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31)
2023(9430)
2022(8142)
2021(7790)
2020(6805)
2019(15135)
2018(14998)
2017(28984)
2016(15153)
2015(16836)
2014(16485)
2013(15812)
2012(14180)
2011(12378)
2010(12040)
2009(10841)
2008(10174)
2007(8609)
2006(7302)
2005(6045)
作者
(38477)
(31933)
(31889)
(30629)
(20409)
(15295)
(14665)
(12518)
(12333)
(11227)
(11010)
(10758)
(9969)
(9843)
(9638)
(9562)
(9478)
(9447)
(9284)
(9237)
(7772)
(7662)
(7547)
(7463)
(7285)
(7246)
(6995)
(6888)
(6315)
(6275)
学科
(58485)
经济(58312)
管理(46073)
(42354)
(36584)
企业(36584)
方法(31391)
数学(26756)
数学方法(26346)
(16988)
(16271)
中国(15300)
业经(13749)
(11346)
理论(11223)
(10985)
财务(10941)
财务管理(10913)
(10572)
农业(10474)
企业财务(10380)
地方(10198)
(10128)
(9704)
贸易(9695)
(9446)
技术(9218)
(9031)
银行(9028)
环境(8593)
机构
大学(200429)
学院(198722)
管理(84832)
(82092)
经济(80504)
理学(74567)
理学院(73816)
管理学(72405)
管理学院(72016)
研究(58259)
中国(45331)
(39865)
(38851)
科学(33391)
财经(31695)
中心(30467)
(29161)
(28969)
业大(26942)
(26542)
(26257)
师范(26037)
(25592)
经济学(25501)
北京(24017)
财经大学(23942)
研究所(23113)
经济学院(23075)
(22844)
商学(22097)
基金
项目(143355)
科学(116247)
基金(107999)
研究(107052)
(92349)
国家(91555)
科学基金(81792)
社会(72154)
社会科(67499)
社会科学(67479)
基金项目(57484)
(54564)
自然(52574)
自然科(51480)
自然科学(51466)
教育(50693)
自然科学基金(50561)
(46164)
资助(43139)
编号(43053)
成果(34027)
(33161)
重点(31578)
(30394)
国家社会(30075)
教育部(29668)
(29312)
人文(29236)
创新(28309)
科研(28226)
期刊
(82956)
经济(82956)
研究(55433)
中国(35916)
(31345)
管理(30744)
学报(26258)
科学(26056)
(22868)
教育(22635)
大学(21862)
学学(20364)
技术(18221)
(17692)
金融(17692)
财经(15649)
农业(15215)
业经(14252)
(13440)
经济研究(13110)
问题(11038)
图书(10398)
理论(9863)
统计(9744)
技术经济(9439)
财会(9217)
(9209)
实践(9063)
(9063)
(8974)
共检索到280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文  林爽  林丹华  夏凌翔  
留守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是指留守儿童表现出的违反社会公认行为规范、损害社会和公众共同利益的行为。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相对不利,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或诱惑而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并产生不良后果。科学评估与有效预防留守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助于推进平安中国与健康中国的建设,因此日益受到政府和研究者的关注。在系统梳理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概念、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概述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普遍性指标和特异性指标、不同严重程度反社会行为的风险评估框架以及不同等级的反社会行为预防体系,对留守儿童反社会行为的评估和预防问题予以探讨。未来应通过多种形式完善指标体系,推进风险评估和科学干预,并深化社会治理创新下的预防工作,以实现对留守儿童各级和各类反社会行为的精准应对。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梅  杨汇泉  
随着农村留守女童性安全问题的相关报道频频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社会转型中衍生出的新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女童以及其社会化过程中的反社会行为。基于防止类似悲剧事件再次发生的责任感,本文立足于微观视角,选取邓军"买处"案中3名留守女童的生命历程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并以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原理为论证线索,尝试阐析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命历程体验与其社会化过程中反社会行为生成之间的关系,对农村留守女童反社会行为的生成进行理论上的解读。研究认为,留守女童反社会行为的生成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交织着一起,加之留守女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的经历和同辈群体的负面影响,使处于独特年龄阶段的她们偏离了恰当的社会性时间和...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斌强  赵鹏程  
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界定,对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质量、学业、人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1)开发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制定相关制度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所在地就学;(2)扶持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的简易学校;(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尤其是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4)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戴建兵  
建立留守儿童风险评估与干预机制有助于加强留守儿童风险管理,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工作。通过构建多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贵州和安徽3省7县(市)14所中小学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并运用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分析框架,从信息机制和反应机制两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风险的放大和弱化原理。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多维风险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教育失效、交往不足、环境不良、心理亚健康及身体亚健康等风险。危害最大的是意外事故和安全风险、双向犯罪及行为失范风险;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父母亲监护的缺位。因此,建立留守儿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戴建兵  
建立留守儿童风险评估与干预机制有助于加强留守儿童风险管理,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工作。通过构建多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贵州和安徽3省7县(市)14所中小学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并运用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分析框架,从信息机制和反应机制两方面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风险的放大和弱化原理。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多维风险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教育失效、交往不足、环境不良、心理亚健康及身体亚健康等风险。危害最大的是意外事故和安全风险、双向犯罪及行为失范风险;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父母亲监护的缺位。因此,建立留守儿童替代监护模式;构筑县乡村-家庭、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家庭三条"风险预警带";逐步减弱多维风险,推进留守儿童风险管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彩丽  张翠娥  
在留守儿童的研究与实务中,家庭分离大多作为一个问题呈现。本文聚焦于分离本身,在反思留守儿童研究的问题取向基础上,明确亲子分离特征与类型,指出重新认识家庭分离、在分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此,提出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面向上关注分离的不同类型,倡导将家庭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和干预单位,探索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彩丽  张翠娥  
在留守儿童的研究与实务中,家庭分离大多作为一个问题呈现。本文聚焦于分离本身,在反思留守儿童研究的问题取向基础上,明确亲子分离特征与类型,指出重新认识家庭分离、在分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此,提出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面向上关注分离的不同类型,倡导将家庭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和干预单位,探索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文武  
留守儿童教育是教育的新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效果;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监护人的不到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完善留守儿童教育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雅川  黄爽  
学习困难是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其应对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干预。学习品质作为儿童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为预防儿童学习困难引入了新的视角。学习品质关注的是儿童"如何学"的问题,反映的是儿童在从事学习活动时的倾向、态度、习惯等。学习品质可分为积极学习品质和消极学习品质,它并非"认知风格""学习风格""非智力因素"等词汇的替代语,它具有"领域一般"性、行为外显性、后天可塑性,而且可以预测儿童未来的数学和阅读学业成绩。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学习品质与学业困难的因果关系,并从预防学习困难的角度尝试进行儿童学习品质的干预研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汇泉  
在对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个体观"路径的困境进行分析,基于生态系统观提出应在系统的情境中认知个体需求和提供关爱服务,并尝试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提出关爱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生态系统观"。研究认为,在家庭生态系统内部,需在时间系统上注重事先干预,保证留守儿童家庭抚育决策时机与个体生命历程中"社会性时间"发生的一致性;重视支持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实现的意义,强调家庭责任与权力的共存。在家庭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中,认为应首先定位好家庭的基础性角色,完善主体间的联动机制;积极投资家庭,加强家庭能力建设,通过改善家庭生态系统间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磊磊  柳欣源  李凯  
留守儿童的社区支持是其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支持促进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极具价值意义。基于文献梳理,可以提出留守儿童学校适应与社区支持间的关系假设。通过设计学校适应及其社区支持的测量问卷并开展调研与数据分析,对关系假设进行修正,发现社区支持可以影响留守儿童学校适应:行为适应为关系适应作用于学习适应的中介变量;关系适应为社区支持作用于行为适应的中介变量;心理适应为社区支持作用于关系适应的中介变量。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区支持路径选择需关注三个方面:关系构建为先,塑造利于乡村教化的社区氛围;心理支持为重,构建社区心理疏导及关爱机制;行为引导为辅,打造助力学习的社区联动体系。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赵俊  董志强  佘哲  
儿童的竞争偏好是一种重要的非认知能力,对儿童早期人力资本形成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发现,在社会竞争(与他人竞争)情境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存在竞争偏好差异。文章基于实地实验,从自我竞争的视角进一步探讨留守儿童的竞争偏好。结果表明:在自我竞争情境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无论是在竞争偏好方面,还是在为自己设定任务目标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父母缺席主要影响儿童的社会竞争态度,对儿童挑战自我或自我提升的意愿影响并不显著。在不涉及社会交往的竞争时,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具有较高的进取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海宁  陈媛媛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文根据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对其同伴学习成绩的外部性影响以及同伴效应的异质性。结果显示:班级中留守儿童比重的提高对其同伴语文和英语成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数学成绩的影响不显著。这意味着在考虑留守儿童教育外部性情况下,现有研究发现的父母外出对农村儿童教育所造成的负向影响程度可能被低估。留守儿童同伴效应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对留守儿童、女生、低分数学生、小班级学生、高年级学生、高等级学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学生和非省会城市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程度较大。研究结论对促进留守儿童自身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星贵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留守儿童缺乏健全的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他们的社会化行为规范、角色定位、生活方式以及人生价值观等社会化素质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研究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从加强学校教育、社区管理、家庭教养等多方面入手,改善留守儿童社会化发展不够或价值偏离的现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春芳  
“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投资战略已成为发达国家社会政策的新趋向。因城镇化巨大的虹吸效应,农村传统差序格局下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先赋性儿童照料资源日趋消解,农村留守家庭劳动力再生产能力不足,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政策进入公共政策领域。然而,从社会投资的视角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尚缺乏“支持家庭”“多元共治”等理念,“事后补缺型”的制度设计难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的发展性需求,可能会通过降低未来人力资本增加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要实现“社会救助”向“社会投资”的理念转变,应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发展能力为根本,从导致亲子分离的制度根源入手,利用服务供给、时间补偿等“支持家庭”手段,构建政府、家庭、社会等“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公共资源,以切断先赋性弱势与“留守事件”的链接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