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78)
2023(11212)
2022(9177)
2021(8765)
2020(6782)
2019(15574)
2018(14990)
2017(28734)
2016(14923)
2015(16623)
2014(16034)
2013(15338)
2012(13783)
2011(12057)
2010(11436)
2009(10240)
2008(9609)
2007(8062)
2006(6744)
2005(5562)
作者
(38307)
(32433)
(32244)
(30726)
(20601)
(15474)
(14557)
(12472)
(12312)
(11089)
(10983)
(10812)
(10162)
(9965)
(9875)
(9755)
(9547)
(9365)
(9355)
(9073)
(7741)
(7728)
(7568)
(7534)
(7329)
(7235)
(6948)
(6657)
(6329)
(6252)
学科
(62287)
经济(62230)
管理(43142)
(40806)
(34655)
企业(34655)
方法(30776)
数学(26886)
数学方法(26497)
(16528)
(16328)
中国(15865)
业经(14375)
(12213)
地方(11477)
理论(11387)
农业(11327)
(10747)
财务(10714)
财务管理(10691)
企业财务(10209)
(10123)
(10104)
(9901)
贸易(9896)
(9594)
环境(9590)
技术(8975)
(8882)
金融(8877)
机构
学院(203013)
大学(202904)
(85147)
经济(83659)
管理(81399)
理学(71728)
理学院(71032)
管理学(69878)
管理学院(69491)
研究(61504)
中国(46033)
(39844)
(38574)
科学(36385)
财经(31850)
中心(29343)
(29253)
经济学(27990)
(27884)
业大(27808)
(27642)
(27481)
(26452)
师范(26165)
研究所(25381)
经济学院(25274)
财经大学(24216)
北京(23504)
(23106)
(22041)
基金
项目(147458)
科学(118655)
研究(110300)
基金(109478)
(94333)
国家(93547)
科学基金(82322)
社会(72873)
社会科(69026)
社会科学(69010)
基金项目(57783)
(56987)
自然(51882)
教育(51827)
自然科(50704)
自然科学(50694)
自然科学基金(49772)
(47890)
编号(44310)
资助(42669)
成果(34355)
重点(33369)
(33189)
(32056)
(31710)
国家社会(31048)
创新(29844)
课题(29736)
教育部(29476)
人文(28695)
期刊
(86091)
经济(86091)
研究(54940)
中国(33169)
(30801)
管理(29905)
学报(28996)
科学(27379)
(24868)
大学(23362)
学学(22181)
教育(22001)
技术(19050)
农业(16921)
财经(16192)
(15938)
金融(15938)
业经(14237)
经济研究(14147)
(13996)
问题(11590)
(9626)
技术经济(9378)
理论(9089)
科技(8732)
统计(8608)
商业(8587)
财会(8579)
(8494)
(8452)
共检索到278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雷  彭思倩  何召鹏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而畅通内循环需要理解现代经济循环的内在逻辑。依据马克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和大卫·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可构建“产业资本循环—营建环境循环—公共资本循环”的系统性分析框架。不同循环阶段内的结构失衡会阻碍国民经济发展,要遵循“技术创新—投资升级—制度改革”的内部改善思路逐级畅通,才能在长期内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具体要通过打造以新兴产业为导向、各产业协同促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形成以新基建投资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驱动模式,坚持科教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健全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持续优化经济系统结构,形成更高水平、更高效能的国民经济动态循环。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泳泽   胡鹏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基础环节的堵点总结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现实约束,并在剖析新基建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第一,新基建不仅包含传统基建的基础性、公共性和通用属性,在技术特征上,新基建的前沿技术应用性更强、技术更迭更快。在功能特征上,新基建具有更强的带动功能和平台功能。在行业特征上,新基建更具协调性和包容性。第二,在畅通生产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要素支撑,而且可以促进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在畅通分配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全方位优化要素流动,深度弥合数字鸿沟,而且可以为创业就业提供条件,缩小收入差距。在畅通流通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可以促进劳动要素流动,打破市场分割,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为加快形成统一大市场提供要素支撑。在畅通消费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激活潜在需求,创造更多需求,而且可以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第三,新基建不仅打通了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堵点,而且可以发挥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促进效用,消除要素与产品流通障碍促进生产,加强生产与消费环节精准匹配对接。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应从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实践、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市场需求和多部门协同等方面着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旭晖  朱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供给冲击、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不断升级的严峻挑战,党中央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部署。事实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的主要抓手,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总量适配、结构适配、质量适配与制度适配。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道路上,如何将畅通国内大循环顶层设计与超大规模人口的市场优势、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比较优势、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优势、和平发展的合作优势有效衔接并付诸实施,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为此,本文基于供需适配视角,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在梳理畅通国内大循环理论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区域、产业、技术、人口等制度安排的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治忠  
"物质循环再利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得以确立的重要理论基础,体现在马克思对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过程的论述中,是其绿色发展观呈现出来的一种理论逻辑: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循环过程,因而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具有内在必然性;循环再利用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平衡存在,体现其存在的合理性;循环经济体现了物质循环再利用的应然性,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冀福俊  宋立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秉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资本积累为切入点,从生产方式变迁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城市化展开分析,这一理论为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该文运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相关范畴和分析逻辑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内在本质进行阐述。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剥夺农业的资本积累方式是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在资本的初级循环并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受资本逻辑和利益博弈主导,大量资本进入次级循环,并在政府力量的介入下通过次级循环影响初级循环。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资本空间生产逻辑主导的城镇化过程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更为复杂且更具特点,是政府、资本与空间三重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资本的运作轨迹并不局限于自我不断积累和增值,同时还服务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目标。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目的、通过不同的资本配置机制实现各自增值效应的同时形塑着相应的城镇化特征,也导致相应的风险和冲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冀福俊  宋立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秉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资本积累为切入点,从生产方式变迁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城市化展开分析,这一理论为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该文运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相关范畴和分析逻辑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内在本质进行阐述。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剥夺农业的资本积累方式是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性因素,在资本的初级循环并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受资本逻辑和利益博弈主导,大量资本进入次级循环,并在政府力量的介入下通过次级循环影响初级循环。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资本空间生产逻辑主导的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冯明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需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既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新发展动能质效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全球价值链体系的重要前提。不可忽视的是,生产环节供需错配现象凸显、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流通环节现代化水平不足以及居民消费倾向总体偏低,已成为国民经济循环所面临的困境。为此,应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着手,切实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助力中国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龙启蒙  傅鸿源  廖艳  
在回顾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维的"资本三循环"理论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带来的城乡分割以及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及"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战略思想,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但是,由于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以及农村建设用地权能的缺失,中国资本三次循环均局限在城市,无法实现资本从城市向小城镇和农村扩散。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打破这种资本困境,引导资本从城市进入农村,创造新的资本循环体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振方  李萍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生产力水平提高不断由低质量向高质量演进。我国历经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分割体制下的"偏向"型城乡经济循环和改革开放时代不断改革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依附"型城乡经济循环,正致力向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体制下的"互惠"型城乡经济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变。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业已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时代之需和兴国之要。然而,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过程中,在体制机制、要素循环、产业对接、城乡供需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现实梗阻,窒碍了城乡经济循环有效"畅通"。因此,从夯实城乡经济循环的条件基础、打通城乡经济循环的主要动脉、创新城乡经济循环的主流形式、完善城乡经济循环的基本保障四个方面建构起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实现路径,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向高质量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钢   熊昭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众多相互融通之处: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将唯物论作为基本内核;农业是工业革命以前最重要的实体经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秉承“重农抑商”观念,认为唯有从事具体的农业、手工业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相一致;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异曲同工,都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尊重与关照,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得以实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自若  杨汝岱  黄桂田  
本文利用省际贸易数据和国际贸易数据对中国分省份分行业的内贸成本和外贸成本进行测算,并讨论内贸成本、外贸成本对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贸易成本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东部地区内贸成本显著高于外贸成本,而中西部地区内贸成本显著低于外贸成本;较强的国内市场分割不利于发挥国内市场规模效应,阻碍了省际贸易交流;沿海五省份凭借外贸成本优势,可以通过独立外循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则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来驱动。本文研究表明,地方保护、产业集聚、出口导向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东部地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外循环体系,未来需要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优势,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苑菲   齐鹰飞   崔金睿  
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在于清除经济中各环节的扭曲。本文构建带有生产网络的一般均衡框架,以“营改增”为例探究降低税收扭曲对不同行业产出的结构性影响和对GDP的总量影响,并给出在单独考虑结构影响或总量影响时,最优扭曲纠正政策指向的选取标准:若以提高某行业产出增长率为目的,扭曲纠正政策的目标行业应为与该行业间距离最远的上游行业;若以提高GDP增长率为目的,政策目标则应选择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上游位置的行业。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增值税征收过程中是否存在扭曲,受“营改增”影响最大的行业多为服务业;就对GDP增长率的拉动效果而言,分别从“营改增”涉及行业和全行业范围考察,航空旅客运输业和开采行业的影响最为明显;“营改增”带来的税收扭曲降低将引起GDP增长率提高1.31个百分点。本文关于降低税收扭曲经济影响的研究对于打通“双循环”堵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钟粤俊   奚锡灿   陆铭  
改进要素和产品的空间配置可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在空间一般均衡框架中引入区域间能源利用效率差异,定量研究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成本和贸易成本对中国经济结构、单位GDP能耗和总产出的影响。反事实分析表明,降低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成本或贸易成本将提高非农就业占比和人均实际GDP,并使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显著下降。上述效应随着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而扩大。本文结论表明,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中国经济在集聚中减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利用数字金融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并以国内大循环效率提升为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国内大循环效率,进而畅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且,相较于贫穷地区,这种畅通作用在富裕地区更为突出。同时,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将会强化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据此,从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金融中心建设、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肖亮  王家玮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关联畅通和经济良性循环流转,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现代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处于核心环节,是衔接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桥梁和纽带,在破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及堵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着眼畅通双循环,构建了“四功能打造、六化转型、五体系升级”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逻辑模型,提出了现代流通体系在实现更高水平生产与消费循环、更高质量城市与农村循环、更高层次内外贸市场循环、更加协调跨区域市场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信息传导、结构牵引、要素优化和科技创新四大功能出发,阐述了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双循环的内在机理及关键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