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46)
- 2023(13741)
- 2022(11287)
- 2021(10593)
- 2020(8543)
- 2019(19701)
- 2018(19918)
- 2017(37162)
- 2016(20849)
- 2015(23642)
- 2014(24045)
- 2013(23099)
- 2012(20859)
- 2011(18486)
- 2010(18462)
- 2009(16222)
- 2008(15699)
- 2007(13641)
- 2006(11887)
- 2005(10547)
- 学科
- 济(77677)
- 经济(77590)
- 管理(58721)
- 业(56698)
- 企(46762)
- 企业(46762)
- 方法(34511)
- 数学(29444)
- 数学方法(29096)
- 中国(23187)
- 农(22983)
- 业经(19098)
- 技术(18385)
- 财(17345)
- 学(17233)
- 理论(17052)
- 地方(16080)
- 农业(15669)
- 教育(13793)
- 制(13002)
- 贸(12797)
- 贸易(12788)
- 和(12689)
- 教学(12613)
- 易(12402)
- 环境(12060)
- 务(11106)
- 划(11040)
- 财务(11031)
- 财务管理(11015)
- 机构
- 学院(285792)
- 大学(285456)
- 管理(112937)
- 济(105936)
- 经济(103335)
- 理学(97813)
- 理学院(96726)
- 管理学(94981)
- 管理学院(94464)
- 研究(93655)
- 中国(66801)
- 京(61528)
- 科学(59694)
- 所(46440)
- 财(46097)
- 农(45987)
- 业大(43936)
- 研究所(42571)
- 江(42502)
- 中心(42318)
- 范(40905)
- 师范(40517)
- 北京(38951)
- 财经(37414)
- 农业(35803)
- 技术(35680)
- 州(34879)
- 院(34352)
- 经(34081)
- 师范大学(32559)
- 基金
- 项目(199864)
- 科学(156001)
- 研究(150640)
- 基金(140742)
- 家(122081)
- 国家(121005)
- 科学基金(103873)
- 社会(90920)
- 社会科(85941)
- 社会科学(85917)
- 省(80416)
- 基金项目(75264)
- 教育(71756)
- 划(67108)
- 自然(66901)
- 自然科(65322)
- 自然科学(65310)
- 自然科学基金(64119)
- 编号(63982)
- 资助(56913)
- 成果(51815)
- 重点(45000)
- 课题(44903)
- 部(43316)
- 发(42751)
- 创(42470)
- 创新(39461)
- 项目编号(38973)
- 大学(37581)
- 科研(37407)
- 期刊
- 济(115299)
- 经济(115299)
- 研究(83241)
- 中国(59805)
- 教育(47169)
- 学报(45479)
- 农(42631)
- 管理(41739)
- 科学(41680)
- 大学(34656)
- 财(33660)
- 学学(31991)
- 技术(31438)
- 农业(30269)
- 融(20587)
- 金融(20587)
- 业经(19566)
- 图书(18307)
- 经济研究(17609)
- 财经(17402)
- 业(15839)
- 科技(15727)
- 问题(15166)
- 经(14763)
- 技术经济(14715)
- 职业(14547)
- 理论(13905)
- 坛(13511)
- 论坛(13511)
- 版(13254)
共检索到4150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俊秀 马应魁 王瑾 殷培峰 李泉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线,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2个平台、5个模块、3条主线的"253"课程体系,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保证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龙志文 张帆 李光辉 王旭 段有艳 佟云峰 孙余一 周遐 黄玮 施卫华 陈铁牛 元娜 谢敏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职业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和提炼办学特色的内在需要。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紧紧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行业发展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企业利益和学校实际,与西门子(中国)公司、后藤电子(上海)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载体进行探索,逐步构建了"3C→E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阐述了对该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并对该模式的创新点和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秉骞
基于对国内外相关院校和企业的调研,确定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培养的"2.5+0.5"人才培养模式,形成3个结合、2个平台、4个模块的"324"课程体系,并通过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整合教学内容,以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金寿
国家明确要求.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鉴于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必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五个结合"的途径与办法.构建人才培养"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培养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文芝 刘昭斌 张欣
针对高职院校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苏州市职业大学构建了"专业+企业+服务"的高技能培养模式,实施了专业定位能力化,课程体系科学化;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方式即时化;实训条件生产化,教学过程工程化;教师团队双师化,教学资源网络化;双证制与创新竞赛同步化。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仇荣国
就高职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界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要素进行分析,并基于苏州地方特点和"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的视角,构建了高职物流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十维"一级指标和6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生
本文从分析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针对宁波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探索了在高职制造类专业培养生产性服务人才的方法,并对培养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人才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许艳丽 王岚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未能实现很好对接。对此,文章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从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质量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对接问题,提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的路径选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许艳丽 王岚
许艳丽、王岚在《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19期中撰文,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从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质量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对接问题,提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的路径选择。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桂萍 王立波 林道全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航天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以航天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弘扬航天"严、慎、细、实"的作风和"创新无止境,改进无极限"的航天创新理念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工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生产性实训功能,依托航天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曾照香 刘哲
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在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分阶段、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玲
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人才分类中的两个不同类型,高技能人才属于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一个层次,主要包括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中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而技术技能型人才则属于介于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应用人才,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其包括技师和高级技师两个等级。培养高技能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要依靠正在逐步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教育层次和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应该获取的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以满足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社会需求。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徐莹 吴娟 金轶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电力企业已进入高度需要人才、高度依赖人才的发展阶段,一线技能工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行,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现状,本文以情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将经验丰富但缺乏系统理论的在职技能人员与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经验的青年员工结成团队共同培养的"互师互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SN供电公司的实践,进一步阐释了"互师互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和优越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晓华 崔砚青 王振如 王福海 崔坤 张京生 郝婧 张晖
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能力提升、校企合作创新、服务"三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在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都市型现代农业 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开勤
作为一所由电网企业主办的电力类高职院校,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肩负着为电网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学院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紧跟电力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捕捉电网企业需求,依托开放的"校企一体"办学平台,努力创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