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71)
- 2023(8627)
- 2022(7015)
- 2021(6713)
- 2020(5288)
- 2019(12021)
- 2018(11493)
- 2017(21895)
- 2016(11575)
- 2015(12941)
- 2014(12589)
- 2013(12852)
- 2012(12091)
- 2011(11440)
- 2010(11284)
- 2009(10418)
- 2008(10173)
- 2007(9008)
- 2006(8132)
- 2005(7288)
- 学科
- 济(63190)
- 经济(63146)
- 农(49115)
- 业(34231)
- 农业(32715)
- 管理(21817)
- 方法(20615)
- 数学(19450)
- 数学方法(19382)
- 中国(19120)
- 业经(16904)
- 地方(16068)
- 发(12463)
- 农业经济(12438)
- 贸(12146)
- 贸易(12138)
- 易(11926)
- 企(11804)
- 企业(11804)
- 制(11597)
- 发展(10401)
- 展(10393)
- 村(9412)
- 农村(9392)
- 学(8963)
- 体(8764)
- 策(8736)
- 环境(8724)
- 财(8650)
- 及其(8649)
- 机构
- 学院(172075)
- 大学(168321)
- 济(86033)
- 经济(84854)
- 研究(66961)
- 管理(64121)
- 理学(55862)
- 理学院(55240)
- 管理学(54592)
- 管理学院(54282)
- 中国(53645)
- 农(48764)
- 科学(37865)
- 农业(36826)
- 京(35293)
- 所(33367)
- 财(32542)
- 中心(30560)
- 研究所(30466)
- 业大(30029)
- 经济学(27345)
- 财经(26295)
- 经济学院(24789)
- 经(24341)
- 江(24272)
- 范(23050)
- 师范(22921)
- 院(22707)
- 科学院(22688)
- 农业大学(22374)
- 基金
- 项目(117874)
- 科学(95091)
- 研究(89727)
- 基金(88895)
- 家(77747)
- 国家(77037)
- 科学基金(65463)
- 社会(62273)
- 社会科(58772)
- 社会科学(58761)
- 基金项目(46770)
- 省(44065)
- 自然(38155)
- 教育(38007)
- 自然科(37243)
- 自然科学(37235)
- 划(36731)
- 自然科学基金(36585)
- 编号(35632)
- 资助(34892)
- 农(29801)
- 发(28689)
- 部(28272)
- 成果(27972)
- 国家社会(27768)
- 重点(26631)
- 中国(25454)
- 发展(24363)
- 创(24115)
- 展(24028)
共检索到260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龚为纲
文章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两个层面论证男孩偏好的区域差异,发现华南地区男孩偏好明显强于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并使该地区生育数量下降速度滞后,出生性别比转变速度缓慢,生育数量的下降挤压性别偏好进而导致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构成"阻滞—失衡型生育转变";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男孩偏好相对较弱,生育率下降过程快、时间早,而且出生性别比在转变过程中基本平衡,生育率的下降与出生性别比相对稳定之间并行不悖,构成"平滑—均衡型生育转变";华北地区类型稍微复杂一些,其中的中原地区偏向于"阻滞—失衡型",而冀鲁地区则偏向于"平滑—均衡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韦艳,李树茁,费尔德曼
文章使用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中国农村在生育政策实施的不同时期的男孩偏好和人工流产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工流产与出生性别比的时间趋势、特征和变化模式基本一致;在只有两个孩子的妇女中,第一孩为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后进行人工流产的风险显著高于第一孩为男孩的妇女。这些结果揭示了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的普遍存在和男孩偏好对人工流产的重要影响,验证了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上升的作用。
关键词:
男孩偏好 人工流产 出生性别比 中国农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靳小怡,李树茁,费尔德曼
应用在招赘婚姻高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低度流行区的调查数据 ,本文研究了严格生育控制下婚姻形式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男孩偏好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 ,嫁娶婚姻的生育行为有明显的男孩偏好倾向 ,而招赘婚姻的生育行为则不存在性别偏好 ;男孩偏好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招赘婚姻的流行显著降低了当地的男孩偏好水平。研究结果为政府在农村降低男孩偏好水平、稳定低生育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
婚姻 生育 男孩偏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谭琳
本文使用中国营养与健康1991年和2000年的调查数据,在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环境下分析了男孩偏好对儿童健康性别差异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通过实证比较农村总体儿童、"一孩半制"生育政策地区儿童、以及遵守"一孩半制"生育政策家庭的第二胎儿童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本文分析了男孩偏好对儿童健康性别差异的影响。我们发现,从1991年到2000年间,整体农村儿童健康的性别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在特定情况下,男孩偏好对儿童健康状况的影响依然显著。
关键词:
男孩偏好 儿童健康 计划生育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燕
男孩偏好在中国普遍存在,早已为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然而,究竟已生子女的性别对生育率产生了多大影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定量的回答。本文利用抽样调查的资料,应用寿命表分析及Arnold-指标方法,定量计算了妇女己经生育的子女的性别对妇女以后的生育行为的影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基于CFPS2010和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以及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从与农村本地人口比较视角,从具体生育行为上实证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论乡城流动人口还是农村本地人口仍具生育男孩偏好,但乡城流动人口偏好程度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无论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还是一孩或一孩二孩生育在流出地的,在没有男孩的情况下,二孩与三孩递进生育概率均小于农村本地人口。在社会融合五个维度中,经济融合维度尤其是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会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提高农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爽
本文通过对部分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选择行为的文化诠释和制度分析,说明了生育“男孩偏好”的文化根源和制度基础。指出:在中国社会,男孩具有女孩所不具备的价值、特别是家庭和社会价值;同时“男孩偏好”是一种源于家庭制度和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制度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因此,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从根本上说反映了制度与文化的冲突,要扭转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男孩偏好 制度分析 生育文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鸿雁,顾宝昌
本文主要应用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1996年11月在安徽省皖北地区进行的问卷调查和专题座谈记录,从意愿和行为两个角度分析35岁以下育龄妇女和35岁以下育龄丈夫的性别偏好。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的男性偏好意愿仍非常强烈,但对待已出生的孩子,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偏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明浩 万俊毅
农民就业是当前中国现实经济中的热点话题,而影响和制约农民就业选择的因素却很多,本文在整理调研访谈数据的基础上,探求农民就业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发现不明晰的就业信息、不稳定的社会偏好及歧视性的用工制度是造成农民就业选择不确定性的根源,并通过实证结果的讨论得出一些与传统观点不同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 偏好 信息 不确定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莫丽霞
本文利用 2 0 0 2年国家计生委宣教司的“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调查”数据 ,研究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矛盾是群众的意愿生育孩子性别结构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 ,弱化性别偏好对于稳定低生育水平和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农村居民 生育意愿 性别偏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陶涛 杜敏
我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正在改变着农村育龄妇女的生育观念,传统生育观念中的男孩偏好逐步弱化。文章梳理了流动对人们生育观念影响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在控制了人口流动的选择偏差的条件下,比较了从未流动的农村育龄妇女和有流动经历的农村育龄妇女在男孩偏好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流动时是否与丈夫在一起"的经历对农村育龄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流动经历和没有流动经历的妇女在男孩偏好方面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流动的选择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源于流动使妇女的生育观念更为现代化,弱化了她们的男孩偏好。但是,流出地的文化传统依然通过家庭和社区影响着妇女生育的性别偏好。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丽琴
妇女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变迁不仅反映和隐匿着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彰显着妇女主体意识崛起和增强的实时图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妇女经历了从"强烈的男孩偏好"到"男女均好"的偏男生育意愿逐渐弱化的变迁历程。偏男生育意愿的弱化是乡村多元治理中"她力量"的崛起和妇女主体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农村妇女在意愿生育性别偏好上从被动追随到主动选择的过程。同时,农村社会加速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异质性和流动性,使得偏男意愿生育的"经济收益"、"社会评价效用"、"养老送终"的实用价值不断被削弱,为妇女偏男生育意愿的弱化提供了助力。
关键词:
农村妇女 意愿生育性别偏好 妇女赋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其友 宫连英 陶陶 薛志士
以总要素生产率指标TFP为主,对80年代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经济运行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农村经济效率的地域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并探讨了提高农村经济效率的基本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忍 刘彦随 刘玉
本文以2000、2004、2008中国31个省际农村发展指标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状态的区域差异进行综合分析。从空间格局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农村发展的差异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依旧存在,农村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致性,自然资源禀赋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基础,农村主体特征与区域发展阶段是导致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偏向性的政府政策与全球性因素是强化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力,而各地差异性的农村产业转型过程,是助推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核心机制。2000、2004和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差异度分别为0.356、0.413、0.386,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区域农村发展差异先拉大后缩小,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这是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外部环境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从2000-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心落在安徽省内,农村发展水平东西差异明显,2000-2004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重心向北移动,北方地区的农村发展速度较快;2004-2008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有了一定缓和,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关键词:
农村发展 因子分析 区域差异 中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光全 聂华林 杨艳丽
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借助SPSS和ArcGIS软件,对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水平的主导影响因子为消费强度、消费结构、消费总量和增长速度,累积贡献率达86.91%;消费水平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以华北—西南地区为轴线向两边逐渐递减的趋势,属于人口—经济指向型布局;主要影响因素为农村人口、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其中前两者为正向影响,后者为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