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89)
2023(15604)
2022(13392)
2021(12383)
2020(10286)
2019(23767)
2018(23713)
2017(44894)
2016(24508)
2015(27427)
2014(27604)
2013(27291)
2012(25429)
2011(23091)
2010(23343)
2009(21267)
2008(20635)
2007(18383)
2006(16251)
2005(14761)
作者
(72400)
(59844)
(59207)
(56325)
(38207)
(28624)
(26956)
(23545)
(23040)
(21603)
(20437)
(20270)
(19186)
(19143)
(18503)
(18381)
(17700)
(17601)
(17193)
(17079)
(15073)
(15008)
(14579)
(13760)
(13386)
(13347)
(13329)
(13165)
(12116)
(11884)
学科
(99887)
经济(99773)
管理(67891)
(63974)
(52232)
企业(52232)
方法(38956)
数学(32729)
数学方法(32306)
中国(30760)
(27523)
地方(25677)
(23493)
(23213)
业经(23205)
(20269)
农业(18398)
理论(17729)
(17342)
贸易(17327)
(17150)
银行(17100)
(16852)
金融(16844)
(16697)
(16472)
(16118)
技术(15871)
环境(15582)
教育(15486)
机构
大学(345206)
学院(342450)
(133902)
管理(132190)
经济(130664)
研究(123278)
理学(112890)
理学院(111520)
管理学(109536)
管理学院(108896)
中国(91591)
(76499)
科学(76208)
(63029)
(62597)
(58713)
研究所(56990)
中心(55224)
(52882)
业大(51382)
北京(49269)
财经(48804)
(48724)
师范(48217)
农业(45640)
(45128)
(44331)
(42735)
经济学(39008)
师范大学(38952)
基金
项目(230102)
科学(179956)
研究(170342)
基金(164130)
(143336)
国家(142055)
科学基金(120967)
社会(104828)
社会科(99105)
社会科学(99081)
(90786)
基金项目(86532)
教育(78651)
自然(78310)
(76599)
自然科(76468)
自然科学(76449)
自然科学基金(75028)
编号(70436)
资助(67791)
成果(58753)
(52497)
重点(51826)
(50168)
课题(50091)
(47689)
创新(44354)
科研(43561)
项目编号(43068)
教育部(42710)
期刊
(157160)
经济(157160)
研究(107584)
中国(78273)
学报(56369)
(54159)
科学(51124)
管理(50850)
教育(48914)
(46207)
大学(42498)
学学(39314)
农业(37477)
(32002)
金融(32002)
技术(30899)
业经(26052)
经济研究(24401)
财经(23371)
图书(21008)
(19949)
(19616)
问题(19551)
科技(17009)
理论(16541)
技术经济(16003)
(15919)
现代(15239)
(15083)
论坛(15083)
共检索到531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宗锦莲  
论文以目标人物L,即20年前某初中学校"兄弟帮"领袖为主要研究对象。经过多次当面及电话访谈,深入了解了"兄弟帮"长期进行校园欺凌的状况,旨在通过一种"不在那里"的情境重建,揭示导致校园欺凌发生的基本条件:一是男子气概,即"兄弟帮"通过欺凌行为确证自身存在的价值,视其为一种荣耀的加冕。二是美德替代,即将欺凌视作一种道德义务,成为兄弟间不用明说的道义担当。三是集体无意识,即欺凌行为的发生在群体力量驱使下变得理所应当,欺凌者在由此所营造出来的虚假盛况里全体欢腾。研究试图通过挖掘校园欺凌形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来丰富以往对于校园欺凌形成机制的研究,以从源头上阻断校园欺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齐秀强  唐新格  
面对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垄断行业歧视、出身背景歧视、经验歧视等多种就业歧视,大学生"集体无意识"状况愈发严重。造成此种状况既有传统观念原因,又有学生自我认知原因,还有制度不健全、相关主体职能没有发挥等原因。为此,应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公平、公正就业观,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相关法律法规,设立就业平等委员会,明确各主体职责,充分发挥各主体应有的职能,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欢欢  
萧红笔下《生死场》的女性形象如动物般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凄凄惨惨,她们活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体制下,无意识地恪守着、捍卫着传统女性文化,充当了传统女性文化的牺牲品。文章分析了这些生活底层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鹏  
校园欺凌作为国内外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较大伤害,进而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基于福柯的"现在的历史"研究法,以小凯为个案,将其成人时期的三种行为特质与儿童时期发生的三个典型欺凌事件建立起某种联系,结果显示,力量的弱势是伴随受欺者的关键要素,成人的生活状态与儿童时期的受欺历史存在关联,受欺后的影响难以在成人后消除。建议加强校园欺凌与成人生活状态的相关性研究,同时应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加强对校园隐蔽时空的监管力度,关照成人后的行为干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邱昆树  
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东西之后"还留下来"的教育"元素"构成一个人的学校记忆。通过对60年代末至70年代出生者、80年代出生者、90年代出生者等受访对象的深入访谈,关注他们作为受教育者的学校记忆,能够较好地透视教育的变革。从学校记忆调查结果看,原来的教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比较丰富、饱满、立体、有味道,而伴随着现代化的演进,教育在取得巨大历史成绩的同时却也越来越单调、刻板、平面、无趣。乡愁式留恋不是出路,面向未来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也需要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处理"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时坚守"生命自觉"和处理"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时坚守"教育自觉",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和培育"还留下来"的教育"元素"。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诗雅  黄甫全  
运用"多前因变量—多结果变量"框架,探讨积极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调节效应与抑制效应,以及消极情绪(压力、焦虑、倦怠、抑郁)在积极心理资本与欺凌问题之间的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来减少消极情绪,进而降低其欺凌行为。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通过拓展和建构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够发展其积极心理资本,进而抑制校园欺凌,同时增强教育满意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晓  吴梦雪  
本文运用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以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为逻辑起点,重新定义了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同时研究和分析了围观群体中的"助手""强化者""局外人"及"捍卫者"这四类围观者角色。发现虽然围观者在校园欺凌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由群体心理所控制的群体行为在产生和传导方面基本相似。同时,这些行为也会对校园欺凌产生消极影响。对此,研究围绕校园欺凌的"围观群体"行为机制提出了五项干预措施,以应对围观群体对校园欺凌的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信  
随着对武术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研究武术的专家、学者也日益增多,有的学者梳理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历程,有的学者运用生理化方法测试武术运动的效果,有的学者研究提高武术锻炼效能的对策,有的学者研究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之路。然而,他们在研究视角与研究领域上仍然存在着不足与欠缺。所以,《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一书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着大众的立场,从大众视野出发,运用口述史方法,以"由下而上"的民间视角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信  
随着对武术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研究武术的专家、学者也日益增多,有的学者梳理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历程,有的学者运用生理化方法测试武术运动的效果,有的学者研究提高武术锻炼效能的对策,有的学者研究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之路。然而,他们在研究视角与研究领域上仍然存在着不足与欠缺。所以,《新中国武术发展的集体记忆:一项口述史研究》一书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着大众的立场,从大众视野出发,运用口述史方法,以"由下而上"的民间视角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敏  
与目前将消费行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理性决策过程来加以研究的主流理论不同,无意识消费行为理论为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消费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分析了无意识消费行为的内涵及习惯性、冲动性、快速性特征,论述了无意识消费行为在知觉系统、评价系统、激励系统和情感系统共同作用下的产生机制,介绍了高端和低端两个层次的无意识消费行为以及无意识消费行为的测量方法,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要点。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纪林芹  
学生欺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危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本文主要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学生欺凌问题,首先介绍学生欺凌的普遍性与发生特点,其次阐释学生欺凌的个体心理-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包括个体认知-情绪-行为因素、校园与班级环境、教师认知信念与态度、同伴过程等,最后提出学生欺凌防治的启示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邹红军  柳海民  
本文以"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为分析样本,采用话语分析法,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博弈论等理论思想对该欺凌事件作"还原"分析。结果发现:欺凌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化强力表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机制内涵,是一个以舆论为载体的社会心理聚合、意见表达螺旋上升、大众媒体推波助澜、具有负面诱导与潜藏网络欺凌危机的多主体动态博弈过程。有效应对校园欺凌中的舆情演化,防止其带来次生伤害的可行之法在于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及社会媒体协同治理校园欺凌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孟凡壮  俞伟  
目前我国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初步建构了校园欺凌的松散型法律规制体系,但这一法律规制体系未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层级过低,校园欺凌预防机制不健全,报告机制和处理机制不够全面,缺乏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展望未来,我国可在参考域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反校园欺凌法》,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进一步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发现、报告和处理机制,强化校园欺凌的协同治理机制,在社会、政府、学校与家庭之间形成以"学校"为轴心的防治校园欺凌的综合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廖婧茜  靳玉乐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和探讨校园欺凌问题,时至今日,已形成制度治人、服务助人、教育立人、文化育人、个性塑人的综合治理模式。美国校园欺凌问题治理根植于其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体现了"全人教育"视野下,培养"整体的人"的教育目标。对比美国,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治理面临制度失守、社会失范、教育失真等现实难题,亟须在完善制度保障的基础上集中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建立反校园欺凌多元防治系统,逐步实现以法治人、以爱助人、以道引人、以情感人、以性塑人。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明  郭瑞迎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两个子库(SCI-E,SSCI)收录的2007-2016年有关校园欺凌研究的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 Ⅲ、HistCite和Excel软件,采用引文分析和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境外校园欺凌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地区分布、载文期刊名称与核心文献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研究以美国为主,欧美国家占据研究的主导地位;校园欺凌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分布在美国和荷兰的大学,分别形成了以伊利诺伊大学等3所大学为中心的凝聚子群;研究热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