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54)
2023(17674)
2022(14369)
2021(13110)
2020(10842)
2019(24456)
2018(24266)
2017(46220)
2016(24845)
2015(27728)
2014(27753)
2013(27040)
2012(24860)
2011(22328)
2010(22673)
2009(21351)
2008(21045)
2007(19221)
2006(17350)
2005(15841)
作者
(69709)
(58170)
(57573)
(55097)
(36895)
(27458)
(26378)
(22229)
(21995)
(20721)
(19667)
(19428)
(18868)
(18387)
(18033)
(17966)
(17090)
(16900)
(16783)
(16631)
(14653)
(14111)
(14026)
(13363)
(13008)
(12968)
(12939)
(12777)
(11625)
(11496)
学科
(99819)
经济(99686)
管理(77680)
(70453)
(58920)
企业(58920)
中国(35082)
方法(34568)
数学(28883)
数学方法(28563)
(28271)
(27270)
(25712)
地方(24909)
业经(24858)
技术(20328)
(19425)
银行(19399)
(19283)
(18698)
农业(18366)
(18360)
(18096)
金融(18088)
(17611)
贸易(17595)
(17081)
理论(16830)
环境(16333)
(15329)
机构
大学(349733)
学院(349163)
(143832)
经济(140583)
管理(130940)
研究(120311)
理学(111053)
理学院(109765)
管理学(107994)
管理学院(107324)
中国(93646)
(75179)
(72403)
科学(69763)
(59005)
财经(55644)
(55404)
中心(54959)
研究所(52655)
(51143)
(50388)
(47763)
北京(47529)
师范(47302)
业大(45794)
经济学(44885)
(44664)
(43902)
财经大学(41162)
经济学院(40375)
基金
项目(227186)
科学(180924)
研究(172836)
基金(163942)
(141412)
国家(140236)
科学基金(121268)
社会(111630)
社会科(105753)
社会科学(105734)
(89439)
基金项目(86197)
教育(79706)
(75020)
自然(74357)
自然科(72639)
自然科学(72621)
自然科学基金(71305)
编号(70278)
资助(64171)
成果(59000)
重点(51826)
(51125)
课题(50592)
(50305)
(50182)
创新(47070)
(46927)
国家社会(46672)
教育部(43678)
期刊
(168761)
经济(168761)
研究(112081)
中国(80500)
(55742)
管理(53657)
学报(49043)
(47831)
教育(47002)
科学(46727)
大学(38692)
(37117)
金融(37117)
学学(35642)
农业(32036)
技术(31716)
财经(27952)
业经(27750)
经济研究(26909)
(24317)
问题(23557)
(18796)
图书(17895)
(17057)
科技(16730)
技术经济(16529)
现代(16494)
国际(16413)
(16237)
论坛(16237)
共检索到549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鞠立新  
城市群的兴起和发展是城市化高水平的重要趋势与重要标志。城市群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既有许多共同的利益诉求,又有许多利益矛盾和困难。为此,不少国家的城市群都在努力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经验。例如:英国大伦敦行政架构的一体化协调模式、美国加拿大的城市政府之间的协会协议与特设机构的模式、日本韩国的核心城市主导协调的模式、法国的城市(镇)联合体的协调模式等,尤其值得我们分析借鉴。同时,结合我国城市群发展的实际,努力探讨和积极培育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实行多种有效模式特点的有机结合,全面构建,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修岩  马宁  陈露  
城市群多中心一体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构建相应指标对2000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和多中心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综合一体化水平逐年稳步提升,特别是2016年前后出现大幅上升;而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水平则呈现出震荡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14年前后出现大幅下滑。与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对比发现,在一体化、多中心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上,长三角城市群都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最后,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水平、增强科技基础设施连通性、加快培育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动能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易开刚  
长三角城市群商贸经济一体化是其流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典型特征。文章在对长三角城市群商贸经济一体化内涵进行深刻揭示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的成因和运作机制,并提出了推进发展的战略举措。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正柱  许理  
文章以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边界效应形成机制以及运用β收敛模型,在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趋同性分析的基础上,参照重力模型并运用Barro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边界效应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β收敛和一体化边界效应时间分析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差距减少,经济趋同性明显,一体化发展态势良好,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边界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从省际城市间边界效应分析看,其中上海、江苏9城市和浙江9城市间边界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而安徽8城市与上海、江苏9城市和浙江9城市间边界效应不显著;从中心—外围城市边界效应分析看,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边界屏蔽效应显著,而分阶段分析表明这种屏蔽效应自2017年后有所弱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覃艳华  马争  梁士伦  
进入新世纪以后,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16个城市所组成的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特别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成绩明显。该地区不仅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婉怡   张珊   舒伯阳   吴文秀  
一体化是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依托共生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文章在探讨旅游一体化共生内涵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制度机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营销宣传和区域联系5个维度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评价体系,对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旅游合作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的作用。研究发现:(1)合作能缩小制度距离、促进要素流动、提升旅游一体化共生水平,但合作主体间的要素集聚也会降低同其他主体间的要素交换,影响共生网络平衡,产生“合作阴影”现象。(2)上级政府的权力介入对合作与旅游一体化共生呈正向调节作用,有助于弱化行政边界限制、压缩制度距离、提升合作效率并促进旅游一体化共生发展。(3)在促进与阴影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合作可以调和在多维邻近关系下一体化共生发展的溢出效果,增强旅游一体化对地理邻近地区的辐射能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董春风  何骏  
基于2003-2018年中国270个城市面板数据,以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事件为切入点,采用PSM-DID和中介效应等方法系统考察了长三角城市群扩容机制下区域一体化发展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显著提升了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的创新能力,且对原位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更明显。异质性方面,区域一体化发展对中小规模城市和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间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并无显著差异;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较非资源型城市更显著;对非G60科创走廊城市创新能力提升作用较G60科创走廊城市更显著。作用机制方面,区域一体化发展能够通过强化政府协同创新战略引导和优化市场创新要素配置间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对财政科技投入密度的提升效应和对创新人员流动的促进效应是主要动因,其次是对企业的集聚创新效应,对固定资产投资密度提升的"偏好性"推进呈现出负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光伟   季连文  
在推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区域一体化的绿色创新效应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2004—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这一促进效应体现在降低企业成本和释放市场需求空间上。(2)企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更加敏感。(3)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一方面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通过资金及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增强了环境规制力度,通过创新补偿效应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意愿。研究结论丰富了区域一体化微观经济后果研究和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同时也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红利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光伟   季连文  
在推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区域一体化的绿色创新效应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2004—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这一促进效应体现在降低企业成本和释放市场需求空间上。(2)企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更加敏感。(3)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一方面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通过资金及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增强了环境规制力度,通过创新补偿效应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意愿。研究结论丰富了区域一体化微观经济后果研究和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同时也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红利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武剑  冯秋菊  
区域高等教育协调机制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充分发挥协调机制服务经济社会进步的优势,借鉴国外相关发展经验为国内发展提供启示是良好选择。回溯国外区域高等教育协调机制发展情况,分析发展经验,以为我国国内区域高等教育协调机制建设提供启发思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利华  徐晓新  
近年来,区域一体化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不同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成为一体化发展的阻碍力量。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区域一体化的四种典型协调机制,即大都会区区域理事会、地方政府首脑座谈会、上级政府派出机构和联合党委,指出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的协调机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权威的不同来源决定了强度和可持续性。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保证地方政府合作协议效力的法律体系构建,进而借鉴区域理事会模式经验,促进多主体参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伟伟  金田林  
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考察了200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整体上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效率,原因在于市场一体化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实证结果表明:通过构建时空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发现,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兼具本地—邻近效应,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明显的时间"路径依赖"特征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市场一体化同时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城市经济效率都有积极影响;通过构建面板中介模型对传导机制进行检验发现,规模效应对市场一体化和城市经济效率的正向传导作用最大,其次是技术溢出效应,而竞争效应削弱了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异质性研究表明,城市规模是影响市场一体化与城市经济效率的重要异质性来源,大规模城市市场一体化更易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韬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整合与重组的激烈竞争中,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的证据表明,区域空间一体化本质上是城市空间价值与产业价值链耦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只有建立区域空间多样化和城市空间专业化合作与互补的区域经济关系,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韬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整合与重组的激烈竞争中,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的证据表明,区域空间一体化本质上是城市空间价值与产业价值链耦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只有建立区域空间多样化和城市空间专业化合作与互补的区域经济关系,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一体化发展的典型区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通过要素配置效应、协同效应及集聚外部性影响创新产出,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存在一定的"门槛条件"。文章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利用长三角城市群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体化发展水平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只有一体化发展程度超过门槛值,才能发挥正向促进创新产出的作用,否则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