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00)
- 2023(7988)
- 2022(6697)
- 2021(6069)
- 2020(5119)
- 2019(11463)
- 2018(10915)
- 2017(20933)
- 2016(11467)
- 2015(12500)
- 2014(12079)
- 2013(11936)
- 2012(11176)
- 2011(9986)
- 2010(9866)
- 2009(9230)
- 2008(8910)
- 2007(7917)
- 2006(6987)
- 2005(6288)
- 学科
- 济(47412)
- 经济(47319)
- 管理(32268)
- 业(31200)
- 企(23435)
- 企业(23435)
- 方法(22037)
- 数学(20014)
- 数学方法(19839)
- 农(13889)
- 财(13004)
- 中国(12268)
- 学(11452)
- 贸(10400)
- 贸易(10396)
- 制(10183)
- 易(10158)
- 农业(9671)
- 业经(9499)
- 地方(8655)
- 银(7508)
- 融(7465)
- 金融(7464)
- 银行(7462)
- 行(7094)
- 环境(7029)
- 务(6994)
- 体(6985)
- 财务(6985)
- 财务管理(6967)
- 机构
- 大学(168343)
- 学院(165131)
- 济(70733)
- 经济(69578)
- 研究(62632)
- 管理(60305)
- 理学(52980)
- 理学院(52335)
- 管理学(51353)
- 管理学院(51084)
- 中国(45356)
- 农(41476)
- 科学(41061)
- 京(35641)
- 所(33867)
- 农业(33540)
- 业大(32463)
- 财(31565)
- 研究所(31247)
- 中心(27667)
- 财经(25158)
- 江(24379)
- 经(23059)
- 经济学(22722)
- 院(22252)
- 农业大学(22238)
- 北京(21768)
- 省(20820)
- 经济学院(20710)
- 科学院(19729)
- 基金
- 项目(118653)
- 科学(92386)
- 基金(88733)
- 家(82492)
- 国家(81869)
- 研究(76398)
- 科学基金(67727)
- 社会(50962)
- 社会科(48326)
- 社会科学(48315)
- 基金项目(47027)
- 自然(46634)
- 自然科(45568)
- 自然科学(45550)
- 省(45320)
- 自然科学基金(44812)
- 划(39671)
- 资助(35857)
- 教育(34104)
- 重点(27580)
- 编号(27091)
- 部(26352)
- 发(25180)
- 计划(25120)
- 创(24816)
- 科研(23769)
- 创新(23388)
- 业(22357)
- 国家社会(22322)
- 科技(21862)
共检索到239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邓艾兴 刘猷红 孟英 陈长青 董文军 李歌星 张俊 张卫建
【背景】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东北稻区不仅是我国高纬度优质粳稻的重要产区,约占我国粳稻总产50%以上;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区域,近半个世纪来该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1℃。【目的】研究气候变暖情境下东北稻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保障我国优质粳稻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田间开放式远红外增温装置,设置全生育期增温1.5℃和不增温处理,分析田间开放式增温1.5℃对高纬度粳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的影响。【结果】与不增温相比,2017年和2018年增温处理的水稻全生育期天数分别减少了6—7 d和4—5 d,主要表现在抽穗前天数缩短;增温处理下龙稻5号和龙稻18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5.8%和14.4%,其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增加;增温显著降低了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但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增温有增加水稻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最终黏度,降低淀粉消减值的趋势,但对回生值无显著影响。【结论】基于高纬度稻区较低的背景温度,增温1.5℃对水稻产量和稻米蒸煮品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未来增温幅度升高将会加大该稻区稻米品质变化的不确定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陶陶 解嘉鑫 黄山 谭雪明 潘晓华 曾勇军 石庆华 张俊 曾研华
【目的】明确花后增温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双季晚粳稻安全生产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江西农业大学上高科技驿站试验基地进行,该地区位于江西双季稻主产区。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试验材料,设置花后增温(post-anthesis warming treatment,PAW;从抽穗期到成熟期昼夜不间断增温)和不增温对照(ambient temperature treatment,CK;安装与增温处理相同的装置,但不供电)2个处理,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采用稻田开放式远红外主动增温(free-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对水稻冠层进行增温,对比分析了不增温和花后增温条件下,晚粳稻产量、产量构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RVA谱特征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花后增温导致晚粳稻甬优1538的产量和稻米品质发生明显变化,且2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不增温对照相比,花后增温2.2℃显著降低了晚粳稻产量,平均降幅为4.4%。花后增温条件下,2年晚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无显著变化,但2年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平均显著提高了27.4%和24.4%。花后增温提高了米粉RVA谱特征值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糊化温度,降低了其消减值,而对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无显著影响。花后增温条件下,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2年平均降幅为6.4%;但精米中蛋白质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年平均增幅分别为8.7%和6.6%。另外,花后增温均提高了精米中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并且非必需氨基酸对增温的响应比必需氨基酸敏感,其中非必需氨基酸的总量显著提高了5.7%。从氨基酸的相对比例可以发现,花后增温对绝大多数氨基酸的相对比例无显著影响,而酪氨酸和甲硫氨酸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结论】花后增温降低了晚粳稻产量,对稻米加工品质无显著影响,使稻米外观品质品和蒸煮品质变差,而有利于改善其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波 周年兵 郭保卫 舒鹏 张洪程 霍中洋 程飞虎 花劲 黄大山 陈忠平 陈恒 刘云发 廖世亮
【目的】研究明确江西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双季晚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粳稻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CK)4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乐平市(29.00°N,117.12°E)、上高县(28.27°N,115.12°E)、赣州市(25.81°N,114.96°E)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比较研究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纬度上的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特征。【结果】随着纬度升高,3种类型粳稻产量均增加,2013年(2014年)平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纬度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晓雯 王国骄 孙备 刘春溪 宛涛 李美松 殷红 隋明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增温对粳稻生长的影响,为耐热性粳稻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采用开放式增温(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ing,FATI)系统,以沈农9816、辽粳401、铁粳7和港辐粳16为试材,设置增温(T)和对照(CK)处理,从抽穗期开始每隔10d测定4个粳稻品种剑叶的光合作用,成熟期测定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增温处理对沈农9816、辽粳401、港辐粳16的剑叶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影响显著,其中辽粳401剑叶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的降幅最大,其次是港辐粳16,而沈农9816仅有Pn和Gs显著低于对照;增温处理使沈农9816、辽粳401和港辐粳16的产量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21.83%、43.50%和20.10%,这主要是由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下降,对铁粳7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增温处理使4个粳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呈显著增加,在这些品质参数中,辽粳401和沈农9816的变化幅度大于港辐粳16和铁粳7。因此,对于不同耐热性粳稻品种,开放式增温对其光合和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对热敏感品种辽粳401和沈农9816影响较大,耐热型品种铁粳7和港辐粳16影响较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朝布嘎 包刚 元志辉 温都日娜 佟斯琴 郭恩亮 黄晓君
植被夏季生长峰值期和峰值是植被极为重要的物候和生长指标,对年生产力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论文利用2001—2020年MODIS EVI数据和双Logistic四参数模型,识别北半球中高纬度植被生长峰值期与EVI峰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过去20年间,植被生长峰值期主要发生在6—8月,并随着纬度的升高呈先提前后推迟趋势,但如果忽略70°N以北地区的少部分陆地,植被峰值期随着纬度升高呈提前趋势。植被EVI峰值主要介于0.2~0.6之间,整体上高纬度的值低于低纬度。(2)区域平均植被生长峰值期呈不显著提前趋势(0.12 d/a,p>0.05)。在空间上呈提前趋势(60.3%)的像元占比大于呈推迟趋势(39.7%)的占比。EVI峰值以0.01/10 a(p<0.01)的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空间上,研究区74.5%地区的植被EVI峰值呈增加趋势。(3) 2001—2020年间,春夏季气温、降水量和云覆盖对植被生长峰值期(EVI峰值)的影响最广泛,其中气温对植被生长峰值期和EVI峰值的影响最强,在高纬度地区对两者产生不对称作用,在低纬度地区气温的升高可能通过干旱等事件将降低EVI峰值。而降水量和云覆盖对峰值期和EVI峰值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复杂,空间异质性强。研究结果可为阐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植被物候和生长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于新 赵庆勇 刘燕青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陈涛 周丽慧 姚姝 赵春芳 王才林
以江苏省农科院育成的3个半糯粳稻新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半糯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产量构成因素在品种(系)和施氮水平间差异显著。‘G7012’,‘G7020’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南粳9108’的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2垩白率和垩白度在品种(系)和施氮水平间差异显著,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3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品种(系)和施氮水平间差异显著,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4直链淀粉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糊化温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5随着施氮量增加,峰值粘度逐渐下降,消减值逐渐升...
关键词:
水稻 半糯品种 施氮量 产量 稻米品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楠 马殿荣 高虹 吕国依 程效义 唐亮 陈温福
以粳稻品种秋光为材料,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抽穗后10d进行遮光处理,研究了不同遮光强度和遮光天数对秋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遮光导致产量降低的程度不同,分蘖期和拔节期遮光后产量分别下降至8t·hm~(-2)和7t·hm~(-2),与对照相比最大降幅达10%以上;抽穗后遮光产量显著降低至6t·hm~(-2),最大降幅达40%以上。遮光对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对有效穗数影响不大,未达到显著水平。分蘖期和拔节期遮光主要导致了每穗粒数的减少,而抽穗后主要导致了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显著降低。抽穗前遮光对品质的影响不大,仅糙米率、垩白度及垩白粒率有所增加,...
关键词:
水稻 遮光胁迫 产量 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郭保卫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艳阳 张洪程 蒋达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以苏麦6号为材料,在江苏3个不同纬度点(31.3°N~33.4°N),设置了7个播期,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分析了纬度和播期对籽粒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和播期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且纬度的影响比播期的影响大;随纬度的升高,峰值粘度和稀懈值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他指标值变化不一;随播期的推迟,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和回复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趋势;不同纬度的小麦RVA特征值在播期间的变化强度不一。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纬度 淀粉糊化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军 肖丹丹 邓先亮 朱大伟 邢志鹏 胡雅杰 崔培媛 郭保卫 魏海燕 张洪程
【目的】旨在研究不同时期追施镁锌肥对优良食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优良食味粳稻保优调优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方法】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优良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05为材料,于基肥、蘖肥、穗肥时期分别设置镁肥单施、锌肥单施和镁锌配施处理,并设置不施镁锌肥为CK,研究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对不同时期追施镁锌肥的响应特征。【结果】随追施时期的延迟,追施镁肥处理的产量呈上升趋势,追施锌肥处理的产量呈下降趋势,而镁锌配施处理的产量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CK相比,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和镁锌配施产量显著提高,且镁锌配施处理产量最高。穗肥时期镁锌配施处理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减少,但最终颖花量仍显著提高。对稻米品质而言,蘖肥和穗肥时期追施锌肥可以改善稻米加工品质。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得到显著改善,蛋白质含量、消减值减少,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增加,最终黏度显著下降,食味值变优;穗肥时期镁锌配施利于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改善,但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等指标有变劣趋势,淀粉RVA谱中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显著降低,消减值、糊化温度显著提高。【结论】优良食味粳稻穗肥时期追施镁肥具有提高产量和优化稻米品质的作用,可能是保优调优栽培途径之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义 霍中洋 张洪程 夏炎 倪晓诚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肖跃成 王显
【目的】探讨麦后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熟期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3种熟期类型的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播期条件下直播稻产量形成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3种熟期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均显著下降,且变化程度不一;产量的下降主要在于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的降低,穗数和千粒重变化不大。不同播期条件下直播稻的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在品种类型间有所异同:随着播期的推迟,产生相同效应的是外观品质和蒸煮与食味品质,但变化趋势不一,外观品质均呈变优的趋势,蒸煮与食味品质则呈变劣的趋势;产生不同效应的是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推迟播期使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类型品种的加工品质...
关键词:
直播稻 播期 产量 品质性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胜 许红梅 刘绿柳 王勇 宋阿伟
论文应用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GCMs)和3种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的预估结果,分析了淮河中上游地区未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一步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水文模型定量预估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径流量的影响,并量化了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淮河中上游对月径流量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全球增温1.5℃和2.0℃下,淮河中上游年平均气温分别较基准期(1986—2005年)增加1.1℃和1.7℃;年降水量较基准期分别相应增加4%和7%;基于SWAT模型预估的年径流量较基准期分别增加5%和8%。未来气候变化不会改变月径流分布特征,年内径流仍集中在盛夏和初秋(6—9月)。预估的月丰水流量明显增加,尤其当全球增温达到2.0℃后,出现洪涝的风险明显增大。未来降水量和径流量预估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GCMs,在全球增温2.0℃下预估的不确定性更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建波 王伯伦 王术
以8个不同粒型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优质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这些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粒型品种的成粒率较高,每穗成粒数较多,产量高于长粒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提高成粒率对其他米质性状无明显负作用,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米质,使高产和优质在较高的水平上统一起来。粒长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辽宁的自然条件下,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谷粒不宜过长。
关键词:
粳稻 产量 品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甄若宏 王强盛 何加骏 周建涛 郑建初 卞新民
通过鸭子在稻田生态位的添加,系统研究了稻鸭共作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稻鸭共作区成穗率、结实率分别提高9.70%和4.64%,经济系数增加5.48%;稻米品质各指标也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精米率提高了4.82%,垩白粒率降低了26.17%,直链淀粉含量降低4.03%,胶稠度提高了9.06%,稻米清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12.12%和13.35%
关键词:
稻鸭共作 产量性状 稻米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亚楠 陶怡 叶淑珍 徐春梅 陈松 褚光 王丹英 欧阳由男
【目的】分析引自寒地不同积温带粳稻品种作双季早稻时产量及构成以及品质差异,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种植的双季早粳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2018、2021、2022年在浙江台州(121°13′E,28°78′N)和杭州(119°94′E,30°08′N)进行大田试验,分别以6、13和41个寒地粳稻品种为材料,主要来自黑龙江省第一至四积温带,以当地主栽的早籼稻品种中早39作为对照。分析寒地粳稻在南方稻区作双季早稻时产量和品质表现,并在2022年进行早粳稻品种的大田生产验证。【结果】通过提前早粳稻播期,3年的水稻收获期比当地双季早籼稻提前约0—15 d。2018年种植早粳稻品种的产量均值为6 637.77 kg·hm~(-2),其中空育131产量最高,为7 724.70 kg·hm~(-2),且在2022年的大田生产验证中产量达7 194.77 kg·hm~(-2);所有品种在南方作为双季早粳稻种植的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符合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但整精米率较低。2022年早粳稻的平均产量为6 630.45 kg·hm~(-2),排名前三的依次为:龙垦257(8 324.99kg·hm~(-2))>龙垦263(8 170.94 kg·hm~(-2))>莲稻1号(8 108.34 kg·hm~(-2))。与中早39相比,早粳稻有效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低,导致其产量为中早39的54.75%—93.28%。第三积温带品种因高结实率从而产量表现优于其他积温带。寒地粳稻品种间产量及构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位面积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引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的粳稻品种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早稻时的生育期、产量和品质表现均验证了南方稻区种植双季早粳稻的可行性,空育131、龙垦257、龙垦263和莲稻1号可作为早粳稻进行下一步大面积示范种植。
关键词:
双季早粳稻 积温带 有效穗数 品质 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