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08)
2023(11202)
2022(9106)
2021(8347)
2020(7063)
2019(15804)
2018(15630)
2017(29875)
2016(15870)
2015(17913)
2014(17576)
2013(17636)
2012(16139)
2011(14519)
2010(14643)
2009(14229)
2008(14464)
2007(13070)
2006(11677)
2005(11103)
作者
(43843)
(36783)
(36749)
(34860)
(23562)
(17218)
(16529)
(14173)
(13981)
(13131)
(12790)
(12296)
(12146)
(11770)
(11543)
(11074)
(11037)
(10622)
(10524)
(10297)
(9244)
(8890)
(8763)
(8395)
(8285)
(8264)
(8095)
(8093)
(7257)
(7195)
学科
(78486)
(74786)
经济(74660)
(72315)
企业(72315)
管理(67223)
方法(30971)
(27967)
业经(26841)
(24727)
数学(23209)
数学方法(23088)
中国(20985)
(20418)
(20158)
财务(20138)
财务管理(20115)
企业财务(19063)
农业(17419)
技术(16339)
(15477)
(14986)
贸易(14976)
(14720)
(14707)
(14689)
(13865)
体制(13628)
理论(12147)
(12098)
机构
学院(237314)
大学(234986)
(112752)
经济(111025)
管理(96366)
理学(82217)
理学院(81478)
管理学(80783)
管理学院(80312)
研究(78822)
中国(66042)
(55155)
(49277)
财经(43038)
科学(41125)
(39244)
(38247)
(35648)
(35550)
经济学(35435)
中心(35083)
研究所(33821)
经济学院(31868)
财经大学(31792)
北京(31497)
业大(29195)
商学(28430)
商学院(28162)
(28054)
农业(27638)
基金
项目(147785)
科学(120267)
研究(112801)
基金(112280)
(95491)
国家(94663)
科学基金(83589)
社会(77208)
社会科(73372)
社会科学(73358)
基金项目(58477)
(54563)
自然(50846)
教育(50019)
自然科(49717)
自然科学(49704)
自然科学基金(48951)
资助(45354)
(45207)
编号(43205)
成果(35301)
(35166)
(34767)
(34290)
(34189)
国家社会(33388)
重点(32692)
(31647)
教育部(31141)
创新(31115)
期刊
(130834)
经济(130834)
研究(76518)
中国(48373)
(47004)
管理(42359)
(34978)
科学(30718)
学报(27925)
(25210)
金融(25210)
农业(24024)
大学(23304)
财经(22904)
学学(22136)
业经(21336)
技术(21169)
经济研究(21121)
(19829)
教育(18186)
问题(17046)
(15588)
(15409)
世界(15150)
技术经济(14358)
国际(13786)
现代(12419)
财会(12411)
会计(11606)
经济管理(10869)
共检索到370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物流技术(装备版)  [作者] 段雅丽  
中国叉车市场:弱者出局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第一台电动叉车和内燃叉车先后在辽宁诞生,标志着中国叉车产业起步,但直到70年代才初具规模。80年代以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叉车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得以快速提高。随后,由于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叉车需求量大幅上扬,带动了中国叉车行业高速成长,叉车产量迅猛增
[期刊] 物流技术(装备版)  [作者] 段雅丽  
叉车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搬运车辆,广泛应用于车站、港口、机场、工厂、仓库等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在物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机械化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的主力军。中国叉车产业的发展轨迹其实是中国整个工业车辆行业成长的缩影。它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
[期刊] 物流技术(装备版)  [作者] 许江华  
三一港机自主研制的SCP系列重型叉车具有起升高度高、载重大、整机性能稳定、安全高效等特点,拥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居同行业领先水平。本文阐述了三一港机重型叉车系列的性能特点,并简要介绍了该产品的未来发展规划。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河北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在迈向"中国智造"进程中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随着要素成本的快速增加,我国制造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规模大而不强依然比较突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中国智造"的发展目标,已成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制造业发展要求的战略选择。本报告以2011—2015年全国制造业分省分年度纳税百强企业(指法人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河北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在迈向"中国智造"进程中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随着要素成本的快速增加,我国制造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规模大而不强依然比较突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中国智造"的发展目标,已成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制造业发展要求的战略选择。本报告以2011—2015年全国制造业分省分年度纳税百强企业(指法人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佐军  唐波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迅速采取了包括加强制造业立法、增加先进制造业研发投入、扩大出口与贸易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扶持制造业发展。虽然短期放松出口限制的政策有利于中国引进美国先进技术,但美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长期转变将阻碍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挤压中国传统制造业的生存空间。为尽快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应完善制造业长期发展顶层设计,促进高端制造业与中低端制造业协调发展,优化企业规模结构与产品出口结构,积极反击贸易保护主义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郭朝先  王宏霞  
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产量甚至比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总和还要多。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均规模甚至不及制造业强国美日德的1/3,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技术落后、产能过剩、资源利用效率低、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利润持续走低、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等诸多问题。未来3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从大到强"。"中国制造2025"是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一次尝试和努力,是第一个专门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是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产物,就其文本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11223410"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长文  黄天佑  康进武  张晓萍  
21世纪,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不确定性增大,制造业的竞争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距,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现状的制造业技术创新道路,是摆在中国制造业面前的紧迫任务.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现状,并从战略认识上,实施策略上探讨了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之路。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继东  杨蕙馨  
近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处于缓慢提高中,市场绩效有所提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汽车制造业符合X效率结构假说,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利润影响显著,中国汽车企业市场势力尚未形成。为保证研发资金的充裕,应继续发挥X效率并利用规模效率,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中国汽车制造业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大型国有汽车企业在研发、国际化等方面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谢光亚  振佳  
文章分析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国际化背景,阐述我国汽车制造业在国际化中的地位及国际化现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理论框架分析我国未来汽车市场的增长情况,最终运用战略聚类模型分析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国际成长战略。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胡迟  
前不久,中国企业联合会按照国际惯例连续第6次推出了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各项数据显示,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屈小博  高凌云  贾朋  
以企业层面就业创造、损失和再配置为核心的就业动态是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和宏观就业变化的一个微观基础。本文使用中国1998—2008年工业企业数据计量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就业动态的特征及其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就业再配置率为27.2%,新成立企业就业创造率为5.1%,消亡企业的就业损失率为2.3%,就业创造比就业损失有更快的市场反应,显示了就业动态的良性特征;制造业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再配置率为23.6%,就业动态70%以上属于行业内的就业再配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克服薄面板数据截面相依性的问题,本文强调了就业动态的影响机制,出口对就业创造的贡献最大,并且主要影响行业之间的就业动态;企业...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杜晓君  
面对国际环保法规日益升高的屏障“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成本”的旧有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制造业究竟应该如何突围?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黄振中  史清琪  苑广增  谭左亭  
战后日本的崛起和欧洲的迅速发展表明,谁掌握了先进的制造技术,谁就占有了世界经济市场。美国对轻视制造技术经过近十年的深刻反省和痛苦调整,再次夺回了制造业的优势。中国制造业存在极大的反差,表现在产业技术层次低,科技和经济分离,丧失市场观念,认识过时。中国应刻不容缓地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必须改变把制造技术看得太简单、把制造业看得太无关紧要的陈旧观念,加大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快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主体的进程,提高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各层次的管理水平,激发企业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我国的制造业全面推向国内外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