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67)
- 2023(5719)
- 2022(4609)
- 2021(4303)
- 2020(3388)
- 2019(7544)
- 2018(7176)
- 2017(13497)
- 2016(7465)
- 2015(7917)
- 2014(8198)
- 2013(8229)
- 2012(7910)
- 2011(7605)
- 2010(7738)
- 2009(7432)
- 2008(7321)
- 2007(6959)
- 2006(6159)
- 2005(5260)
- 学科
- 济(32536)
- 经济(32495)
- 农(23593)
- 业(23321)
- 管理(16684)
- 农业(15921)
- 企(13836)
- 企业(13836)
- 方法(11566)
- 业经(10832)
- 中国(9885)
- 数学(9681)
- 学(9603)
- 数学方法(9572)
- 财(9022)
- 制(8693)
- 地方(7224)
- 农业经济(7054)
- 发(6656)
- 银(6295)
- 银行(6277)
- 融(6147)
- 金融(6146)
- 收入(6105)
- 行(6050)
- 发展(5860)
- 展(5839)
- 策(5616)
- 体(5375)
- 理论(5062)
- 机构
- 学院(119072)
- 大学(118388)
- 济(45725)
- 经济(44626)
- 研究(43861)
- 管理(39311)
- 理学(33585)
- 理学院(33066)
- 中国(32523)
- 管理学(32348)
- 管理学院(32108)
- 农(29089)
- 科学(28617)
- 京(24885)
- 所(23413)
- 财(22725)
- 农业(21556)
- 研究所(21428)
- 业大(20023)
- 中心(19646)
- 江(18797)
- 范(18510)
- 师范(18353)
- 财经(17935)
- 经(16202)
- 省(15502)
- 北京(15262)
- 州(15228)
- 院(14845)
- 经济学(14841)
- 基金
- 项目(78272)
- 科学(61407)
- 基金(57475)
- 研究(55949)
- 家(51433)
- 国家(50902)
- 科学基金(42200)
- 社会(36759)
- 社会科(34407)
- 社会科学(34397)
- 省(30442)
- 基金项目(30201)
- 自然(26737)
- 自然科(26107)
- 自然科学(26101)
- 划(25920)
- 自然科学基金(25628)
- 教育(24814)
- 资助(22584)
- 编号(22163)
- 成果(19035)
- 重点(18186)
- 发(17448)
- 部(17381)
- 性(16742)
- 农(16721)
- 课题(15839)
- 国家社会(15565)
- 创(15472)
- 科研(14782)
共检索到1793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颖
笔者通过对经历农民外出流动的典型乡村的观察,在文中对"人口安于不流动"和"没有陌生人"的乡土特征做出回应。人口流动现象施加作用的层次和领域正是农村社会变迁发生的场所,即留守乡村的生活形式以及这些日常现实的社会过程。关于流动的实践意识已经成为留守社区人口的基本行为取向;乡村社会关系因农民流动而引发差序格局的纵横变化和"熟悉的陌生人"现象;流迁行为的不彻底性,又局限着农民的生存价值和自我实现具有很强的内倾性。
关键词:
农民流动 留守社区 变迁和留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关键词:
结构革命 乡土中国 城乡中国 历史转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经历了一系列土地制度变革后,当前的农村社会中依然有着较大范围和程度上关于土地是"祖业"的认知和表达,并影响着国家的法律实践。祖业观念下的土地产权———祖业权,具有人格化、象征性和社区化的特征,使得其性质上是具有较为完整的使用权,却不具备独立产权的完整性,而明显区别于建立在西方市民社会基础上的私有产权。中国土地产权的观念型塑与村落的社会结构之间有着自洽的逻辑,它与家族的绵延性、伦理本位和差序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共通关系,"祖业权"是嵌入在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乡土社会之中。由此,在国家建构的地权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地方社会也在建构着关于土地产权的"地方性共识",进而避免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程伟 张红
本文以河南Z村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从村落终结的视角出发,以村落社会交往与村落权利的重构两方面为抓手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文中得出结论认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社交中心普遍出现外移现象,已经超出农村"熟人社会"的范围,促使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序格局"被打破,并且他们主动参与村落权利的建构过程,表现出更多的政治热情和对现代民主观念的践行。可以说农民工返乡创业既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和传统农民的分化,也是实现农民自身终结与村落终结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契机。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苏卉君
实现以传统村落为基础单元的乡土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文章认为,应深入分析乡土文化和传统村落特色,以乡土文化复兴激发人们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兴趣,以活化乡土文化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乡土文化复兴中充分利用设计手段,有助于展示新时代乡土文化的新面貌,有助于将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进而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关键词:
乡土文化 传统村落 乡村振兴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军 刘涛 韩菡 张名凯 郑淑铭 陈杰
立足乡土民居本土、民间、自发而生的特性,研究聚焦大理地区传统村落,以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为基础,结合扎根理论总结分析出乡土民居建造11个障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划分出4个层级,针对表层、中层、深层的障碍因素提出突破策略,以期实现乡土民居现代化建造,并为乡村振兴添加具有文化生命力的土壤。
关键词:
乡土民居 传统村落 农村建设 扎根理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远行 李慈航
乡土中国概念是基于南宋至1840年期间中国社会结构特征的表述。乡土中国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村落社区,其本质特征是社区性。乡土中国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层面主要体现为小农经济、村落社区、家国政治和儒家文化。村落社区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单元深刻形塑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样态与路径。原子化、强制经济、国家政权建设等是村落社区解体后的社会结构状态和因应策略。改革开放以来则体现在再原子化、市场经济以及后国家政权建设等方面。当下乡村面临的急迫问题是欠发展问题,而欠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原子化,即乡村失序。因此,必须另辟蹊径促进乡村可持续性发展——以社区重构建构中国乡村社会秩序。乡土重建本质上就是社区重建。
关键词:
乡土中国 社区 城乡连续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圣中 艾春菲
江西省村落社区建设取得了众所周知的成就,已经在全国产生重要的影响。透视江西村落社区的变革,结合中国村落变迁历史可以看出村落在共同体和社会之间的变迁轨迹:从传统共同体到革命后的村落社会,从改革开放时代的经济社会到村落社区建设中的共同体回归。这一历史变迁中的核心变量是村落信任的变化,传统时代建立在宗族关系上的信任随着革命后的制度变迁被国家信仰替代,自由经济时代的物质崇拜也进一步替换了国家信仰,因此信任变得越来越淡薄。村落社区回归恰恰找回了村民之间的信任,因此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推动了乡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
村落社区 信任 社会资本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小田
囿于经典理论家的社会形态话语体系,与村落女红相关的问题意识十分有限。近代性女红的形成条件、特征及其对于平民生活的意义等基本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的阐释。以地域江南为案例的实证研究表明,近代性村落女红是地方传统女红纵向濡化与近代世界市场横向渗透相结合的产物,并作为关键性要素,与其它各种劳作形式相互依存,稳定着家庭经济结构的基本样态。在村妇,既已形成的经济结构或制度环境常常被视作无庸考虑的自然事实,她们的常态行为,总是表现为源于日常生计驱动的对经济结构和制度环境的应时而对,从这一积极的意义上说,村落女红其实是村妇在经营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比之于片面强调外在结构和环境对个体(村妇)制约的同情式批判而言,...
关键词:
近代性 江南 村落 女红 日常生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旭斌 李雪娇
传统村落的景观生成与变迁是时空语境下景观发生、发展、演变的整合过程,是群落自然地理景观和人类聚落文化相互作用的体现。通过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对湖湘传统村落景观的生成特性、生成机制及发展变迁等进行论述。研究得出:(1)自然环境、地理物候与社会生活场景生成了湖湘村落的景观空间结构与艺术风貌。(2)景观的生成与变迁受自然地理空间、产业经济、审美伦理与文化传承的影响,同时受“兴、生、觉”的生成机制的影响。(3)国家政策驱动、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与民族文化延承的内外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促进村落景观发展变迁的动因,应遵循景观生成的基本逻辑,对传统村落景观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红
以陕西三个村落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村落变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村落变迁是由制度、市场与农业技术三大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目前在陕西农村,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村落并且各自呈现不同的变迁状态。
关键词:
村落变迁 动力机制 意义阐释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廖军华 王丽莎 吕培亮
城乡融合进程中村落共同体秩序变迁的多元动力机制及多样实践样态,使得村落共同体秩序重建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复合性等实践特征。本研究基于新发展社会学理论启示,构建内生力、政府力、市场力三维一体分析框架,以贵州省H市S镇L村为例,从生产生计、社会生活、文化习俗、村落治理四个维度系统阐释村落共同体秩序变迁及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居住空间集聚化和社会空间社区化转型过程中,伴随着生计结构、治理模式、社会关系以及文化心理等不同维度的嬗变和重塑。新发展社会学视角下的村落共同体秩序重建,是内生力、政府力和社会力等多元主体辩证互构的过程,其实践形态表现为经济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四体同构”的动态实践;其间涉及生计方式、组织结构、治理模式及文化心理等不同维度的动态演化,势必会引发价值冲突、利益博弈甚至社会稳定风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陈曦炜 王玮 吴建寨
本文在分析了乡村景观内涵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剖析了目前乡村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乡土特色的丧失。然后由此说明了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创造和谐发展的乡村新文化景观体系,是保护农村的乡土特色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途径。文章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关键、原则和实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乡村景观 乡土特色 景观生态规划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福承 刘爱利 刘敏 韩雪 姚长宏
地方景观是地方吸引力的重要来源,其中声景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现有的景观变迁研究多从土地利用变迁、视觉景观变迁等视角切入,忽略对地方声景的考察和关注。本文从居民感知的视角出发,以皖南古村落宏村为案例,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古村落旅游地的声景变迁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1)宏村的声景变迁可划分为原真性声景阶段、过渡声景阶段和旅游新声景阶段;(2)古村落声景构成要素在旅游发展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局部区域自然声景被导游讲解等现代人为声景所掩盖;(3)通过因子分析法探究居民对声景感知的维度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将居民划分为声景感知极弱型、声景感知一般型、声景感知强烈型3种类型。
关键词:
声景 居民感知 旅游影响 宏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