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08)
2023(9980)
2022(8122)
2021(7454)
2020(5687)
2019(12842)
2018(12510)
2017(22515)
2016(12309)
2015(13922)
2014(14044)
2013(13869)
2012(13482)
2011(12555)
2010(13168)
2009(12376)
2008(12285)
2007(11600)
2006(10857)
2005(9915)
作者
(37751)
(31672)
(31482)
(29576)
(20194)
(15310)
(14161)
(12190)
(12137)
(11488)
(10868)
(10820)
(10294)
(10091)
(9935)
(9605)
(9228)
(9149)
(9086)
(8985)
(8238)
(7829)
(7726)
(7408)
(7351)
(7136)
(7120)
(6930)
(6560)
(6477)
学科
(58563)
经济(58481)
(34797)
(30394)
管理(28461)
中国(22463)
(21825)
企业(21825)
地方(20786)
农业(20505)
业经(17241)
方法(14266)
(13134)
(12606)
(11723)
(11499)
金融(11498)
(11396)
银行(11381)
数学(11333)
数学方法(11127)
(11126)
(11056)
发展(10532)
(10505)
地方经济(10466)
(9461)
农业经济(9452)
贸易(9448)
(9034)
机构
学院(184641)
大学(181277)
(74139)
经济(72270)
研究(71625)
管理(63169)
中国(55003)
理学(52019)
理学院(51262)
管理学(50284)
管理学院(49906)
科学(43204)
(40909)
(37918)
(37140)
(34665)
研究所(33102)
中心(32915)
(31496)
(29738)
师范(29478)
农业(28131)
业大(26736)
北京(26694)
财经(25725)
(25445)
(25156)
(24751)
师范大学(23456)
(23089)
基金
项目(112707)
科学(88107)
研究(87567)
基金(78155)
(68360)
国家(67209)
社会(55852)
科学基金(55773)
社会科(52422)
社会科学(52410)
(46050)
基金项目(40165)
教育(39206)
(37844)
编号(37027)
成果(32170)
自然(31864)
(31191)
自然科(31048)
自然科学(31041)
资助(30986)
自然科学基金(30433)
课题(27289)
发展(25622)
重点(25573)
(25166)
(24067)
(22756)
国家社会(22744)
(22467)
期刊
(104001)
经济(104001)
研究(62102)
中国(50460)
(43107)
学报(30039)
教育(28970)
农业(28686)
科学(28629)
管理(25188)
(24923)
大学(23629)
(22449)
金融(22449)
学学(21906)
业经(20554)
技术(16749)
经济研究(14603)
问题(13121)
(12921)
财经(12829)
(11212)
(11118)
农业经济(10713)
图书(10376)
农村(10297)
(10297)
世界(10210)
(9378)
(9301)
共检索到314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增元  
本文以现代国家建构为分析框架,认为中国乡村民主发展有其自身逻辑,现代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建构的双重特性决定了中国乡村民主发展必然经历弱民主、民主崛起与强民主三个阶段。弱民主具有行政化民主特征,民主崛起包含政治权威民主化过程,强民主是民主存量基础上的增量式民主,也是民主发展的主要方向。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党国英  
在传统乡村社会,可以有“自治”,但不会有“民主自治”,也不存在对民主政治的需求;产生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乡村民主政治,是全社会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应该是全社会政治变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中国推行乡村民主自治制度的进程中,富人政治和宗派政治可能会强化;乡村政治改革应遵从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雷志松  
民主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乡村关系的变化、发展与特征 ,并从“乡村互动”———即乡镇对村的影响以及村对乡镇的影响两个角度 ,展开了关于“农村民主建设的新课题”的讨论 ,分析了中国实行村民自治后乡村关系的现状以及乡村两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还针对乡村关系的现状和不足进行了政策方面的探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郭正林  
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村民选举的研究 ,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村民选举的经济背景和政治效应。对经济背景的考察 ,其实是为了揭示民主选举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质。而对政治效应的分析 ,是要揭示作为基层民主的农村选举制度改革会不会成为中国民主化的推动力量。为了透视基层民主与上层民主之间的关联 ,村民选举及自治与农民的民主权利意识的关系也成了国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项继权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作者描述了乡村政权面临的财政短缺状况及其影响和后果。  作者认为 ,严峻的财政短缺导致基层政权和干部从农民身上过度地汲取税费和其他财政  资源 ,从而恶化了干群关系 ,滋生了政治上的强制和权力滥用 ,但是 ,当运行成本太高而政  府无力支付时 ,民主成为乡村治理的一种现实选择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永峰  张传英  王锦远  
以村民直选村级领导人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民主政治制度,已在全国大多数乡村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这无疑将会极大地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进程。但无庸讳言,由于其开创性的特征,以及因文化背景、认知水平、人口素质的差异和乡村社会、政治生态的多样性及其他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其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冲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维  孙翠  
近年来,协商民主在学者和基层民主实践者的推动下,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乡村治理中,各地纷纷涌现出多种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治理的良善发展。然而,由于协商民主理论从发生学的角度产生于西方,故而在我国乡村治理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瓶颈、制度性瓶颈、偏好转换性(共识性)瓶颈。本文拟对此发展瓶颈进行条分缕析,进而提炼出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中协商民主的对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曲延春  
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是平等主体基于理性的公共协商。协商民主不仅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而且制约了行政权力的扩张。但协商民主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要推进乡村治理中的协商民主政治实践还需进一步明确思路与对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伍柳氏  
村民自治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和快速增长等历史性成就。但同时,村民自治也存在角色定位不当、制度设计不足、主体素质不高等不利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等问题。为此,应该重新定位村民自治的角色功能,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设计,提高村民自治的主体素质。惟有如此,村民自治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才能得以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稳步有效深入推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娜  霍秀红  
将从西方语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移植到中国当前的乡村民主建设实践中,就必须创造性地与我国的国情及农村实际相结合,提高乡村干部的信任度和政治权威,有效整合家族、企业及各种乡村中介等组织的利益纠纷与矛盾冲突,克服对基层政权的权威束缚与资源依赖,进而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最终引导乡村社会走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秀芹  
当前,乡村村民自治权如何运行对我国的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村民自治与民主的关系,阐述村民自治制度运行中各种主体及其利益矛盾冲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国勤  
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善治的背景下,乡村协商民主建设成绩斐然,但是在协商制度的设计和扩散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始于2009年的浙江省象山县的"村民说事"制度,通过从回应、落实到问责全过程、涵盖"村民说事、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无缝隙流程的设计,并且通过实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功能的系统化,以及从意识形态到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嵌入,实现乡村协商民主的系统化再造,有效解决了当前乡村协商民主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为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从实践到知识两个层面进行系统化再造的有效样本,超越了很多地方创新经验,具有较为广阔的理论阐述空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关庆华  吴晓燕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农民主体性的有效激活。而激活农民主体性的核心议题,是以体制机制变革达致还权赋能。为深入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激活农民主体性的作用机理,研究以利益牵引为视角,以还权赋能为主线,着眼产业发展与农民参与的双向互动,建构了基于“契合度—参与性”的牵引式治理分析框架。以陕西省礼泉县Y村为个案,以产业发展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关键在于构建牵引式治理的衔接机制、参与机制、共赢机制和培育机制。而理想型牵引式治理的迁移扩散,需要实现乡土逻辑、利益逻辑和制度逻辑的有效契合,实现产业的嵌入与融合,强化农民的组织和参与,落实多方的合作与共赢。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熊启珍  
一40年代末,毛泽东以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思想为基础,在审慎思考和与党内其它领导人反复磋商后,形成了和平地、稳妥地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其核心思想是: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庆玲  
本文认为,完善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于促进基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贯彻执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发挥好乡镇人大作用,实是强化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两大重要推手。因此,面对新情况,及时加以思考总结,找出问题所在,指出正确途径,拿出新措施、新办法,扎扎实实增强"两轮驱动"力度,将能让更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更加有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