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81)
2023(13182)
2022(11217)
2021(10509)
2020(8961)
2019(20850)
2018(20625)
2017(40601)
2016(21603)
2015(24478)
2014(24564)
2013(24240)
2012(22046)
2011(19738)
2010(19663)
2009(18295)
2008(18002)
2007(16129)
2006(13825)
2005(11859)
作者
(60923)
(51547)
(51006)
(48593)
(32277)
(24756)
(23356)
(20248)
(19439)
(18030)
(17336)
(17279)
(15899)
(15869)
(15856)
(15680)
(15587)
(15029)
(14733)
(14562)
(12574)
(12481)
(12323)
(11886)
(11645)
(11520)
(11399)
(11178)
(10295)
(10265)
学科
(96986)
经济(96885)
(65251)
管理(59920)
(47795)
(44003)
企业(44003)
方法(42757)
数学(38484)
数学方法(38011)
农业(31535)
中国(24346)
业经(22717)
(22438)
地方(19303)
(17707)
(16391)
贸易(16386)
(16164)
(15942)
技术(13495)
(13306)
财务(13261)
财务管理(13224)
(13190)
环境(13183)
银行(13163)
(13054)
理论(12790)
企业财务(12523)
机构
学院(308870)
大学(304512)
(128752)
经济(126046)
管理(123827)
理学(108103)
理学院(106996)
管理学(105082)
管理学院(104518)
研究(97634)
中国(75087)
(66174)
(62306)
科学(60361)
(55910)
农业(51173)
业大(51116)
中心(48519)
(48077)
财经(45400)
(45350)
研究所(43739)
(41480)
(39371)
经济学(39159)
师范(38986)
北京(37754)
(36024)
经济学院(35652)
经济管理(35296)
基金
项目(213348)
科学(169404)
基金(156374)
研究(155809)
(135404)
国家(134245)
科学基金(116846)
社会(100489)
社会科(95023)
社会科学(94996)
(84434)
基金项目(84156)
自然(75729)
自然科(74025)
自然科学(74005)
自然科学基金(72661)
教育(70891)
(69896)
编号(64095)
资助(62480)
成果(50123)
(47671)
重点(47180)
(46294)
(44664)
课题(42465)
国家社会(41791)
创新(41742)
科研(41143)
教育部(40760)
期刊
(138449)
经济(138449)
研究(83069)
(66731)
中国(54440)
学报(45908)
农业(45244)
科学(43680)
(42926)
管理(38801)
大学(35891)
学学(34314)
业经(28880)
(28395)
金融(28395)
技术(26886)
教育(25987)
(21802)
问题(21493)
财经(21361)
经济研究(20145)
(18312)
(16245)
技术经济(15428)
统计(15304)
农村(14753)
(14753)
资源(14528)
理论(14283)
世界(14279)
共检索到436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英俊  
居留意愿到落户意愿转化困难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住房支付能力为切入点,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2017)匹配285个地级市宏观房价数据,对房价收入比与居留农民工本地落户意愿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房价收入比上升降低了有居留意愿农民工的城市落户意愿,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下结论仍成立。(2)房价收入比上升通过增加农民工本地买房困难感知、降低其社会活动参与和城市融入主观感受,进而降低其本地落户意愿。(3)房价收入比上升对新生代、高学历和本地无自有住房农民工本地落户意愿抑制作用更大,对老一代和本地有自有住房农民工本地落户意愿无显著影响。(4)随着城市等级的上升,房价收入比对居留农民工本地落户意愿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小。本文研究结果为从完善城市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角度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证据支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云虹  刘津铭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考察了住房类型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影响以及长期居留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工拥有稳定性住房可以显著提升其家庭消费,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与工具变量法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显著;(2)长期居留意愿在农民工稳定性住房影响家庭消费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3)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群体,拥有保障性住房、子女随迁、从事数字化水平较高行业的农民工的消费水平较高。因此,政府应通过降低农民工进城购房成本、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推动家庭式迁移以及提升其互联网技能应用能力等途径,提升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释放其消费潜能。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俞林伟  韩辰  金杰克  于海燕  
本文基于生计资本理论,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5个维度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民工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居留意愿远大于落户意愿。二者影响因素的共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的状况,差异体现在农民工自身长久利益的驱动等方面。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体现在经济条件优越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有更强的居留和落户意愿。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体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和社会资本的累积会增强农民工的落户意愿。作为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家承包地和宅基地的生计保障功能可以让农民工安心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不利于其在城市落户。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保障农民工的自然资本以促使其安心落户城市,提升农民工的物质资本以实现其安居乐业,改善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以增强其城市生存能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以实现其在流入地的心理社会融入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洵  陈宁  石人炳  
基于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结果表明: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并不强烈,只有42%的第一代农民工和48%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落户城市;劳动报酬对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具有提升作用,但对第一代农民工影响不显著;无论是第一代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参与培训、职业地位等对其城市落户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超时劳动、签订合同等具有负向影响;不同社会保障的影响程度存在代际差异,拥有养老、医疗保险的第一代农民工城市落户的可能性更大,拥有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罗恩立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就业能力可为改善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发展处境提供基础性条件,进而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本文基于对上海市1026份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这一群体就业能力因素对于其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能力的五个核心指标中教育程度、就业服务享有、社会网络以及职业类型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而工会参与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变量中只有婚姻状况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显示,适恰的就业能力支持政策将既有助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职业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其留城意愿、促进我国持续稳定的城市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卢小君  向军  
本文利用大连市459位农民工问卷调查的基础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在不同情境下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要求农民工放弃土地换取城市身份时,农民工的进城落户意愿会迅速下降;在不预设交出土地资源的情境下,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受到受教育程度、城市住房状况、承包地和宅基地处置方式的显著影响;在预设交出承包地,甚至承包地和宅基地"双放弃"时,受教育程度和城市住房状况仍对其进城落户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心理适应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在制定农民工进城落户政策时,既要注重提升市民化的能力,又要完善农村土地退出补偿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欧阳慧  胡杰成  刘保奎  邹一南  
对全国东中西部12个省份(50城50县50镇)的12291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了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农民工落户意愿的不同。分区域看,北上广深农民工落户意愿较强,城镇生活费用和住房问题是阻碍落户的重要因素;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及天津、大连、乌鲁木齐农民工落户意愿不确定性高,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保留农村集体经济收益是提升落户意愿的重要因素;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市农民工中希望在就业地落户的比例较高,制约因素是农村土地等权益和城镇收入不高;其他地级城市农民工希望在老家所在城镇落户的比例较高,城镇工作机会是影响其落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分群体看,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意愿不确定性较强,收入提高、工作稳定、购房、子女入学是提升落户意愿的主因;长期进城农民工倾向于全家一起或只让孩子落户、在就业地或居住地落户,农村土地权益是影响落户的主因;举家迁徙农民工倾向于全家一起落户、在就业地或居住地落户,农村土地权益是影响落户的主因;老一代、非长期进城、非举家迁徙等其他农民工落户意愿较弱,主要原因是在城镇没有稳定工作。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有效增强农民工落户意愿的五项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祝仲坤  
住房是农民工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建设保障性住房(简称"保障房")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结合最新的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居住在保障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仍然偏低,意味着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房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第二,相比于租房,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加入其他解释变量后,结论保持一致。考虑到模型中潜在的选择性偏误,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加以纠正,并通过逆向概率加权法、逆向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调整变量衡量方式等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第三,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相比于90后农民工,保障房对80后农民工的影响更明显。由此,提出要发挥保障房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作用,应当突出保障房建设的多样性与差异化、优先考虑就业居住超五年和80后农民工等方面实施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制度改革举措。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学涛  李旭  戚迪明  
本文利用2014年农民工调研数据,从就业地和社会融合两个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定居意愿的选择。基于logit模型、通过基准回归研究发现,就业地和社会融合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显著,在小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更偏好于在城市定居,农民工社会融合度越高越偏好于在城市定居;通过分职业、分收入和外出与否回归发现,高端职业、高收入和外出农民工比低端职业、低收入和本地农民工更偏好于在城市定居。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巧  陈诚  
从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两个维度出发,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经济集聚状况、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高经济集聚度的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更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房价对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呈倒U型,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呈正U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但对于一般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以及高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仅能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聂伟  万鸯鸯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态度文化适应中的城市文化接纳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城镇落户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家乡文化偏好阻碍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相对融合型农民工而言,分离型和边缘型少数民族农民工更愿意落户城镇。行为文化适应能促使少数民族农民工主动市民化,其城市当地方言流利程度高,与本地居民相处融洽,会显著正向影响城镇落户意愿。心理文化适应显著正向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入户决策,城市归属感越强、心理压力越小,更倾向于落户城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董昕  
解决中国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的关键在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意愿,尤其是持久性迁移意愿。文章以房租收入比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家庭住房支付能力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住房支付能力对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房租收入比对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的影响显著,而且存在拐点。在拐点之前房租收入比与农业转移人口持久性迁移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在拐点之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在拐点之前,相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住房租赁价格尚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房租收入比对迁移意愿并不显现出负向影响,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倾向于选择住房价格较高的大城市,而不是住房价格较低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佟大建   张湖沿   应瑞瑶  
本文将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专题数据与区(县、市)数据进行匹配,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系,从就业、健康医疗、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四个维度测度农民工个体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究其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水平为0.815,健康医疗和社会保障两个维度与城市居民还存在较大差距,子女受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就业维度均等化水平较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上升显著提高了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其中健康医疗和社会保障维度均等化的提高作用显著,就业和子女受教育维度的提高作用不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提升农民工在当前城市的主观融入与行为融入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个体异质性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高收入、家中有土地资源、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提高作用更强;群体异质性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有居住证、有劳动合同、已婚农民工群体城市居留意愿的提高作用更强。本研究认为,应切实提升农民工个体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更多农民工在城市居留,从而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翌  郝明松  悦中山  
农民工能否落户城镇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大的现实影响。利用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两方面对农民工的落户城镇意愿进行了探讨。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保险状况及学龄子女是否在本地就学会显著影响农民工的落户意愿,表明制度性因素的重要;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看,基于传统的先赋性场域网络如亲属网对农民工的落户意愿无显著影响,而基于现代社会的自致性场域网络如朋友网、行政组织网、工作同事网则显著提高了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意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俊霞  
以四川为例研究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意愿,并基于推拉理论对影响农民工落户决策的推拉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一方面表示适应城镇生活,另一方面在城镇落户的有效意愿偏低。农民工不肯放弃农村户籍的主要顾虑有二:一是对城镇生活缺乏足够的信心与安全感,二是难以舍弃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等既得利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市民待遇的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工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建立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机制、鼓励农民工及其家庭同步城镇化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应对之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