅游场"几个范畴,并根据旅游者与朝圣者在不同场中的主导或边缘地位的转化,构建出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变模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捷蕴
目前,很少有学者采用旅游者博客这一新兴的方式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文章选择中西方旅游者博客话语为切入点,从"文化繁荣"、"宜居和生态"、"现代化大都市"、"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探讨中西方游客对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异同,并讨论了两个不同旅游群体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消费水平方面的差异。最后,文章对如何提升来京中西方游客的体验评价提出了切实的建议。此研究意在强调旅游者博客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亦希望能够对话语分析的跨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朝枝 邓曾 游旺
由于产业链的概念不清与旅游定义不明确,"旅游产业"的边界也因此十分模糊。本文从"旅游体验是旅游现象的硬核"的视角出发,根据新兴产业的模块化特征,围绕旅游体验的生产与服务供给,分析旅游产业价值链的结构与特点,并据此分析旅游产业的边界及其划分意义。
关键词:
旅游体验 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明珠 徐松浚
以旅游体验和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以广东中旅南海旅游产业园为例,梳理并总结旅游产业园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误区。研究认为:旅游产业园的核心和本质是提供或服务于提供旅游体验,按内容可划分为主题型、工业型和混合型;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关键因素(资源、产业、区位、制度)与运行规则(市场引导、企业合作、区位重构、政府推动、自我发展);一般而言,旅游产业园由一系列通过纵向支持或横向合作紧密联系的网络组织组成,并形成核心层、主体层、辅助层、外部层四个层级结构。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园发展面临的两大误区是机会主义引致的盲目开发和理论欠缺引致的偏离发展,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和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结合将有助于旅游产业园的科学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建标 巨龙 任广乾 赵玉亮
旅游体验是千差万别的私人产品,这缘于旅游体验主体的有限理性以及构成有限理性的非标准信念、偏好和行为。本文以行为分析范式重新框架旅游体验研究内容,探讨了非标准信念、偏好和行为视角下旅游体验动机、旅游体验中的情感放飞与精神救赎、旅游体验的质量等内容,其中,非标准信念中的信息瀑布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非标准偏好中的心理账户与视线走廊布局、非标准偏好中的偏好逆转与高峰体验设计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此外,行为分析范式中的实验方法对信念、偏好的测度,拓展了舒尔茨非"客观事物"不能定量研究的判断,行为分析范式下,旅游体验研究
关键词:
旅游体验 非标准信念与偏好 行为分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天 谢彦君
不同于实证主义范式,建构主义坚持多重现实的本体论,认为现实不是既定的,而是通过实践和互动不断地被建构出来的。基于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SCOR),文章从预期体验、在场体验和追忆体验3个阶段对旅游体验的建构主体、建构过程和建构对象进行分析。首先,文章认为,旅游体验是多主体建构的结果,旅游者在与媒介、目的地居民及从业人员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旅游体验。其次,旅游体验是以景物体验和标志体验为核心的愉悦性休闲体验。旅游体验包括两种建构类型:初次建构和再次建构。第三,旅游体验对象以旅游吸引物的形式存在,其形成是景观
关键词:
旅游体验 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余志远
相对于旅游对目的地和居民影响方面的研究,学界对旅游者个人变化的研究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怀。本文通过选取国外有关旅游体验与个人变化的18篇文献,对其研究设计、理论基础、主要观点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旅游恰如一种"通过仪式",这种体验经历对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带来能力、人格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改变。
关键词:
旅游者 旅游体验 自我认同 叙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