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95)
- 2023(16500)
- 2022(13674)
- 2021(12590)
- 2020(10443)
- 2019(23339)
- 2018(22751)
- 2017(44027)
- 2016(23453)
- 2015(25822)
- 2014(25311)
- 2013(24697)
- 2012(22623)
- 2011(20237)
- 2010(20298)
- 2009(19633)
- 2008(19464)
- 2007(17442)
- 2006(15750)
- 2005(14607)
- 学科
- 济(97277)
- 经济(97130)
- 业(92988)
- 管理(85705)
- 企(82200)
- 企业(82200)
- 方法(38157)
- 财(34552)
- 农(33792)
- 业经(31779)
- 数学(29593)
- 中国(29496)
- 数学方法(29304)
- 制(25832)
- 务(23168)
- 农业(23150)
- 财务(23136)
- 财务管理(23103)
- 企业财务(21883)
- 贸(21041)
- 贸易(21027)
- 易(20595)
- 策(19967)
- 技术(18861)
- 体(18386)
- 银(17562)
- 银行(17556)
- 划(17469)
- 和(17468)
- 行(16904)
- 机构
- 学院(331427)
- 大学(324921)
- 济(149336)
- 经济(146680)
- 管理(131484)
- 理学(112063)
- 理学院(111005)
- 管理学(109684)
- 研究(109255)
- 管理学院(109031)
- 中国(89412)
- 财(74038)
- 京(67181)
- 科学(58265)
- 财经(57278)
- 所(52545)
- 经(52139)
- 江(50480)
- 中心(50077)
- 农(47966)
- 研究所(46499)
- 经济学(46454)
- 北京(42565)
- 财经大学(42275)
- 经济学院(41778)
- 业大(40551)
- 范(40054)
- 师范(39771)
- 州(39485)
- 院(39356)
- 基金
- 项目(209237)
- 科学(169214)
- 研究(162652)
- 基金(155074)
- 家(131457)
- 国家(130248)
- 科学基金(114606)
- 社会(108282)
- 社会科(102767)
- 社会科学(102749)
- 基金项目(80190)
- 省(79934)
- 教育(74201)
- 自然(69294)
- 自然科(67724)
- 自然科学(67708)
- 自然科学基金(66580)
- 划(66146)
- 编号(65900)
- 资助(62544)
- 成果(54233)
- 部(48288)
- 创(46649)
- 重点(46501)
- 制(46220)
- 发(45969)
- 国家社会(45572)
- 课题(45303)
- 性(43046)
- 教育部(42915)
- 期刊
- 济(175168)
- 经济(175168)
- 研究(106208)
- 中国(67825)
- 财(60642)
- 管理(55061)
- 农(47173)
- 科学(41358)
- 学报(38573)
- 融(37361)
- 金融(37361)
- 教育(34140)
- 农业(32143)
- 大学(31724)
- 业经(30350)
- 学学(29886)
- 财经(29458)
- 技术(29034)
- 经济研究(28867)
- 经(25527)
- 问题(22277)
- 贸(20278)
- 业(18866)
- 世界(18266)
- 技术经济(17823)
- 国际(17787)
- 现代(16728)
- 商业(15522)
- 财会(15419)
- 会计(14469)
共检索到513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莉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畅通供需循环。从供应链着手,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挖掘制造业企业需求,而且能够畅通流通渠道,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是畅通供需循环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质量持续提升,支柱产业作用日益凸显,但同时也面临着低成本优势减弱、产业链不够完善、产品被低端锁定等严峻挑战,应从提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定制造业供应链、打造中国制造产业知名品牌着手,切实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新争 曹宇彤
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双螺旋动力,技术与制度是否协同匹配直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和速度。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我国技术范式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技术范式和制度框架内技术—制度的互动稳态,激发了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当前,我国制度创新的供给明显滞后于技术范式的转换,现行的制造业相关产业政策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还不适应数字技术范式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这是导致制造业企业陷入生产率困境、转型升级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从多制度变革入手,通过调整传统的制度框架适应技术范式的转换,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体的制度变革路径包括改变强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取向、致力于数字技术底层逻辑的制度变革、强化竞争导向的市场化制度改革、侧重促进协同创新的制度创新及聚焦动态能力的企业内部制度变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邢菲 刘晓
目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席卷全球,在此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线技能型劳动力需求量骤减的现象,岗位能力要求也由单一性转向复合性,与此同时,由于制造业企业转型速度不一,所以转型较快的企业呈现出一线技能型员工需求比重下降,创新研发型员工需求比重上升的趋势。上述变化致使现代学徒制在新环境的发展中问题频出:如单一能力的人才培养标准与技术密集型岗位能力标准存在偏差、学生学习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以及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对象的对接效率有待提高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学校通过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升级 现代学徒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程传喜
文章认为,"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全球制造业面临洗牌、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制造业结构调整加速以及转型升级任务迫在眉睫等。"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主要有制造业面临新的市场发展变化、传统制造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不够等。文章提出我国要在产业布局及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产品认证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不断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制造业 新常态 产业布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程传喜
文章认为,"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全球制造业面临洗牌、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制造业结构调整加速以及转型升级任务迫在眉睫等。"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主要有制造业面临新的市场发展变化、传统制造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不够等。文章提出我国要在产业布局及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产品认证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不断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制造业 新常态 产业布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云岭
技术转移作为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对于加快制造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2009—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转让详情数据,从国内、国际双重视角出发,全面考察技术转移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国内技术转入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分区域来看,国内技术转入带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带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促进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表明,劳动力流动可以强化国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带动效果和国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抑制作用。以上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与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玲玲 张恪渝
伴随国际生产网络分工日益深入经济体内部,国际生产网络与国内生产网络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嵌套体系。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国际间商品与服务的流通,同样也会促进国内区域间产业与要素的转移,进而影响中国区域制造业格局。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以RCEP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GTAP模型与中国区域Sino-TERM模型的软链接,从区域层面量化评估RCE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效应;另一方面,本文在CGE模型内部扩展了传统Fan分解方法,以有效剥离省际间流入流出效应,进而深入分解双循环视域下RCEP建立对中国区域制造业产出的影响。文中设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政策情景,研究发现:(1)三种政策情景下,RCEP的建立将对中国区域实际GDP、居民福利及进出口等宏观方面具有积极影响;(2)从区域层面看,RCEP的建立对不同区域制造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产业层面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RCEP的影响较为显著,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次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较弱;(3)传统Fan分解结果表明,RCEP的建立对中国区域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是出口市场效应较为显著;而扩展的Fan分解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行业产出的扩展Fan分解结果有所不同,进口市场效应与国内省外流入效应较为显著。鉴于不同行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程度有所不同,而RCEP建立通过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影响程度也将有所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席猛 赵曙明
从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趋势日益显著。现阶段,制造业企业成为集体性劳资冲突的多发地,在制造业企业建立并推行集体谈判制度,尤其是工资集体谈判制度,以解决集体性劳资冲突,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将会是必然趋势。以往的实证研究表明,集体谈判制度的推行势必会提高员工工资水平,增加企业劳动力成本。在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增速放缓甚至减少的背景下,集体谈判制度全面推行势必会给制造业企业带来困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沈建光 朱太辉
<正>为了更好地释放数字消费金融对消费全面恢复的推动作用,建议综合发力,推动数字新型消费金融快速发展202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消费持续恢复,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4.8%,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不同城市、不同人群、不同渠道、不同品类消费的恢复并不均衡,金融支持消费增长还面临着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消费场景和信贷服务循环不畅的制约。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丽娟
随着最严环保督查和相关政策的陆续实施,不少高污染、高能耗的中小型出口制造企业出现了限产、停产或倒闭现象。伴随着广东人口红利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低端加工贸易和传统出口产业产能出现普遍过剩的情况。本文重点研究环保组合政策链下广东中小型出口制造业的内外部生存环境与企业发展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企业在应对高压环保态势下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孙媛
当前,美国新政府试图以"美国优先"政策使中高端制造业回归美国,其中自然也包括已经在中国投资兴业的美国企业回美国投资。这不仅直接威胁中国的外资引进,更是直接导致传统制造业出口的上行压力的同步增加,以及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摩擦和以技术标准为代表的隐形贸易壁垒的加剧。本文基于我国传统制造业出口的发展现状,详细地剖析了"美国优先"政策下,带给我国传统制造出口美国市场的困难和挑战,并对如何加快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探讨了正确应对的路径或策略。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孙媛
当前,美国新政府试图以"美国优先"政策使中高端制造业回归美国,其中自然也包括已经在中国投资兴业的美国企业回美国投资。这不仅直接威胁中国的外资引进,更是直接导致传统制造业出口的上行压力的同步增加,以及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摩擦和以技术标准为代表的隐形贸易壁垒的加剧。本文基于我国传统制造业出口的发展现状,详细地剖析了"美国优先"政策下,带给我国传统制造出口美国市场的困难和挑战,并对如何加快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探讨了正确应对的路径或策略。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骆梦园 易先桥 张鸣霄 李梓乐 雷永乐 付仕杰 郭桂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制造业依托内外双循环的优势,使我国一举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我国制造业开始由大向强转变。但是,近些年来,逆全球化迹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再加之如今新冠疫情的叠加,全球经济形势变幻莫测。这使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新的困境。本文以逆全球化为背景,结合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研究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和供应链上所面临的问题,揭示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因素,从而探索出中国制造业在逆全球化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
逆全球化 制造业 “三明治”困境 产业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业安
真正让制造业获得新生的唯一路径就是激励制造业企业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来实现产业升级,从而提高边际利润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当属制造业,这不仅是因为制造业给我国挣来了"世界工厂"的美誉,更重要的是,现有的丰富物质生活以及居民收入绝对额的上升都和其有关。制造业和实际增长率几乎同步变化,这也反映出过去经济增长对制造业发展的依赖。和通常所认为的一些支柱产业不同,制造业中只有某些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学政 许晴
"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共同建构了我国体育制造业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发展的宏伟蓝图。需要将体育制造业放在我国制造业总体发展的背景下,结合体育制造业的特点,分析制约我国体育制造业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制约我国体育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支持我国体育制造业创新的资源缺乏,创新动力不足;体育制造企业员工素质有待提升,管理水平不高,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全面建立;体育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不高,产业协同程度低;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政策支撑欠缺。解决我国体育制造业发展的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