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90)
2023(8103)
2022(6784)
2021(6069)
2020(4976)
2019(11028)
2018(10957)
2017(20413)
2016(11255)
2015(12468)
2014(12633)
2013(12519)
2012(12113)
2011(11313)
2010(11745)
2009(10997)
2008(11081)
2007(10090)
2006(9338)
2005(9082)
作者
(33074)
(27472)
(27413)
(25933)
(17594)
(13256)
(12530)
(10727)
(10635)
(10173)
(9481)
(9399)
(8955)
(8910)
(8772)
(8691)
(8140)
(8062)
(7946)
(7859)
(7101)
(6816)
(6750)
(6482)
(6320)
(6317)
(6310)
(6165)
(5630)
(5501)
学科
(50910)
经济(50846)
(32047)
管理(29212)
(21888)
企业(21888)
中国(21122)
地方(18495)
(16560)
方法(13938)
(13841)
银行(13826)
(13362)
业经(12782)
(12520)
(12444)
金融(12442)
(11752)
农业(11707)
数学(11589)
数学方法(11449)
(10937)
保险(10845)
地方经济(10293)
(9740)
(9024)
(8781)
贸易(8766)
(8403)
环境(8230)
机构
学院(159224)
大学(157475)
(66992)
经济(65355)
研究(59734)
管理(57688)
中国(51664)
理学(46433)
理学院(45854)
管理学(45120)
管理学院(44811)
(35729)
(35523)
科学(34054)
(30549)
中心(28625)
(27940)
研究所(26857)
(26378)
财经(26017)
北京(23801)
(23378)
(22859)
(22727)
师范(22521)
(21485)
(21248)
经济学(20241)
业大(20148)
农业(19918)
基金
项目(94204)
科学(73980)
研究(72506)
基金(66108)
(56480)
国家(55881)
科学基金(47645)
社会(46196)
社会科(43661)
社会科学(43653)
(37714)
基金项目(33664)
教育(32266)
(31214)
编号(30068)
自然(28670)
资助(27792)
自然科(27752)
自然科学(27742)
自然科学基金(27221)
成果(26093)
(26045)
课题(22121)
重点(21330)
发展(21316)
(20927)
(20221)
(19003)
(18848)
国家社会(18701)
期刊
(87233)
经济(87233)
研究(59258)
中国(42904)
(27552)
金融(27552)
(26859)
(26615)
管理(23261)
教育(21811)
学报(21659)
科学(21222)
农业(17466)
大学(17096)
学学(15662)
业经(15281)
技术(14123)
经济研究(13368)
财经(12846)
(10947)
问题(10940)
图书(9179)
(8784)
(8502)
理论(8072)
(7929)
论坛(7929)
(7867)
国际(7836)
世界(7762)
共检索到279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垠  范从来  
近年来环境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已成为世界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而引发灾害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九级强震,并引发海啸和核危机。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令全世界震惊,并如当头一棒,使得更多人警醒: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珍惜生命。所以我们应本着灾害经济学中损失最小化的目标原则,尽早实施有效行动以减低应对灾害风险的投入。一是高度重视科技减灾工作,加强预测和预防各种自然灾害的规律性研究;二是加强这方面科研队伍和研究机构的建设;三是积极推广、加强预测和预防各种自然灾害的科技教育,普及抗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集结全人类的智慧共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霞  
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造成的巨大损失,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风险转移技术可以分为控制型和融资型两类。保险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融资型风险转移技术,可以适用于自然灾害风险转移。自然灾害风险可以保险方式转移的前提是其必须满足技术、经济与社会三大条件,即符合保险精算原则、供求双方愿意交易和法律政策允许。具体的自然灾害风险转移方式包括保险转移方式、再保险转移方式和ART方式。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石兴  
保险是提高灾后恢复力的一个重要金融工具,但数据分析说明保险在灾后恢复中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我国自然灾害保险赔偿只占自然灾害总损失3%左右,这一现象背后的关键原因之一是自然灾害可保性研究的严重滞后。文章认为自然灾害风险特征与可保性风险特征存在相对统一的地方。我国在自然灾害保险产品设计方面应考虑如下因素:自然灾害分类因素、自然灾害单一事件的定义、自然灾害区划范围内的保险强制性、自然灾害的连锁性与多样性因素、单一保单免赔额规定和自然灾害单一事件巨灾损失基准点定义、费率因素、监管因素、国际性和标准性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峭  王克  
利用基于灾情数据的评估方法对全国及31个省份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农作物灾害风险的概率密度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年均损失率,并据此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6个省份平均每年的农业因灾损失率都在10%以上,全国农业因灾年均损失率为12.9%;(2)干旱和洪涝是导致我国农业损失的两个主要险种,分别占到总损失的51%和27%;(3)我国自然灾害各险种的高风险区均相对集中,建议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区域灾损风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本洁  祖建新  
本文通过对生态公益林自然灾害及其动力学机制的分析,认为其风险管理需要接受一定的风险水平,管理目标是边际总成本最低。生态公益林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综合管理,并从有效的风险回避机制、多途径的风险转移机制和减灾能力建设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孙克竞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且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等部门统计,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以"5·12"汶川地震灾害为例,此次震灾给受灾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重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杨霞  李毅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融资型风险转移方式,与政府救助和社会捐赠这两种或有无偿融资方式相比,资金来源具有更好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充足性。尽管中国农业保险的业务规模、产品种类和补贴区域等均已大幅增长,但损失补偿效果仍然不佳,风险管理优势尚待发挥。有必要通过发挥农业保险双重功效、明确农业保险经营性质、开发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等措施,以农业保险提升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乃云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王国敏教授等撰写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一书,是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管理与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秦琴  汤书昆  
在时间序列中,随着突发灾害事件的发展演化,表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特征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并反映出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扩散的态势。将突发灾害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运用于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体系的构建中,探寻舆情风险监测的构建原理及各分类指标的划分。围绕每一维度指标特点,提出多层次的指标说明,在对监测指标进行初选后,采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复筛。使得突发灾害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在完备丰富的同时具有动态调整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叶欣梁  温家洪  丁培毅  
首先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目的地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阐述了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和应急管理的区别,探讨建立重点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的方法和内容。通过自然灾害分析、区域脆弱性分析和旅游地的暴露分析,就未来固定时间段内该目的地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进行计算。为了将潜在损失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由当地政府协同旅游管理部门与利益相关各方共同探讨降低灾害风险的工程手段和技术手段,并且核算为此所需要的投入,在潜在损失和投入之中进行决策,提出该旅游地区的区域发展目标和政策。该风险管理框架是从游客、当地政府、旅游经营企业、当地居民四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参与旅游风险管理出发,提出四位一体的旅游...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都闪闪  侯宇恒  
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自然灾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及时防范气候变化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金融风险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以自然灾害冲击、金融中介以及多个经济主体为分析对象构建了DSGE模型,阐明了自然灾害对金融变量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冲击短期使资产价格上升,长期使资产价格下降,并提高了资本收益率的风险溢价;自然灾害冲击对银行信贷需求和总资产造成负向冲击,并使产出和资本存量减少;自然灾害冲击主要通过资产价格、融资成本以及信贷需求产生影响,加剧金融风险并反馈于实体经济。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碳减排等措施缓解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与金融风险,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体制机制建设,重点防范自然灾害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冲击效应及相关风险。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唐曼萍  王海兵  
在阐述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存在的现实背景的基础上,剖析了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的内涵、损失类型、本质、目标等理论机理,并从我国自然灾害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加强企业自然灾害财务风险控制的积极手段。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朱南军  翟建辉  
本文将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因素引入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模型,发现即便人均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均不变动的情况下,人均收入水平仍会提高,人口规模会扩大。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继承制度等措施,本文认为,频发的自然灾害与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政治体制、农业生产模式有着重要的联系,对中国的过密型人口现象有重要贡献。对于当前的中国社会,政府掌握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的社保体系、全国性的巨灾保险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俊晔  张峭  赵思健  
【目的】探索建立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对省级单元小麦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方法】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理论,构建作物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差异化赋权方法,综合加权得到灾害风险综合评价指标(I),基于I进行风险综合评价和分级,并利用小麦因灾损失估算值(L)进行验证。【结果】基于以小麦为承灾体的不同类型灾害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分析致灾因子的构成和危险性的区域分异;利用14个评价指标对不同省区小麦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稳定性(S)、致灾因子危险性(H)、承灾体脆弱性(V)和抗灾减灾能力(C)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利用各省区小麦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价值,借助GIS技术将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