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17)
- 2023(19035)
- 2022(15971)
- 2021(14669)
- 2020(12341)
- 2019(28242)
- 2018(27905)
- 2017(53785)
- 2016(28829)
- 2015(32337)
- 2014(32532)
- 2013(31595)
- 2012(28833)
- 2011(25798)
- 2010(25779)
- 2009(23703)
- 2008(22709)
- 2007(20011)
- 2006(17670)
- 2005(15479)
- 学科
- 济(128931)
- 经济(128791)
- 管理(81931)
- 业(76160)
- 企(61773)
- 企业(61773)
- 方法(52489)
- 数学(45507)
- 数学方法(44882)
- 中国(34845)
- 农(33293)
- 财(28650)
- 业经(27572)
- 地方(27497)
- 学(27253)
- 农业(22634)
- 制(21784)
- 理论(20393)
- 贸(19221)
- 贸易(19208)
- 易(18497)
- 和(18395)
- 环境(17901)
- 务(17547)
- 财务(17457)
- 银(17431)
- 财务管理(17418)
- 银行(17385)
- 融(17300)
- 金融(17292)
- 机构
- 大学(407119)
- 学院(405599)
- 济(167659)
- 经济(164174)
- 管理(158023)
- 研究(137941)
- 理学(136772)
- 理学院(135283)
- 管理学(132675)
- 管理学院(131951)
- 中国(101553)
- 京(86309)
- 科学(84043)
- 财(75545)
- 所(68370)
- 农(64126)
- 研究所(62224)
- 中心(62015)
- 财经(60611)
- 业大(59613)
- 江(59589)
- 经(55111)
- 范(54461)
- 北京(54284)
- 师范(53908)
- 经济学(51520)
- 院(50420)
- 农业(49918)
- 州(47683)
- 经济学院(46054)
- 基金
- 项目(277770)
- 科学(218890)
- 研究(203994)
- 基金(201439)
- 家(175267)
- 国家(173827)
- 科学基金(149781)
- 社会(129565)
- 社会科(122656)
- 社会科学(122623)
- 省(108279)
- 基金项目(106094)
- 自然(96322)
- 教育(94475)
- 自然科(94101)
- 自然科学(94076)
- 自然科学基金(92347)
- 划(90793)
- 编号(83165)
- 资助(82683)
- 成果(67434)
- 重点(62159)
- 部(60947)
- 发(59311)
- 课题(57600)
- 创(57192)
- 国家社会(53656)
- 创新(53365)
- 科研(52785)
- 教育部(52747)
- 期刊
- 济(186993)
- 经济(186993)
- 研究(122148)
- 中国(79994)
- 学报(64135)
- 管理(59626)
- 农(58669)
- 科学(58541)
- 财(57998)
- 大学(49542)
- 教育(47601)
- 学学(46473)
- 农业(40028)
- 技术(37351)
- 融(33011)
- 金融(33011)
- 经济研究(31472)
- 业经(30232)
- 财经(30005)
- 经(25842)
- 问题(23994)
- 图书(20531)
- 技术经济(20245)
- 业(20173)
- 版(19078)
- 统计(18613)
- 科技(18581)
- 商业(18403)
- 理论(18332)
- 现代(17795)
共检索到5999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海建 胡化广
流通标准一体化作为疏解流通环节堵点的关键举措,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基础支撑。物流是流通的核心,依托于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所构建的准自然实验环境,基于上市公司、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以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构建标准化流通体系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开展物流标准化建设使物流服务对象企业劳动雇佣量上升了10.5%,且该影响具有长期持续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物流标准化的就业效应在金融化程度较高企业、物流成本较大企业以及物流效率敏感性较强产业中更显著,同时政府对物流标准化的支持以及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能够增强物流标准化的就业效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物流标准化通过实体经济效应和市场规模扩张效应提高了企业的劳动雇佣。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与异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均采用相同的物流标准时,就业效应更显著。最后,物流标准化降低了物流服务企业的劳动雇佣,但促进了其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综合而言物流标准化提高了就业总量。研究为推进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也为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背景下稳定就业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尧 王宝珠
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实体经济,发挥数字经济的动力源与润滑剂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绎,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循环强调经济结构的稳定性、经济活动的时间继起性和经济空间的协同性,是经济活动周而复始的过程。工业经济循环的技术空间和社会空间无法分离必然导致工业经济活动受到空间的限制,进而存在断链可能。以“数字空间+物理空间”虚实融合的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降低断链风险:一是通过要素数字化和数据要素化,精准实现生产要素的比例协调和结构匹配;二是利用数字技术的信息聚合与算法控制,保障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时间继起;三是以数字空间的无限性和融通性,促成均衡化、网络化的区域空间生产结构,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国民经济循环 空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冯明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需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既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新发展动能质效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全球价值链体系的重要前提。不可忽视的是,生产环节供需错配现象凸显、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流通环节现代化水平不足以及居民消费倾向总体偏低,已成为国民经济循环所面临的困境。为此,应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着手,切实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助力中国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周申 易苗
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上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及经济开放对该进程的影响,表明: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差距在受到外生冲击后回到均衡水平的能力是衡量我国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一个较好标准;经济开放对我国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主要机制是减少或消除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性因素、推进我国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开放等;我国各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不同,华北、华东、华南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更高。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经济开放 劳动力迁移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江剑平 周文超 刘长庚
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导致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在外循环中的中低端锁定等是国民经济循环不畅的重要原因。国民经济循环是以单个资本循环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循环与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循环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能在微观层面保障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稳定性、连续性,同时不断提升产业的价值链地位;能在宏观层面保障社会再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既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循环流转,又持续提高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一是推动产业链外循环中风险系数高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链;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头雁作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三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昊
现代流通企业对于促进供需互动、产销协同,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采用包含生产、流通两类企业的多案例分析方法,考察流通企业促成上下游主体形成基于供应链的广泛联系与紧密合作,从而共同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的微观机制。总的来看,新的形势对生产、流通两类企业同时提出了供应链整合的要求,而共赢预期为彼此形成合作动机提供了基础;数字化的现代流通企业主导应用多种新技术、新模式,有效降低了供应链整合的成本和门槛,并在优化产销衔接、促进供需匹配,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品牌形象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形成了积极的反馈效应。因此,当前应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企业的作用,抓住时机打通生产与消费间的堵点,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立泰 李金林 叶长华
文章利用2001-2014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劳动力工资视角,对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69个城市劳动力工资绝对平均偏差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且分割现象越来越明显;就三大城市群比较而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使用外资及各城市科技支出的差距越大,则各城市之间劳动力工资偏差就越大,劳动力市场越趋于分割;各城市的教育支出和政府其他支出差距越大,则城市间的劳动力工资偏差越小,劳动力市场越趋于一体化;此外,就三大城市群分别而言,以上因素对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立泰 李金林 叶长华
文章利用2001-2014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劳动力工资视角,对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69个城市劳动力工资绝对平均偏差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且分割现象越来越明显;就三大城市群比较而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使用外资及各城市科技支出的差距越大,则各城市之间劳动力工资偏差就越大,劳动力市场越趋于分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立泰 李金林 叶长华
文章利用2001-2014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劳动力工资视角,对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69个城市劳动力工资绝对平均偏差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且分割现象越来越明显;就三大城市群比较而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使用外资及各城市科技支出的差距越大,则各城市之间劳动力工资偏差就越大,劳动力市场越趋于分割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新宇 蔡佳怡 万孟泽
数字经济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新动力与新机遇。本文利用2011—202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有效推动本地与邻近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增强劳动力流动与谈判力量来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受到的影响效应较大。因此,应不断夯实劳动力流动基础、激发劳动力流动活力、拓展劳动力流动空间,弥补数字鸿沟,激发数字经济红利,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市场分割 数字经济 数字鸿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文 郭苑 徐小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个从分割向统筹发展的渐进式一体化过程,就业结构也逐步得到调整和部分优化。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就业结构优化等问题成为不少学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章在阐述国外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学术界关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就业结构优化的主要观点,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综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深化市场分工合作和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数字经济正以数字和信息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重塑传统经济发展格局,势必会对国内大循环产生深刻影响。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撬动消费需求和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两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呈现出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创新创业是数字经济促进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据此,应因地制宜地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以数字经济带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多元化数字市场消费格局,共同助力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亚 郑予捷 刘青
本文首先论述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重大意义,并指出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在制度性、政策性、行业壁垒、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实现城乡劳动力一体化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城乡劳动力 市场研究 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三武 钱雪亚
文章利用我国1997~2010年的省际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运用产品市场研究一体化趋势的价格指数法来测算劳动力市场区域一体化程度,并使用LLC等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劳动力市场区域一体化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发现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呈现稳定的逐步提高的趋势,表明我国区域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步整合。进一步分地区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一体化程度最高为31.4,中部地区次之为29.9,而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一体化程度最小仅为28.9。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陆远权 陈莉 张源
消除市场壁垒,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对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相对价格法对2002—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度量,并进一步解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在波浪式变化中呈现整合态势,但未能形成有效协同,第二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作用较小。研究结论旨在促进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助力成渝地区成为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纾解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