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26)
- 2023(7464)
- 2022(5766)
- 2021(5066)
- 2020(3520)
- 2019(7677)
- 2018(7036)
- 2017(12598)
- 2016(6405)
- 2015(7068)
- 2014(7053)
- 2013(7057)
- 2012(6716)
- 2011(6418)
- 2010(6629)
- 2009(6311)
- 2008(5671)
- 2007(5193)
- 2006(5036)
- 2005(4597)
- 学科
- 济(56885)
- 经济(56861)
- 地方(17591)
- 管理(16515)
- 农(14047)
- 业(13095)
- 业经(12514)
- 方法(12497)
- 中国(12350)
- 地方经济(12306)
- 数学(11027)
- 数学方法(10976)
- 农业(10238)
- 企(8896)
- 企业(8896)
- 学(8559)
- 发(8253)
- 环境(6904)
- 经济学(6715)
- 财(6596)
- 发展(6535)
- 展(6523)
- 制(6401)
- 农业经济(6158)
- 产业(6061)
- 融(6059)
- 金融(6058)
- 体(5610)
- 和(5210)
- 银(5203)
- 机构
- 学院(107180)
- 大学(104147)
- 济(56145)
- 经济(55148)
- 研究(41230)
- 管理(35881)
- 理学(30245)
- 中国(30035)
- 理学院(29889)
- 管理学(29481)
- 管理学院(29271)
- 财(23149)
- 科学(21971)
- 京(20569)
- 所(19926)
- 经济学(19320)
- 财经(18145)
- 研究所(17819)
- 中心(17573)
- 经济学院(16967)
- 江(16492)
- 经(16346)
- 范(15038)
- 师范(14948)
- 院(14779)
- 农(14064)
- 社会(13171)
- 财经大学(13121)
- 北京(13084)
- 州(12895)
- 基金
- 项目(66579)
- 研究(53207)
- 科学(53033)
- 基金(47572)
- 家(40255)
- 国家(39873)
- 社会(37318)
- 社会科(35302)
- 社会科学(35293)
- 科学基金(33876)
- 省(26328)
- 基金项目(23923)
- 教育(23066)
- 编号(21115)
- 划(21056)
- 资助(17936)
- 发(17551)
- 成果(17455)
- 自然(17023)
- 自然科(16563)
- 自然科学(16561)
- 国家社会(16371)
- 自然科学基金(16229)
- 课题(15635)
- 重点(15325)
- 发展(15262)
- 展(15035)
- 部(14195)
- 济(14060)
- 经济(13937)
共检索到1725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振方 李萍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生产力水平提高不断由低质量向高质量演进。我国历经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分割体制下的"偏向"型城乡经济循环和改革开放时代不断改革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依附"型城乡经济循环,正致力向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体制下的"互惠"型城乡经济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变。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业已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时代之需和兴国之要。然而,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过程中,在体制机制、要素循环、产业对接、城乡供需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现实梗阻,窒碍了城乡经济循环有效"畅通"。因此,从夯实城乡经济循环的条件基础、打通城乡经济循环的主要动脉、创新城乡经济循环的主流形式、完善城乡经济循环的基本保障四个方面建构起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实现路径,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向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涂圣伟
城乡经济循环畅通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本质在于构建形成城乡共生关系,以实现城乡两个异质性空间的要素有序对流、产业深度耦合和供需高效适配。从动力机制来看,城乡经济循环受国家战略导向、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创新应用和市场体系建设的共同影响。我国城乡经济循环存在梗阻和断点,突出表现为要素双向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市场基础制度不健全、县域经济链接功能不强、城乡供给体系缺乏适应性。"十四五"时期,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以有效畅通供给侧、构建城乡高质量供给体系为主攻方向,健全"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市场支撑"的三维动力机制,强化县域联动城乡经济的功能,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全面提升城乡要素配置效率、产业关联效应和市场流通效率。
关键词:
城乡经济循环 要素配置 供需适配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世贵 许玉久 秦国伟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助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农业农村数字化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动能。农业农村数字化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实质是以数字化建设为实践起点,以政策资源引导为契机,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从而对传统城乡间产品流动和要素配置进行系统性调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在于产品循环和要素循环。需从投资引导、人才保障、财政配套、人员素质、完善机制等方面探索农业农村数字化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路径。
关键词:
农业农村数字化 城乡经济循环 要素流动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泳泽 胡鹏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基础环节的堵点总结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现实约束,并在剖析新基建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第一,新基建不仅包含传统基建的基础性、公共性和通用属性,在技术特征上,新基建的前沿技术应用性更强、技术更迭更快。在功能特征上,新基建具有更强的带动功能和平台功能。在行业特征上,新基建更具协调性和包容性。第二,在畅通生产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要素支撑,而且可以促进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在畅通分配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全方位优化要素流动,深度弥合数字鸿沟,而且可以为创业就业提供条件,缩小收入差距。在畅通流通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可以促进劳动要素流动,打破市场分割,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为加快形成统一大市场提供要素支撑。在畅通消费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激活潜在需求,创造更多需求,而且可以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第三,新基建不仅打通了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堵点,而且可以发挥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促进效用,消除要素与产品流通障碍促进生产,加强生产与消费环节精准匹配对接。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应从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实践、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市场需求和多部门协同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国内大循环 新基建 统一大市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雷 彭思倩 何召鹏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而畅通内循环需要理解现代经济循环的内在逻辑。依据马克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和大卫·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可构建“产业资本循环—营建环境循环—公共资本循环”的系统性分析框架。不同循环阶段内的结构失衡会阻碍国民经济发展,要遵循“技术创新—投资升级—制度改革”的内部改善思路逐级畅通,才能在长期内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具体要通过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导向、各产业协同促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形成以新基建投资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驱动模式,坚持科教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健全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持续优化经济系统结构,形成更高水平、更高效能的国民经济动态循环。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孟亭含
合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是全面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市场体系、基础设施、技术网络、经济支柱支持。研究发现:数据要素融入、数字基建布设、数字技术下沉及数字业态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能。尚需注意,数字治理局限性、城乡发展脱轨化、技术应用片面化、数字文化偏向性等诸多梗阻并存,限制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发挥。为此,应寻求数字组织再嵌入社会基层治理、重塑数字基建组织性网络动态结构、探索数字技术全流程生态治理应用、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新型发展业态,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小月 余斌 王彬燕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工程。论文从供需关系、产业链接、要素流动和循环载体4个维度解析城乡经济循环内涵、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并以2010—2020年为研究期、江汉平原为案例区,综合运用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揭示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寻其畅通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水平较低但持续非均衡增长,城乡经济循环综合指数及供需关系、产业链接、要素流动和循环载体4个分维度指数分别从0.2164、0.0616、0.0534、0.0641和0.0373增长到0.4095、0.1308、0.0850、0.0990和0.0947,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92%、11.24%、5.93%、5.45%和15.35%。(2)同期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总体呈低水平聚集、区域差异小幅增大,空间变异系数由0.2055增长为0.2126。城乡经济循环供需关系和循环载体分维指数高值区逐渐向主要交通干线及沿线城市地区聚集、空间变异系数分别由0.3166、0.5665减小到0.2636、0.4705,但产业链接和要素流动空间分布特征不甚显著。(3)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障碍度呈逐年下降态势,分维度障碍度排序为产业链接(28.20%)>循环载体(27.89%)>要素流动(23.98%)>供需关系(19.93%),分指标障碍度排序前四为夜间灯光指数(11.23%)>建成区面积比例(10.79%)>单位GDP农业服务业产值(10.65%)>单位GDP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82%)。(4)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畅通优化可分为单一障碍型、双重障碍型和三重障碍型等3种类型6个分区,根据各区不同障碍类型分别提出针对性城乡经济循环畅通优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城乡经济循环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杜庆昊
"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可见,畅通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经济循环体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从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经济分析框架看,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关键是找准促进经济循环畅通的"催化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冯明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需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既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新发展动能质效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全球价值链体系的重要前提。不可忽视的是,生产环节供需错配现象凸显、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流通环节现代化水平不足以及居民消费倾向总体偏低,已成为国民经济循环所面临的困境。为此,应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着手,切实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助力中国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冬阳
城市与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深刻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的逻辑向度,需要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的理论逻辑、城乡经济发展变革的历史逻辑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逻辑。要从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统一城乡要素市场、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均衡城乡资源配置等方面协同发力,在互促互融的城乡经济共同体建构中,努力实现城乡经济互促共进、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更高水平的城乡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中蕴藏着构建城乡经济共同体,推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价值底蕴。城乡经济共同体与共同富裕本质上存在统一性:共同富裕彰显着城乡经济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城乡经济共同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构建的逻辑向度需基于城乡经济发展演绎脉络的历史逻辑、城乡发展失衡积重难题的现实逻辑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旨归的实践逻辑予以把握。在实践进路上,城乡市场一体化、资源配置均衡化、产业发展融合化与经济形态共生化是理解城乡经济共同体构建的四重维度,支撑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构建城乡经济共同体亟需统一城乡要素市场,提升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水平;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强化城乡资源的互通与交融;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产业链条双向延伸;优化城乡经济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相融相生格局。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兴
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是影响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问题也是难题。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破解乡村内生发展难题,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是以人才培养为引擎,带动产业振兴以形成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进而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当前教育中所出现的乡村教育资源不足,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振兴需求不匹配,教育人才产出与乡村可持续发展脱节,掣肘了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效,可以通过优化乡村教育资源,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人才产出“亲农”等路径来纾困。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韩利 曹俊勇 何健诚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其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如何利用数字经济加速城乡融合已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数字经济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多维度的深度融合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在促进人口流动与融合、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实现空间布局的均衡与协调、提升社会服务的普及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与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的成效,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然而,在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数字鸿沟、创新动力不足、人才短缺等挑战与问题。因此,应当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均衡化进程、提升全社会数字创新意识与能力、强化数字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入手,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的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景红 李国权
职业教育与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共同逻辑基点,职业教育依托技能人才培养、科教融汇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教化育人实践和开放合作办学等赋能县域城乡要素流动、产业融合、社会公平、文化交融与治理协同。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发挥职业教育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赋能作用,需要聚焦当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文化传播、开放合作领域的现实梗阻,以育人体系完善、科教融汇深化、资源配置优化、文化场域构建、开放格局打造为路向,推动县域城乡人才、产业、服务、文化和治理的多维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冠宇 杜秋阳
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文章探讨了数据作为推动城乡融合的新要素的作用,阐明数字经济如何促进城乡资源配置和城乡发展。目前,数字经济在推动城乡融合过程中面临城乡数字基础设施的差异、农村数字技能的匮乏、数字应用的不平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农村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不足等困境。为此,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数字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实施资金支持政策以及更新乡村发展理念,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