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70)
2023(6517)
2022(5439)
2021(4884)
2020(3991)
2019(8996)
2018(8642)
2017(16163)
2016(8771)
2015(9950)
2014(9910)
2013(9980)
2012(9917)
2011(9506)
2010(10024)
2009(9593)
2008(9523)
2007(8872)
2006(8309)
2005(7704)
作者
(29226)
(24708)
(24553)
(23358)
(16171)
(11706)
(11065)
(9537)
(9291)
(9046)
(8910)
(8497)
(8262)
(8100)
(8024)
(7660)
(7205)
(7106)
(7062)
(6684)
(6381)
(6164)
(6049)
(5988)
(5716)
(5693)
(5468)
(4996)
(4943)
(4852)
学科
(63599)
经济(63548)
管理(22044)
地方(18702)
(18395)
方法(17483)
(14746)
数学(14647)
中国(14606)
数学方法(14507)
(13575)
企业(13575)
地方经济(13032)
(11839)
业经(11138)
农业(8665)
(8610)
(8226)
金融(8224)
环境(8114)
(7835)
经济学(7661)
理论(7521)
(7278)
(6996)
(6936)
贸易(6930)
(6923)
(6911)
银行(6895)
机构
大学(153260)
学院(149487)
(70695)
经济(69375)
研究(61220)
管理(48385)
中国(43824)
理学(40373)
理学院(39676)
管理学(38918)
管理学院(38607)
科学(36602)
(33158)
(32703)
(31248)
研究所(29591)
中心(25039)
财经(24914)
(24267)
经济学(24062)
(23763)
(23226)
师范(23055)
(22353)
北京(21330)
经济学院(21261)
(20877)
业大(19587)
科学院(19303)
师范大学(18980)
基金
项目(90623)
科学(71328)
基金(66806)
研究(65135)
(59200)
国家(58724)
科学基金(48563)
社会(44201)
社会科(41741)
社会科学(41726)
基金项目(34304)
(33296)
自然(29460)
(29128)
教育(28742)
自然科(28656)
自然科学(28643)
自然科学基金(28112)
资助(27152)
编号(24381)
成果(21790)
重点(21443)
(21353)
(20142)
国家社会(19235)
课题(18282)
(17504)
发展(17343)
教育部(17261)
(17115)
期刊
(90735)
经济(90735)
研究(54649)
中国(29420)
学报(25931)
科学(24837)
(23166)
(22773)
大学(19484)
管理(19052)
学学(18441)
经济研究(14959)
财经(14931)
农业(14892)
(13961)
金融(13961)
教育(13885)
(13075)
问题(12182)
技术(11417)
业经(10981)
(9004)
技术经济(8822)
世界(8787)
国际(8257)
(7739)
统计(7659)
资源(7631)
经济问题(7363)
(7326)
共检索到241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宁欣  
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内外的人口流动频率加快 ,城市流动人口的比重增加 ,城关的功能开始逐渐发生变化 ,其显著特点是经济功能的增强 ,都市经济功能边缘化的趋势逐渐明显。本文拟通过分析唐长安、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城关区的经济功能及其变迁 ,探讨由唐入宋都城空间扩展的渐进性及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和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夏贵芳  朱宇  林李月  柯文前  
以流动人口集中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35个城市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综合经济、社会、心理、制度和公共服务5个维度构建衡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和比较了三大经济区及其35个城市流动人口各维度社会融入指标和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论显示,社会融入综合水平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同一地区流动人口的融入状况在各个维度不均衡,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社会维度的融入程度最高,制度维度融入程度最低;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心理维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琳  郑爱文  
宁夏流动人口近三年来急剧增加,流动人口来源广泛而分散,新生代中青年成为主体。总体来看,流动人口有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和城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体制不健全以及流动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对经济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必须采取户籍改革以及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的措施,进一步促进积极作用,降低负面影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通  
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社会流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此进程中,政府的容量平衡逻辑形成融城准入门槛,而流动人口以能动精神形塑渐次融城的市民化图景。但这种解释逻辑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内部差异以及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聚焦流动人口的主体视角,发现其内部的个体差异使其匹配不同的市民化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的市民化行为。因而,中国流动人口呈现渐阶融入的市民化图景。以信任为关键变量观察社会的转型特征,可以发现,伴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阶,其普遍主义信任特征愈发显著;流动人口不仅成为“标准的城里人”,也进阶性地成为“典型的现代人”;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超越了差序格局的信任半径局限,而且构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潜在动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文章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此前人口普查或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结构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以往的特点,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更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留,并且其性别结构更趋于平衡,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非农就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上升。从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年龄模式看,男女几乎同时加入流动行列。"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应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当考虑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及新特点。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蔚  
本文通过对四川成都市温江区946名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实证分析了当前温江区流动人口的消费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其整体消费特点,以期引导他们的消费行为,进而为成都市提升未来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供思路。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巧  陈诚  
从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两个维度出发,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经济集聚状况、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流动人口城市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高经济集聚度的城市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更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房价对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呈倒U型,但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呈正U型。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高低住房支付能力城市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和市民化意愿,但对于一般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以及高住房支付能力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强仅能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蔚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946名流动人口的实证调查,分析了当前温江区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形成流动人口目前消费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拉动该地区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结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同时,为政府未来制定促进流动人口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制度和政策,为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决策依据也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在从迁出地转移出来之后,我国流动人口的二次迁移(永久迁移)意愿出现了明显分化。在构建"推力—拉力—阻力—能力"的"四力"解释机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呈现出层次性特征,按意愿强烈程度依次是"长期居留""家庭团聚""户籍转换"和"置业安家"。迁入地拉力越大、个体能力越强、家乡羁绊与迁移阻力越小,则其永久迁移意愿越强烈;而来自迁出地及家庭的推力仅能提高其"户籍转换"意愿;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和"置业安家"意愿主要受到"能力"机制影响,"家庭团聚"与"户籍转换"意愿主要由"拉力"机制决定。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决策已主要遵循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逻辑,而不再是生存理性逻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邢春冰  张晓敏  
在我国大量的城乡移民中,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带子女共同迁移。考察子女随迁与流动人口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机制,对于理解劳动力流动以及流动人口市民化都有重要意义。子女随迁将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以及对流入地公共服务的需求,在一个空间均衡中,流动人口面临子女随迁和收入水平间的权衡取舍。文章使用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工具变量方法研究发现,子女随迁会使流动人口小时工资下降16%左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为降低居住成本以及获得相应的公共服务,带子女随迁的流动人口迁移地点的选择受限,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搜寻更高收入的工作。异质性分析表明,有学龄段子女随迁的家庭以及夫妻一方单独外出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女性)受子女随迁的负向影响更大。根据研究结论文章认为,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相关政策一方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子女随迁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苏志霞  
流动人口是指不改变常住户籍而离开常住户籍所在地的人口。广义的流动人口包括两部分:一是虽然长久居住地未改变,或法律上的常住地未改变,但为了谋生而数月甚至数年在外的流动人口;二是不但常住地未变,而且不以谋生为目的,在外时间也较短如中转、出差、旅游等人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冯晓英  
2009年以来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这场由政府主导的乡村社会变革,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概括北京"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基础上,对"城中村"改造的作用给予了积极评价,同时指出"城中村"改造周边地区可能面临更深的发展困境,应通过合作治理寻求解决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问题的治理之道。目前北京已经具备了实现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的基本条件,可以在"市区政府是主导、乡村组织是枢纽、社区成员是核心、社会团体和社会单位(企业)是支撑、专业NGO是助推器"的合作治理框架下,以生活设施改造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兼顾尚待城市化地区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宁欣  
唐代长安流动人口中的举选人群体——唐代长安流动人口试析之一宁欣一、问题的提出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以及当时世界的最大都市之一,以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越地位,恢宏而井然的城坊,容纳和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士民、商贾、僧道、使节,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朱宝树  崔传义  陈友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在近二、三十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青年乡-城流动人口可能因户籍性质、户籍地点、年轻(故而缺乏工作经历和经验)而成为中国目前最脆弱的群体之一。文章以社会排斥理论为分析框架,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探讨青年乡-城流动人口经济融入的模式、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其他相关人群相比,该群体的绝对经济社会地位和相对融入水平都是最低的,处于三重弱势地位。该现象说明,社会发展带来的潜在的积极后果可能被制度及结构性因素所抵消;同时,文章的发现也挑战了"市场经济在纵向上,一定会促进权利和法律平等"的观点,暗示社会融入的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呼唤打造一个更为包容、不同人群平等相处的和谐社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