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65)
- 2023(17514)
- 2022(15161)
- 2021(14141)
- 2020(11811)
- 2019(27074)
- 2018(26904)
- 2017(50797)
- 2016(28351)
- 2015(32002)
- 2014(32140)
- 2013(31702)
- 2012(29945)
- 2011(27354)
- 2010(27662)
- 2009(25537)
- 2008(25596)
- 2007(23011)
- 2006(20604)
- 2005(18835)
- 学科
- 济(114101)
- 经济(113946)
- 管理(82690)
- 业(76847)
- 企(63569)
- 企业(63569)
- 方法(45167)
- 数学(37848)
- 数学方法(37293)
- 中国(33301)
- 农(31290)
- 财(29694)
- 学(28187)
- 地方(27026)
- 业经(26830)
- 制(25846)
- 农业(20784)
- 贸(20248)
- 银(20238)
- 贸易(20231)
- 银行(20162)
- 理论(19567)
- 易(19539)
- 融(19452)
- 金融(19448)
- 行(19329)
- 环境(18616)
- 和(18605)
- 务(17891)
- 技术(17817)
- 机构
- 大学(411987)
- 学院(408381)
- 济(156916)
- 经济(153195)
- 管理(152107)
- 研究(148951)
- 理学(129415)
- 理学院(127755)
- 管理学(125245)
- 管理学院(124518)
- 中国(111806)
- 科学(95566)
- 京(91597)
- 所(78762)
- 财(76131)
- 农(75314)
- 研究所(71436)
- 中心(66012)
- 业大(64062)
- 江(64031)
- 农业(59209)
- 北京(58764)
- 财经(58690)
- 范(56719)
- 师范(56050)
- 院(54034)
- 经(53045)
- 州(51444)
- 省(47556)
- 经济学(46395)
- 基金
- 项目(270873)
- 科学(210525)
- 研究(194396)
- 基金(193870)
- 家(171880)
- 国家(170414)
- 科学基金(143281)
- 社会(119127)
- 社会科(112543)
- 社会科学(112512)
- 省(106399)
- 基金项目(102148)
- 自然(94886)
- 自然科(92608)
- 自然科学(92580)
- 自然科学基金(90909)
- 划(90841)
- 教育(89123)
- 资助(80660)
- 编号(78939)
- 成果(66288)
- 重点(61924)
- 发(60511)
- 部(58898)
- 课题(56407)
- 创(55487)
- 创新(51934)
- 科研(51807)
- 计划(50564)
- 教育部(49394)
- 期刊
- 济(185646)
- 经济(185646)
- 研究(125795)
- 中国(89413)
- 学报(73460)
- 农(69937)
- 科学(65613)
- 管理(59586)
- 财(58663)
- 大学(54405)
- 学学(50997)
- 教育(50976)
- 农业(47928)
- 融(39345)
- 金融(39345)
- 技术(34997)
- 业经(29736)
- 财经(29304)
- 经济研究(28207)
- 业(25022)
- 经(25016)
- 问题(23653)
- 图书(22504)
- 版(20975)
- 科技(20236)
- 理论(19686)
- 业大(19245)
- 技术经济(19076)
- 资源(18376)
- 现代(18368)
共检索到6332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宝善 陈锦屏 杨莉 阎亚岚
研究了红枣酒发酵过程中甲醇和杂醇油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结果表明:鲜枣和干枣发酵酒中的杂醇油含量相近,用半焦枣发酵时的杂醇油含量较高;酶解提汁可促进红枣酒甲醇的生成,热水提汁可促进杂醇油的生成;用红枣浓缩汁发酵,杂醇油含量较在清汁中添加蔗糖和葡萄糖发酵液时低;用葡萄酒酵母菌发酵红枣汁效果较好,生成的甲醇和杂醇油少;主发酵温度越高,甲醇和杂醇油生成量越多;陈酿降低了红枣酒中甲醇和杂醇油的含量,用橡木桶贮酒效果最好。
关键词:
红枣 发酵酒 甲醇 杂醇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宝善 陈锦屏 杨莉 阎亚岚
研究了提高红枣发酵酒的质量的主要工艺和参数。结果表明 ,用烘干枣、鲜枣发酵的酒质量相近 ,但红枣过度烘干可抑制正常发酵 ,枣酒质量下降 ;红枣汁采用酶解提取法 ,则还原糖含量比加热提取法的高 ,但用酶解提取的红枣汁经主发酵后酒中甲醇含量增加 ,用酶解和加热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红枣汁更适于枣酒的发酵 ;用红枣真空浓缩汁发酵较在提取汁中直接添加蔗糖和葡萄糖的发酵效果好 ;葡萄酒酵母菌适于红枣酒的发酵 ,接种量 3%为宜 ;SO2 适宜添加量为 4 0mg·L-1,过多延长主发酵期 ,过少使酒中酸度增加 ,杂菌滋生 ;主发酵温度 2 1~ 2 5℃为宜 ;陈酿可提高红枣酒质量 ,用橡木桶盛酒效果最好 ;...
关键词:
红枣 发酵酒 工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启平
文章针对发酵过程控制存在的问题,在实验基础上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确定了木薯酒精间歇发酵的工艺,采用基于镇江达森发酵设备有限公司的DS-Y型液体发酵罐搭建了木薯酒精发酵过程控制的实验平台,控制系统基于西门子的SIMATIC PLC-400及组态软件WinCC研制而成。用此优化工艺进行实验,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湘香 陈细华 刘鉴毅 危起伟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法(RIA)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早期发育阶段中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和睾酮(testosterone,T)的整体水平进行了测定。实验共测定了4批次(分别来自4尾雌鲟)受精卵及仔鱼的E2和T水平,结果表明:中华鲟胚胎发育期间E2水平在小范围内波动,T水平除胚胎发育早期出现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仔鱼出膜后E2水平开始逐渐上升,T水平是先降低后又逐渐升高。其中第1批次的测定结果(单位为pg/gtissue)为:胚胎发育期间E2水平在1.37~7.38之间波动,仔鱼出膜后3d为5.21,出膜后9d为37.26;胚胎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小松
2008年5月18日,由湖南农业大学熊兴耀教授主持完成的"薯类酒精发酵工艺与燃料乙醇新产品开发研究"技术成果鉴定会在长沙召开。会议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并主持。项目协作单位湖南龙山县金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长江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省科技厅农村处、成果处有关领导,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符少辉、校科技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维特 时旭 欧杰 李柏林 杨建强 胡翔 房建孟 何培民
以2008年我国沿海暴发的绿潮藻浒苔生物质为原材料,分析了海藻中的营养成分,探讨了温度、时间、酸度、料水比等因子对浒苔生物质硫酸水解的影响,通过4因素5水平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影响极为显著,其次为酸度、时间、料水比,最终确定水解优化组合条件为:温度90℃、时间70 min、硫酸浓度5.0%、料水比4.5%。通过液相色谱法检测水解液中的单糖成分,结果表明浒苔水解液中含有葡萄糖、木糖和鼠李糖,其摩尔比为1.71∶1.00∶1.29。同时确定了5种酵母菌(酵母菌1770、1766、啤酒酵母S1、酿酒酵母S2、酵母菌IwSc1)的生长曲线,在其进入稳定期时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完成后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最终...
关键词:
浒苔 乙醇 水解 发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义强 王启业 华连滩 彭牡丹 钟洁 罗浪
菌株是丁醇发酵生产的重要因素,优良丁醇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是提高丁醇产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选取工业上重要的产丁醇菌株——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ATCC 55025为对象,进行紫外诱变,获得了一株丁醇产量高、耐受性强和稳定性好的优良突变株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U-57,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存,注册号为CCTCC M 2013208。该突变株发酵产丁醇和总溶剂(丙酮、丁醇、乙醇)分别为6.44g/L、10.57 g/L,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7.15%、6.98%。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以及Box-Behnke...
关键词:
拜氏梭菌 诱变 响应面法 丁醇发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苏小军 熊兴耀 谭兴和 刘明月
世界能源安全正面临挑战.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发展越来越被重视.从生产原料、酶与微生物、技术和工艺等方面,概述了燃料乙醇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能源 燃料乙醇 发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钟洁 王义强 华涟滩 王启业 罗浪
丁醇作为新一代生物燃料,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利用本实验选育的丁醇高产突变株——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U-57,以杨木蒸汽爆破渣为原料发酵产丁醇。结果表明:杨木蒸汽爆破渣糖化液经分步糖化发酵和同步糖化发酵,丁醇产量分别为2.19、1.79 g/L;进而对同步糖化发酵条件进行正交设计优化,优化后同步糖化发酵得到的丁醇和总溶剂产量分别为2.16、3.44 g/L,比之前提高了20.7%、16.7%。该研究首次探讨了杨木纤维发酵产丁醇的工艺条件,为进一步提高产量提供了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兰杰 葛向阳 梁运祥
对1株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在不同的发酵条件下发酵木糖产乙醇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氧浓度对乙醇的产量和产率有很大影响,适中的溶氧浓度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乙醇的积累;较高的起始菌体浓度和尿素添加量对乙醇的生产积累有促进作用;在碳源和氮源充足的情况下,延长发酵时间,乙醇的产量最高达到25.58 g/L的稳定状态,菌体生长也趋于平稳,浓度为6.54×108/mL。
关键词:
木糖 乙醇 热带假丝酵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岳瑞雪 钮福祥 孙健 徐飞 王洪云 朱红 张毅
【目的】建立鲜甘薯料液的酶法降黏工艺,并实现鲜甘薯料液不加水直接发酵制备乙醇。【方法】从中国甘薯主产区选择12个种植范围较广的淀粉型甘薯品种作试验材料。分析甘薯主要成分(干物质、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与鲜甘薯料液黏度的相关性并选择对应的降黏酶。研究料水比(1﹕0、2﹕1、3﹕2、5﹕4和1﹕1)、酶处理时间(1、2、3、4和5 h)、酶添加量(纤维素酶:1.0、1.5、2.0、2.5和3.0 GCU·G~(-1);果胶酶:1.0、1.5、2.0、2.5和3.0 U·G~(-1))和酶处理温度(30℃、40℃、50℃、60℃和70℃)对酶法降黏效果的影响。通过正...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祺 孟永斌 徐蕾 张子东 刘英 张莹 祖元刚
以塔拉纤维剩余物酶解液为原料,采用固定化酵母发酵方式制备乙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与酵母质量比1:2.0、酵母用量1.5g、底物糖质量分数30%。各个因素对发酵制乙醇影响的顺序为海藻酸钠与酵母质量比>底物糖质量分数>酵母用量。最优工艺条件下,乙醇产率为76.74%,酶解液中底物糖利用率达到97.18%。考虑到乙醇产率和发酵成本,固定化酵母可以重复使用3次。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常醉 周志强 夏春梅 刘彤
为研究天然东北红豆杉枝中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的积累特点,系统采集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营养时期和不同坡向的天然东北红豆杉枝样品,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当年生、2年生和多年生枝中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随树龄增加枝中的紫杉醇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三尖杉宁碱含量随树龄增加而降低;2)雌株和雄株枝中两种紫杉烷类物质含量只在较大径级(>60cm)时有明显差异,即雌株中含量低于雄株,而在<60cm径级范围内,雌株和雄株间两种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3)随着营养时期的变化,从4月到10月,枝中两种紫杉烷类物质的含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其中紫杉醇含量在8、...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枝 紫杉醇 三尖杉宁碱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金峰 张万忠 王云山 苏志国
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酶解和乙醇发酵的影响。比较玉米秸秆经粉碎、汽爆和水热3种预处理后酶解液葡萄糖含量、酶解率、乙醇得率以及发酵液中抑制物乙酸、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对不同预处理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热超细玉米秸秆能有效提高酶解率,在固液比2:10,酶解48h时,生成葡萄糖含量为60.6g.L-1,纤维素酶解率为63.13%,并且产生的乙酸、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很低;以此水解液发酵生产乙醇,乙醇含量为28.29g.L-1,乙醇得率为46.68%,为理论乙醇得率的91.5%。说明采用水热超细秸秆可有效提高纤维素酶解率和乙醇得率。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水热法 酶解 发酵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傅强 聂思桥 任竞 梁骥 付启明 刘金胜 刘义珂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分析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土壤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植株样品采用乙腈和丙酮提取,过膜后采用LC–MS/MS分析。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中的定量限分别为0.01、0.02 Mg/kg,检出限分别为0.001、0.005 Mg/kg。当添加水平为0.01~2.00 Mg/kg时,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9%~113.3%,相对标准偏差为1.0%~8.0%。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按1 050 g/hM2(有效成分315 g/hM2)于玉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