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69)
- 2023(17017)
- 2022(14450)
- 2021(13509)
- 2020(11040)
- 2019(25074)
- 2018(24927)
- 2017(47149)
- 2016(25815)
- 2015(28757)
- 2014(28677)
- 2013(28571)
- 2012(26468)
- 2011(24186)
- 2010(24162)
- 2009(22108)
- 2008(21500)
- 2007(19101)
- 2006(17038)
- 2005(14984)
- 学科
- 济(108640)
- 经济(108527)
- 业(74708)
- 管理(66885)
- 农(51760)
- 企(51134)
- 企业(51134)
- 方法(42107)
- 数学(36441)
- 数学方法(36083)
- 农业(34397)
- 中国(31358)
- 业经(28041)
- 地方(27760)
- 学(23359)
- 财(23034)
- 贸(19856)
- 贸易(19842)
- 制(19819)
- 易(19222)
- 发(17773)
- 技术(17396)
- 环境(17135)
- 银(16919)
- 银行(16848)
- 行(16212)
- 融(16063)
- 金融(16062)
- 和(15494)
- 理论(15208)
- 机构
- 学院(369269)
- 大学(367334)
- 济(147118)
- 经济(143975)
- 管理(143811)
- 研究(130727)
- 理学(124665)
- 理学院(123193)
- 管理学(121073)
- 管理学院(120423)
- 中国(97477)
- 农(84196)
- 科学(83823)
- 京(79159)
- 所(67236)
- 业大(65377)
- 农业(65188)
- 财(62928)
- 研究所(61499)
- 中心(59605)
- 江(54908)
- 范(50136)
- 财经(50068)
- 北京(49828)
- 师范(49563)
- 院(46559)
- 经(45715)
- 州(44544)
- 经济学(42198)
- 省(42099)
- 基金
- 项目(255395)
- 科学(198983)
- 研究(184130)
- 基金(183089)
- 家(161987)
- 国家(160516)
- 科学基金(135816)
- 社会(115425)
- 社会科(108972)
- 社会科学(108942)
- 省(101623)
- 基金项目(98121)
- 自然(88702)
- 自然科(86565)
- 自然科学(86542)
- 划(85274)
- 自然科学基金(84980)
- 教育(82362)
- 编号(75749)
- 资助(73717)
- 成果(60482)
- 发(58722)
- 重点(57159)
- 部(55186)
- 创(52984)
- 课题(51922)
- 创新(49410)
- 科研(48628)
- 计划(47310)
- 国家社会(47023)
- 期刊
- 济(169041)
- 经济(169041)
- 研究(106413)
- 农(84469)
- 中国(75809)
- 学报(66537)
- 科学(59591)
- 农业(57348)
- 大学(49770)
- 管理(49131)
- 学学(47329)
- 财(43981)
- 教育(40356)
- 融(34913)
- 金融(34913)
- 业经(33668)
- 技术(30101)
- 业(27334)
- 经济研究(24795)
- 问题(23253)
- 财经(23156)
- 版(20569)
- 科技(19895)
- 经(19707)
- 业大(19376)
- 图书(18596)
- 技术经济(17613)
- 资源(17322)
- 理论(16908)
- 世界(16904)
共检索到548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亚军 郑晓冬 方向明
作为我国特有的发展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和公众关注。但是,已有关于留守与农村儿童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的短期关系,考察"留守经历"对农村儿童长期发展的影响研究相对鲜见。事实上,留守不仅对儿童期的短期影响产生作用,同时也将对其成年后的长期发展发挥长远影响,而后者与个体的生活与就业质量、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回顾了留守经历与农村儿童发展的基本逻辑,然后系统梳理了留守经历对学业成就、精神健康、就业质量、主观幸福感等长期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指出了现有研究在结果变量、时间维度、群体差异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本研究认为,未来相关研究还需纳入城市留守儿童、扩展童年期经历,以及聚焦子女随迁政策转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研究将为留守儿童长期发展问题的化解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人力资本积累提供文献参考。
关键词:
儿童 农村 留守经历 农民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春芳 苏群
高质量人力资本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诸多文献表明了农村留守儿童人力资本的不利地位,留守是否会给人力资本质量带来持久性的影响?本文利用CFPS2010—2016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和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PSM)法,考察留守经历对人力资本质量的长期效应及其性别差异与城乡差异,并检验留守时长、留守时机和留守模式的异质性效应。结果表明,留守经历显著降低了个体成年期的语言能力、数理能力,对“留守者”尤其是留守男性的认知能力造成了持久性的负向冲击;尽管降低了农村地区的“留守者”尤其是留守女性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但留守经历对非认知能力发展的整体效应不显著。留守经历对认知能力的负效应随留守时间的延长而递增,发生在4~12岁的完全留守对认知能力的负效应更大。为此,需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消除留守经历的不利影响,以避免由“拆分型家庭再生产模式”带来的人力资本损失及由此引致的社会成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萧子扬
随着第一批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年,进城务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子女极有可能再次面临留守农村的问题,成为"留守二代"。所谓"留守二代"是指正在或曾经重复经历过父辈留守状态的农村儿童,也被称为"留二代"、"第二代留守儿童"等,他们相较于以往的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结合实地调研认为,"留守二代"现象将是未来我国留守儿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学浪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递增,其子女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留守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解决的办法须多方协作,但学校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当前农村学校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校园环境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所以理性反思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探寻出一条创新的路径,将有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发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潘璐 叶敬忠
中国近30年来唯经济论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和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为表征的发展模式引发了农村人口流动深化、城乡教育政策剧烈调整、农村社会衰落等多重变迁后果,也使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生态更加恶劣。在家庭层面,劳动力流动的代际更替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深远;在学校层面,农村教育的衰败与城市化取向使留守儿童的成长空间进一步恶化;在社区层面,城乡快速变迁中的乡村价值失范加剧留守儿童的成长风险。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大龄留守儿童与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留守女童和困境留守儿童面临更为突出的成长困境。本文结合四川、河南等地社区实地调查中的案例发现,由点及面地论述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伴随发展变迁所面临的教育问题,...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赵景欣 申继亮
近些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中国一类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甚至得出了一些比较有争议的研究结论。从本质上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实际上是环境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基于对环境与个体关系的宏理论和相关微理论的分析,文章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模型,从远环境和近环境以及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等与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基于该模型,提出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建议。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梁文艳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区域人口的流动,留守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教育部门在推进"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一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业发展。而首先要做的是开展更多精细化的研究,加强对问题本身的动态监测,准确掌握"留守"对儿童学业发展影响的真实信息,这是把握问题、科学决策的基础。纵观已有研究,大多缺乏精细化研究设计,所得结论存在偏差。本文利用BEWAMS数据库,基于准实验的研究设计,建立倾向分数配对模型,准确测量了"留守"因素对西部农村儿童学业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因果效应,发现"留守"对潜在留守儿童群体的消极影响可能更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学业问题的主要政策启示。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业发展 倾向分数配对模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红升 詹露露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识别出8324个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OLS回归模型,以非留守儿童为参照,先分析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再检验其稳健性、分析其异质性,最后揭示教师支持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明显更差、心理压力明显更大;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显著负向影响有别于非留守儿童,学业压力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更小,而心理压力的影响更大,且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因家庭收入水平差异和父母文化水平差异而存在异质性,家庭收入水平不高者和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者的学业表现更容易受压力感知的负向影响;教师支持在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中未发挥调节作用,但却显著弱化了心理压力对非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负向影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陆继霞 叶敬忠
本文认为,同辈群体是留守儿童社交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对留守儿童的价值观、行为和情感等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尤其值得重视。基于此,提出了学校及教师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多为留守儿童的同学)进行思想上的疏导和针对青春期特点的一些教育等建议,以促进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更加健康。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同辈群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强 叶昱利 姜太碧
儿童辍学是比学习成绩下降更为严重的教育问题。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本文在发现其它情况均相同条件下,母亲外出显著增加了小学、初中、高中留守儿童辍学概率,且该影响在各个学龄段间有显著差异。父母均外出增加了小学、高中阶段留守男孩辍学的概率,但对留守女孩任何阶段的辍学概率没有显著影响。母亲外出的影响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显著、21世纪初期不再显著,到2015年再次显著的变化。父亲外出的影响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增加、21世纪初期降低留守儿童辍学率的变化,因而从整个时期来看父亲外出对留守儿童辍学的概率没有显著的影响。父母均外出的影响经历了2015年之前不显著,在2015年变得显著的变化。近期的变化提醒我们应从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入手,逐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辍学 农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红升 詹露露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识别出8324个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OLS回归模型,以非留守儿童为参照,先分析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再检验其稳健性、分析其异质性,最后揭示教师支持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明显更差、心理压力明显更大;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显著负向影响有别于非留守儿童,学业压力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更小,而心理压力的影响更大,且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因家庭收入水平差异和父母文化水平差异而存在异质性,家庭收入水平不高者和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者的学业表现更容易受压力感知的负向影响;教师支持在压力感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中未发挥调节作用,但却显著弱化了心理压力对非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负向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吕利丹
数据分析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进入高中学龄阶段后,教育机会急剧下降。受父母外出流动影响,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终止学业后很快就外出打工,身份过早地从"农村留守儿童"转换为"新生代农民工",很有可能对其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对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终止学业的影响做深入研究,文章利用"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造以平均月收入对数为因变量的6个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守经历、外出年龄等自变量与当前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回归结果证明:留守经历、外出时间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都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得到的留守经历与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还可以对该年龄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机会急剧下降现象做出新的解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玉菡 孙良媛 田璞玉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对留守儿童知识和道德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梅州市1327个样本,从对比的视角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进行研究后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和道德品行上的表现均不如非留守儿童。通过使用ordered logit和二值logit模型分析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后发现:监护人缺乏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社会负面价值观传播是阻碍留守儿童学习提高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和乡村道德约束功能凋敝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负面影响最大,但教师的关心和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道德品行 学业表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玉菡 孙良媛 田璞玉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对留守儿童知识和道德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梅州市1327个样本,从对比的视角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进行研究后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和道德品行上的表现均不如非留守儿童。通过使用ordered logit和二值logit模型分析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后发现:监护人缺乏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社会负面价值观传播是阻碍留守儿童学习提高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和乡村道德约束功能凋敝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负面影响最大,但教师的关心和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道德品行 学业表现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韩保庆 王胜今 张敬霞
文章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基线数据和2018年追访数据,研究了留守经历对农村儿童成年后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以及非认知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童年时期父亲外出务工会提高农村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第二,童年时期母亲外出务工整体上并未对农村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对农村女孩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第三,父亲外出务工会通过非认知能力中的顺同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母亲外出务工会通过非认知能力中的严谨性和外向性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受教育水平。要重点关注母亲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同时要关注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