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09)
2023(16937)
2022(13867)
2021(13043)
2020(10915)
2019(24255)
2018(24179)
2017(45077)
2016(24895)
2015(28020)
2014(27620)
2013(26971)
2012(24440)
2011(21618)
2010(21906)
2009(20629)
2008(20980)
2007(18702)
2006(16826)
2005(15615)
作者
(68482)
(57168)
(56825)
(54517)
(36146)
(27123)
(25702)
(21924)
(21623)
(20488)
(19819)
(19252)
(18674)
(18658)
(18317)
(17561)
(17008)
(16503)
(16500)
(16318)
(14702)
(13914)
(13889)
(13031)
(12787)
(12777)
(12754)
(12712)
(11443)
(11435)
学科
(88898)
经济(88769)
管理(76381)
(69769)
(59526)
企业(59526)
(38575)
中国(33003)
方法(31789)
(27247)
(27095)
数学(26539)
数学方法(26249)
业经(23304)
(22026)
税收(20559)
(20504)
(20384)
(19824)
(19817)
财务(19772)
财务管理(19716)
(19323)
银行(19286)
企业财务(18717)
(18421)
技术(17935)
(17924)
贸易(17906)
(17475)
机构
大学(337832)
学院(336423)
(139204)
经济(136319)
研究(121482)
管理(120437)
理学(101345)
理学院(100170)
管理学(98575)
管理学院(97918)
中国(96770)
(78827)
(73310)
科学(71354)
(61838)
财经(57143)
研究所(55082)
中心(54442)
(53870)
(53578)
(51881)
北京(47173)
业大(45346)
经济学(44369)
(44303)
(44226)
师范(43818)
财经大学(42033)
农业(41648)
(41471)
基金
项目(215708)
科学(169703)
研究(161662)
基金(155843)
(136845)
国家(135730)
科学基金(114957)
社会(103205)
社会科(97726)
社会科学(97702)
(82376)
基金项目(80601)
教育(74572)
自然(70802)
(70175)
自然科(69176)
自然科学(69154)
自然科学基金(67924)
编号(64922)
资助(62718)
成果(56060)
重点(49973)
(48301)
课题(46969)
(46756)
(46638)
(44351)
国家社会(44206)
创新(44114)
(43018)
期刊
(161238)
经济(161238)
研究(113874)
中国(81386)
(66901)
学报(53975)
(50451)
管理(48932)
科学(48756)
教育(45339)
大学(42074)
学学(39182)
(35494)
金融(35494)
农业(33593)
财经(29636)
技术(29114)
经济研究(27580)
(25596)
业经(24110)
问题(20675)
(19564)
(19381)
(18577)
(17004)
国际(16876)
会计(16697)
世界(16632)
(16410)
财会(15633)
共检索到543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做了总体部署。本文结合各国现代化的共性特征和中国国情的个性特征的分析表明,“人本逻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从根本上决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由物到人”基本逻辑的转变;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这一观点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上均得到了合理性和自洽性的检验。最后,基于“由物到人”的底层逻辑,本文提出了新一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与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   汪德华   马珺   何代欣   杜爽   许艺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涉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领域,主要目标指向包括: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提升财政治理效能。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应着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扩大国内消费奠定制度基础,助力创新引领和绿色转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共同富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应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地区协调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应以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为重点,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加强统筹能力和绩效导向,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以统筹发展和安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   何德旭   汪德华   马珺   何代欣   杜爽   许艺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涉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领域,主要目标指向包括: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提升财政治理效能。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应着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扩大国内消费奠定制度基础,助力创新引领和绿色转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共同富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应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地区协调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应以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为重点,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加强统筹能力和绩效导向,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以统筹发展和安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高培勇  
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在一系列全新的理论判断基础之上:以国家治理范畴定位财政;以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定位财税体制;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定位改革目标;以公共财政体制升级版定位现代财政制度;从国家治理视域定位财政职能。将这些判断拼接在一起,可以发现,其间贯穿着一条环环相扣的逻辑线索,由此构成了支撑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储德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财税体制改革对于破解桎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举足轻重。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战略要求。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探索财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逻辑线索。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问题导向,探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税体制改革和政策优化方向,将有助于发挥科学财税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的制度保障作用。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林木  钱金保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税收法治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有必要从四个方面加强税收法治体系建设,以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是完善企业税收法治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自然人税收法治体系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完善国际税收法治体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是健全税收治理的法治支持体系,保障税收治理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华育   陈庆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但是行政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行政体制内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和延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以解决市场机制泛化、市场失灵与市场化程度不足的改革难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国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面对数字技术不断升级的趋势,税务部门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把握税收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要求,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聚焦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税费服务模式。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松龄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发挥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进而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作用;但也会出现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转化的收入问题,有损劳动力所有权的权益及其完整性、排他性。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在要求收入分配制度变革,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完善市场运行体制机制,转变传统的理论观念和思想观念,维护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的权益及其完整性、排他性,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收入均衡发展。新型股份制也有利于发展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基于同股同权意义上的民主协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期刊] 求索  [作者] 包炜杰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学术追问,这要求从国家治理层面作出符合中国经验事实与改革逻辑的系统性回答。从主体逻辑来看,党、政府与市场的内在关系成为中国国家建构的组织保障;从制度逻辑来看,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从价值逻辑来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人民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治理鲜活实践深刻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驾驭好资本的价值底蕴。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在理论上打破了西方治理理论窠臼,而且在实践中以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健  
中共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居于核心与关键地位,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基于中国积累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现实,而进行的战略部署。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也赋予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凸显新发展理念引领性、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联动性、在显著提升效率中促进公平正义性等新内涵,这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有待进一步培育等难点,基于此,应以中国式经济治理现代化、以中国式科技现代化、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作为实践方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健  
新时代新征程实施好数字经济战略对于走深走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意义重大,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数字经济能赋予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具有绿色性、高效率性、空间全球性等新内涵新特征。同时,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还遵循规模经济等效用、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经济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理论创新逻辑。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人才供给短缺等难点。基于此,应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筑牢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科技根基;加快高水平数字人才供给,夯实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可持续人才保障;形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合力,打造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陈雯  
城市功能不同于城镇。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城镇化已基本到位。新时代的城市化不能限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意义上的城镇化,而是要进一步解决城市本身的更新、升级和功能再造问题。其中包括:克服已经出现的“城市化病”,提高城市集聚经济水准,提升城市产业业态,推动城镇城市化。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其城市化程度相关。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城市化落后,即城市少,城市发展极功能弱,获取发展要素的能力弱。新时代城市化推动区域现代化主要涉及: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解决后发地区的“无城或少城”问题;中心城市的发展极功能由虹吸转向扩散;发展城市群经济。新时代城市化凸显城市的四大价值,即经济、创新、文化、生态价值,为城市和周边农村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引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满足居民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方面需要。城市的经济价值在于其经济密度,单位城市面积有更高的产出。提升城市的创新中心价值也就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城市拥有的生态财富同时能够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城市人的文明程度,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由城镇化转向城市化涉及进入现代化新征程后经济发展重点的重大转变,突出城市发展的作用。城市成为现代化的策源地,城市化的新内容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邹起浩   任保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内容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制度保障。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激励和约束,降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成本。本文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需求,从正式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安排和制度实施机制三个维度搭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框架。依循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安排的框架设计,一体化推进正式制度创新、非正式制度创新和制度实施机制创新,加强激励性制度创新、推动约束性制度创新和实施降低成本类制度创新的三维协同,统筹协调跟进类制度创新与超前布局类制度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激励结构,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和既定发展目标的实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宾   章荣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向前推进的实践起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牵引。以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理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传承与赓续以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现实要求。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人民至上、强化制度保障和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等改革开放的经验优势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来源。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时代发展主题、坚持人民至上、把准改革主攻方向和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