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72)
2023(6339)
2022(5397)
2021(4984)
2019(9233)
2018(9057)
2017(17618)
2016(9513)
2015(11211)
2014(11562)
2013(11656)
2012(11477)
2011(10652)
2010(11290)
2009(10973)
2008(11112)
2007(10618)
2006(9941)
2005(9566)
2004(8710)
作者
(31163)
(26200)
(25815)
(24992)
(16755)
(12435)
(11688)
(10035)
(9944)
(9589)
(9046)
(8787)
(8525)
(8455)
(8313)
(8000)
(7674)
(7583)
(7565)
(7221)
(6787)
(6523)
(6254)
(6095)
(5905)
(5856)
(5766)
(5601)
(5561)
(5086)
学科
(67065)
经济(67008)
管理(28674)
(23802)
方法(20641)
(19600)
企业(19600)
数学(17937)
数学方法(17633)
地方(16662)
中国(14480)
(12913)
地方经济(12268)
(11774)
(11195)
业经(11182)
(10998)
(9802)
金融(9802)
(9178)
银行(9169)
(8822)
(8555)
贸易(8545)
(8282)
(8153)
经济学(7948)
环境(7423)
理论(7401)
农业(7312)
机构
大学(158597)
学院(156829)
(76129)
经济(74514)
研究(59425)
管理(54361)
中国(48758)
理学(44395)
理学院(43859)
管理学(42936)
管理学院(42644)
(36082)
(34293)
科学(33019)
(31525)
财经(27548)
研究所(27412)
中心(26746)
(26165)
经济学(25101)
(24698)
(23243)
北京(22815)
经济学院(22054)
(20915)
(20653)
师范(20495)
(20420)
财经大学(20030)
(18819)
基金
项目(85592)
科学(66679)
研究(62647)
基金(62255)
(53391)
国家(52962)
科学基金(44635)
社会(41155)
社会科(38949)
社会科学(38936)
(31983)
基金项目(31111)
教育(28446)
资助(27860)
自然(27262)
(26649)
自然科(26638)
自然科学(26632)
自然科学基金(26148)
编号(24147)
成果(21719)
重点(19338)
(19299)
(19275)
课题(17776)
国家社会(17093)
教育部(16884)
(16557)
大学(16427)
(16134)
期刊
(101476)
经济(101476)
研究(57521)
中国(34614)
(28950)
管理(24344)
学报(22868)
(22223)
(21880)
金融(21880)
科学(21219)
大学(17738)
学学(16694)
经济研究(16423)
财经(16221)
教育(15189)
(14216)
农业(14130)
技术(14128)
业经(13238)
问题(12886)
(11015)
技术经济(10105)
国际(10098)
统计(9863)
世界(9278)
理论(8386)
经济问题(8073)
(8039)
经济管理(7835)
共检索到273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卢升鹏  顾宝炎  
"斯密问题"引发了经济学界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持续讨论,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此问题也有相应研究。文章认为"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利他"和"利己"只是人性之经纬两度。只有从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两方面进行双重约束,均衡市场经济主体的"利己"与"利他"行为和动机,才能维护社会之稳定和谐。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晓橹  
"斯密问题"最早是由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于19世纪中叶提出。"经济科学之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将道德行为的动机归之为同情或利他,提出人性论是利他主义的;而在《国富论》中将人们的经济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利己的,提出人性论是利己主义的,由此造成了伦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对立,反映了斯密前后思想上的碰撞和矛盾。这一从人的本性角度对斯密两大著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石奇  
市场经济是一种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其先进性在于其效率性。同时,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是有其内在秩序的。违反市场经济的内在秩序,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纯正性,更主要的则牺牲了市场经济的效率性。本文着眼于此,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分析了市场经济的要素构成,指出市场经济仍需要权威,同时也特别表明市场经济中的权威并不等同于权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程民选  刘益  
信用秩序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所呈现的总体状况与特征。分析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好坏,需要借助合同履约率、消费者投诉率、不良贷款率、劳资矛盾事件增长率、保险诉讼率、上市公司违规事件增长率以及偷漏税率等指标进行度量。基于信用与信任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使用信任度这个指标来大体衡量信用秩序的好坏。市场经济对信用秩序的要求,可以从有序竞争、交易扩展、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市场创新等方面进行考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代光  
本文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应避免陷入西方学者的“市场万能论”等误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我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是适用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易生  
一、本文论述的问题 本文是后面四篇论文的理论方法方面的综述。这些研究都在呼吁一种“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意识。或更准确说,提请注意在各行各业追求各自单位经济效益的竞赛中社会(以及国家的整体利益)是否受到不应有的损失?然而这些研究的角度不同,涉及到的问题根本不能用某一类经济学理论来概括,它们至少涉及到以下三类不相同但有联系的问题: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金碚  
"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革命性的制度创新。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竞争秩序是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市场经济竞争秩序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民族性。中国市场竞争秩序建设面临特性和共性双重问题。市场竞争秩序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发现"市场经济有效合理的竞争秩序,培育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市场经济秩序。政府干预市场竞争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制约,必须增强透明度。中国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又要考虑国家利益对竞争制度和竞争政策的特殊要求,在参与国际竞争政策协调的过程中要采取慎重的态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焕东  
政府采购,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和管理的特殊方式。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系统地认识和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大新  
道德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丰富遗产长期被片面地理解为"自由放任+夜警政府"。实际上,斯密的理论意在解决他所面对的建立"理想社会"的"时代课题"。斯密早年的理论表现为一种对新兴商业社会的"乐观的探索",认为以正义的法律为保障的"同感机制"和自由竞争能够"自发"地实现"理想社会";而晚年所观察到的由经济自由所带来的社会乱象促使斯密深思并大幅修正了其理论体系,表现为对"克己自制"的强调和从"夜警政府"的国家观向由"伟大的立法者"确立竞争秩序的新国家观的转变;这种"无奈的转折"根源于斯密理论对"起点不公"问题及早期对"吏容奸豪"倾向的"善意的忽视"。斯密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无非是不同时代对同一"时代课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曙东  
经过1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什么人们在感受到经济搞活了、发展了的同时,又为企业经济效益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低所困惑呢?这是因为,改革打破了行政性经济秩序赖以存在的基础环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丁堡骏   张洪平  
现代市场经济空间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空间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空间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空间中的某些经济秩序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空间中的某些经济秩序是相同的,同时也有很多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这些经济秩序的不同才使二者相区别.因此,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理论必须拓广思维空间,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重新学习和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传杰  
加速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的法律思考陈传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运行,明显加快了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但是,前进中也日益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商品广告名不符实,伪劣产品比比皆是,知识产权屡遭侵犯,偷税漏税屡禁不绝。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等社会恶迹沉渣泛起,官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谷  黄英  冯勤  
一、经济伦理特性与经济秩序样式 经济秩序的伦理基础,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又称“意识形态”。用诺斯教授的话说,是一种与人们有关世界是否公平的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评判交织在一起的行为方式。它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有效率的经济伦理或意识形态,具有确认并强化现行秩序符合义理或凝聚某个团体的功能,替代或辅助产权界定,以克服经济秩序运行中的搭便车、道德危险和偷懒现象。 一致的有效率的伦理基础,不仅是减少经济秩序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基础,而且,它对经济主体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推动,具有和产权界定匹敌的巨大作用。正是在这个立场上,日本政府在1884年经济白皮书中强调了伦理精神使资本和法规运转起来的重要性,指出:“如...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文玲  
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深层次动因是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 ,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不均衡、不完全性失灵 ,外部性失灵 ,公共性失灵 ,垄断性失灵 ,社会分配不均衡性失灵和经济波动性失灵。加之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进一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旧经济秩序和新经济秩序二者之间的失序与构序之间如何有效衔接 ,减少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秩序真空区间 ,也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 ,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治本之策 ,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信用体系、制度框架 ,提高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的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