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28)
- 2023(9142)
- 2022(6941)
- 2021(6194)
- 2020(4871)
- 2019(10757)
- 2018(10789)
- 2017(19897)
- 2016(11437)
- 2015(12756)
- 2014(13002)
- 2013(12066)
- 2012(11088)
- 2011(9874)
- 2010(10110)
- 2009(9389)
- 2008(9530)
- 2007(8628)
- 2006(7888)
- 2005(7142)
- 学科
- 济(44379)
- 经济(44309)
- 管理(30304)
- 业(26072)
- 企(20027)
- 企业(20027)
- 中国(18733)
- 农(14245)
- 方法(13850)
- 学(11919)
- 制(11534)
- 业经(11369)
- 地方(11245)
- 数学(11230)
- 数学方法(11067)
- 财(10361)
- 体(9959)
- 农业(9349)
- 理论(8514)
- 发(8076)
- 银(7900)
- 银行(7870)
- 融(7777)
- 金融(7769)
- 城市(7712)
- 行(7592)
- 环境(7516)
- 体制(6673)
- 教育(6366)
- 划(6349)
- 机构
- 大学(165953)
- 学院(164280)
- 研究(63678)
- 济(61695)
- 经济(60051)
- 管理(56644)
- 理学(48177)
- 理学院(47457)
- 管理学(46317)
- 管理学院(46014)
- 中国(45983)
- 科学(40261)
- 京(37288)
- 所(32948)
- 农(31393)
- 研究所(30138)
- 财(29978)
- 中心(27798)
- 江(26227)
- 业大(25339)
- 范(24964)
- 农业(24730)
- 师范(24654)
- 财经(23655)
- 院(23530)
- 北京(23175)
- 经(21531)
- 州(20679)
- 师范大学(20042)
- 经济学(19535)
- 基金
- 项目(112169)
- 科学(88656)
- 基金(81463)
- 研究(80493)
- 家(72886)
- 国家(72306)
- 科学基金(61031)
- 社会(51767)
- 社会科(48805)
- 社会科学(48789)
- 省(43238)
- 基金项目(42748)
- 自然(39039)
- 自然科(38168)
- 自然科学(38154)
- 划(37563)
- 自然科学基金(37443)
- 教育(36846)
- 编号(31832)
- 资助(31617)
- 成果(27335)
- 重点(26127)
- 发(24509)
- 部(24103)
- 课题(23723)
- 创(22365)
- 国家社会(22186)
- 创新(21082)
- 科研(20974)
- 计划(20564)
共检索到2510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日辉 王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经历了逐步放开农民进城、要求公平对待流动人口、全面推进市民化三个阶段。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的时候面临巨大的阻力。流动人口在城市是留下、离开还是等待,不仅受流动人口自身特征的影响,而且也受流入地政府主体、市场主体以及当地民众社会包容度的影响。具体而言,户籍制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在城市的居留时间、社会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都会成为影响流动人口居留的关键因素。流动人口城市化治理的进程要经过户籍的城市化、身份的城市化和文化理念的城市化。为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应同向发力,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提升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和收入水平;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纽带作用;持续增强公众参与和社会互动,以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振 戚伟 刘盛和 齐宏纲 金浩然 张雪飞
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就业特征是制定相关就业政策的重要基础。论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划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就业行业,分析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差异,建立多层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层次和城市层次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选择仍以传统服务业和传统第二产业为主,从事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就业的比例较低。(2)流动人口就业选择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流动人口选择传统第二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就业的比例较高,且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发达地区最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部分城市现代服务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就业比例均较低。(3)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是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结果,产业结构、城镇人口规模等因素主要影响城市就业结构,而就业竞争及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则影响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过程,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研究结果能够深化对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机理的认知,特别是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关系,可为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支撑。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亚辉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途径,代表了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核心内容就是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积分制为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了现实可行的制度探索,在公共资源、城市发展与流动人口个人利益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制度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强。同时,流动人口积分制不仅是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化创新,也是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尝试和重要成果。
关键词:
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分制 地方治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丙欣 叶裕民
"六普"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规模大、增速快,以中青年为主体、男性比重较大,空间分布以东部为主、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迁移距离由近邻流动为主转变为近邻流动、中程流动、远程流动并重,人口净流入、净流出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地区差异较大,务工经商作为导致人口流动的首要因素作用更加突出,向城市集中趋势更加明显。定量分析表明,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地区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但大量流动人口也带来了治安、住房、教育和欠发达地区"未富先老"等问题,需要政府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移民时期"带...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城市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郑梓桢 宋健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的户籍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阻碍作用愈发明显。而且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行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流动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中山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通过积分构建一套新的量化标准作为流动人口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入户的依据,为打破户籍坚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务实的路径选择。基于对积分制申请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对申请人员访谈的基础,对积分制实施情况进行客观总结,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积分制管理 户籍改革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捷凯 叶玲 宋伟轩 涂振发
住房是公民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住房负担关系着中国亿万流动人口在迁入城市的居留成本和生活质量,深刻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迁移决策,其中租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短期居留意愿,购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该研究基于2012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以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城市、不同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群体的收入和住房负担差异,发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房租和房租收入比均显著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级城市、高层次教育程度和稳定职业特征群体的租房负担较其他群体重.从综合收益成本角度判断,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未来一段时期重点迁入地区,但逐渐超越其经济负担能力的房价,将越来越成为流动人口永久定居城市的最大阻碍,导致其居留成本攀高,最终被迫回流或迁至相对低成本城市.基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建议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加大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商俊峰
近几年,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在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流动人口在城市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流动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的立足点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都要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都要出现一定的问题,城市化要付出代价。我们所要做的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宏观调控和各个方面的管理,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在城市化中的促进作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庭竹 刘冉
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我国329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的流动人口租房支付压力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家庭收入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租房支出则是分散化的点状地域分布;租金-收入比偏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东南和中部地区的租金-收入比总体较低,但有个别城市偏高且呈点状分散分布;租金-收入比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租房支付压力略低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京津冀的流动人口租房支付压力高于其他城市群;租金-收入比受到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和流入地外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流动人口的产生和存在,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广大流动人口的工作及住宿经常变换,对于这些流动人口的信息难以跟踪掌握,也难以有效管理。这样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也无法为流动人口提供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因此,需要对流动人口的现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菲 张展新
关于流动人口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问题,过去已有大量文献,但研究重点是农民工。这里把外来市民纳入观察视野,利用2008年"迁移和流动劳动力与中国大城市发展"调查数据,分析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发现:在工资收入上,不同户籍身份劳动者之间没有净差异;在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与上,本市居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参与的可能性依次递减。这意味着,工资收入已经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而社会保险参与依然与户籍身份有关。不过,这种关联方式已经从过去的城乡户籍身份歧视转向本地/非本地权益差异。
关键词:
农民工 外来市民 工资 社会保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含伟
目前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群体多样性日趋明显,城市管理与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亟须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群体差异进行研究。文章使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6个大城市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老年流动人口群体异地生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长期居住愿望和社会融入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城"型比"乡—城"型老年流动人口异地生活感知更好;"主动型"比"被动型"老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感知更好;流动距离越长,生理和心理健康越差,但市内跨区(县)的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愿望最低,而省内跨市的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愿望最强;收入水平对老年流动人口生理和心理健康影响不显著,但会显著影响其长期居住愿望和社会融入;"社交型"比"宅居型"老年流动人口异地生活感知更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老有所为是提升其异地生活感受的有效途径;女性比男性老年流动人口有更好的异地适应性,健康自我感知和长期居住愿望均优于男性;学历较高、年龄较轻、配偶健在的老年流动人口有更好的异地生活感知。最后,文章提出改善老年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老年流动人口 群体差异 异地生活感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虹
本文认为 ,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 ,西部某些地区城市管理中却把进入城市的农民和非本地户籍的“流动人口”都视为“外来人口” ,并在政策和管理上与定居人口区别对待 ,这种不平等、不公正、带有歧视色彩的管理方式和观念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作者提出 :(1)凡在城市居住的公民都应视为市民 ,城市管理中只区分定居人口和流动人口 ;(2 )转变管理者的“城市化”观念。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宁欣
唐代长安流动人口中的举选人群体——唐代长安流动人口试析之一宁欣一、问题的提出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以及当时世界的最大都市之一,以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越地位,恢宏而井然的城坊,容纳和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士民、商贾、僧道、使节,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欢
本文在理论分析户籍管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城市化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240个城市特征数据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户籍管制抑制了流动人口迁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是城市选择性吸纳高禀赋人口的重要制度工具。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自身稳定与家庭完整迁移,但基本公共服务的正向作用不足以抵消户籍管制的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还发现户籍管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流动人口迁移稳定性与完整性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户籍管制制约了新生代流动人口迁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则有利于新生代流动人口与高禀赋人口的稳定与完整迁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晓欣 钟世虎 李子健
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综合运用Probit模型和扩展回归模型检验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差异化社会网络建立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的建立对农村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居留意愿和定居可能性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个体社会资本积累和城市身份认同强化。进一步分析发现,本地社会网络的建立会显著增强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而乡土社会网络和外地社会网络建立的影响则不显著,表明内嵌于本地社会网络中的个体社会资本和城市身份认同对城市融入的作用更强。文章聚焦于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的社会关系根源,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了社会网络与农村流动人口城市化的关联,研究结果对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