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30)
2023(14463)
2022(12083)
2021(11123)
2020(9020)
2019(19986)
2018(19663)
2017(35713)
2016(19641)
2015(21563)
2014(21486)
2013(20633)
2012(19367)
2011(17794)
2010(18352)
2009(17421)
2008(16383)
2007(14719)
2006(13389)
2005(12418)
作者
(56698)
(46824)
(46647)
(44027)
(29861)
(22279)
(21094)
(18005)
(17951)
(16781)
(16017)
(15915)
(15136)
(14843)
(14778)
(14363)
(13834)
(13833)
(13646)
(13389)
(12055)
(11615)
(11311)
(10969)
(10680)
(10538)
(10445)
(10368)
(9580)
(9545)
学科
(76430)
经济(76327)
管理(49744)
(49068)
(38158)
企业(38158)
中国(31880)
(28046)
金融(28037)
(26583)
(26156)
银行(26124)
(25446)
地方(24735)
方法(22488)
业经(20892)
(20725)
(19108)
农业(18338)
数学(18272)
数学方法(17983)
(17514)
理论(14335)
(13885)
(13526)
贸易(13510)
(13214)
(13002)
(11985)
环境(11981)
机构
学院(270458)
大学(266920)
(105354)
经济(102748)
研究(101380)
管理(92817)
中国(82309)
理学(77537)
理学院(76482)
管理学(74816)
管理学院(74321)
科学(61788)
(58497)
(52814)
(52403)
(49933)
研究所(47611)
中心(47035)
(44240)
(40539)
师范(40076)
财经(39516)
农业(38778)
业大(38689)
北京(37410)
(36499)
(36042)
(35567)
经济学(32083)
师范大学(31959)
基金
项目(172423)
科学(134260)
研究(130555)
基金(120594)
(105254)
国家(104245)
科学基金(87484)
社会(80767)
社会科(76299)
社会科学(76284)
(70149)
基金项目(62296)
教育(60196)
(58729)
编号(54899)
自然(53605)
自然科(52351)
自然科学(52335)
自然科学基金(51360)
资助(48621)
成果(46962)
(43091)
课题(40283)
重点(39976)
(36601)
(36480)
发展(34537)
(33965)
创新(33964)
(33557)
期刊
(131095)
经济(131095)
研究(86432)
中国(66927)
(49706)
学报(43749)
(41464)
金融(41464)
(40122)
教育(40110)
科学(40056)
管理(36010)
农业(33386)
大学(32984)
学学(30687)
业经(23405)
技术(23151)
经济研究(20565)
财经(19156)
(16831)
(16506)
问题(16083)
图书(14316)
(14043)
(13299)
论坛(13299)
世界(12991)
(12852)
现代(12820)
国际(12605)
共检索到442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琪   胡晓亮   张小林   李红波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已有研究仍缺乏对城乡融合发展参与主体的探讨。近些年,日本学界与政界提出“田园回归”理念,关注人的主体性,提倡以城市乡村化为前提的城乡融合发展主体多元化,并以此尝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论文首先介绍了田园回归的提出背景及概念内涵。随后,从主体视角出发,通过对日本相关政策、时代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舆论等内容的梳理,分析了田园回归理念下日本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主体变迁过程,总结出“定居人口→移居人口→交流人口→关系人口”的变迁路径,表明参与日本城乡融合发展事业的相关社会群体范围在不断扩大。此外,田园回归理念还践行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观,注重社会主体价值的实现,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季风  
本文在梳理和分析日本乡村振兴视阈下城乡融合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日本经验,并提出对中国的启示。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末意识到消除城乡差距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的半个世纪时间里不断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现已成为世界上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主要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目标;以人为本,健全基层组织和治理机制;保障权益,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化;城乡开放,实现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优化调整,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改善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收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化。借鉴日本经验,结合中国的制度优势,本文提出了中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立法和顶层设计、完善以本地居民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机制、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机制创新、完善城乡要素融合发展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亚辉   杨遨郗   刘燕   杨庆媛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重庆市创设地票制度的初衷在于推动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但目前缺乏相应评估。论文根据1998—2020年间全国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2008—2020年地票交易数据和地票生成地的农户调研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和合成控制法系统评估了重庆市地票制度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地票制度促进了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表现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劳动力供给、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以及耕地流失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下降。地票作为“杠杆”将城乡地域系统中“人—地—业—钱”各类要素进行耦合互动关联,助推城乡融合发展。鉴于地票制度已在全国多地试点,有必要探索如何实现城市近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远郊地票制度的联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平衡性调整;同时,政府应积极拓展地票制度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生态修复的功能,适度增加乡村振兴用地并将农村闲置用地恢复为生态用地,协同促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军  乔夏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将"城乡兼顾"作为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原则,全面统筹城乡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安定城乡局面、恢复城乡经济的方针政策。通过土地改革、政策扶持、生产技术革新推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缩小了城乡物质差距;利用农村合作组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与医疗救济等手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初步健全了城乡组织机制与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改造与重建了农村社会风尚,消除了城乡融合发展观念差异。这些举措不仅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的协调发展和人民政权的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历史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陆霓  殷朝武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广东清远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清远市通过推动经济和社会体制向现代化转变、优化发展布局、重视政府和市场的配合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当地各方面要素的资源配置和能动作用。清远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践经验证明,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只有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社会要素各司其职、功能到位,并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从而实现各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协调发展,达到部分和整体的有机统一,才能最终收获可喜的成效,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文兵  
城乡等值化发展是实现城乡平衡发展的一种新型理念。本文首先对"城乡等值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城乡等值化对城乡土地供需和土地市场的影响。指出通过城乡等值化发展,农村的土地自然供给能转化成经济供给,农村的土地资源得以有效盘活,土地的区位因素影响会逐步减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乡等值化对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启示。主要包括:科学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前提;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培育的有效途径;大力推动农村产业化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协调发展的长远保障。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崔景华  肖笑瑶  
财政扶持政策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城市反哺农村及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日本乡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外流、劳动力短缺、老龄化严峻等诸多问题。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日本政府通过财政扶持政策补贴乡村活性化建设、城乡共生对流、乡村旅游事业。这三项财政补贴政策以定额补助形式给予扶持,呈现出全过程和多方位补助的特征。全过程特征体现为补贴政策覆盖到项目实施前期调查、具体实施以及后期信息推广等事前、事中、事后所有阶段;多方位特征体现为财政补贴大力支持乡村基础设施整备的同时注重文化挖掘、人才引育、网络平台构建以及信息的收集利用等多个领域。三项补助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而且通过人才、信息的交流,提高了农民收入和乡村活力,促进了城乡的进一步融合。基于此,我国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相结合,引导各地因地施策,注重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支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盘活农村资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祝捷  黄佩佩  蔡雪雄  
法国的乡村旅游以及日本的"六次产业化"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总结法国、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特点、政策支持对于推动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夏辉  刘江秦哲  
区块链技术具有数据透明、不可篡改等特征,目前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日本起步稍早,大力建设并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农业,融合溯源、农业大数据、供应链、物联网等技术,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以实现区域数据可视化,加入“块日志”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基于日本经验分析,本文提出结合区块链技术进行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优化模型:应用农业保险与智能合约于食品可追溯系统,实现责权归属自动化;为智慧农业构建双区块链结构,兼顾可信度与隐私性,实现资产数字化。本文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祝捷  黄佩佩  蔡雪雄  
法国的乡村旅游以及日本的"六次产业化"在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总结法国、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特点、政策支持对于推动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余熳宁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即将入世、金融服务市场开放步伐加快,我国现有的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经营水平尚有待提高、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形势下,如何选择我国金融业今后的发展道路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中国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与日本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了解日本在分业、合业经营模式方面的选择历程,可以为我国现行的金融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珍  
城乡融合发展是可持续地理变迁的过程,市场和政府协作的程度决定着地理变迁的速度和持续性。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集聚、移民等市场力量的作用,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理想途径。然而,现阶段以城乡分治为主要特征的土地、户籍等制度安排造成城乡要素市场严重分割,这不仅导致城市蔓延,也使乡村人口远离经济机会。高分割、低密度、远距离的地理特征削弱了集聚、移民等市场力量,影响地理变迁的速度和持续性,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需要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不能替代市场直接配置资源,而应当对土地、劳动力市场予以特别重视,协助市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所必需的地理变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跨县搬迁社区秩序重建是一个涉及主体、空间、要素和制度的动态复杂过程。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J安置区为例,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主体-空间-要素-制度”四位一体分析框架,考察跨县搬迁社区的运行逻辑。“断根”阶段的行动目标是“断穷根”,此阶段社区行动更多指向迁出地传统行动机制延续及再生产;“融入”阶段的行动目标是“能融入”,此阶段社区行动主要包括就业生计、社区治理、社会适应、民族融合行动等。现实经验看,安置区内多元行动主体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延续传统生计的行动逻辑,另一方面“融入”行动重塑也面临就业生计重塑难、社区治理重塑难、社会适应重塑难和民族融合重塑难四重困境,由此使跨县搬迁社区运行呈现“搬迁未断根”与“安置难融入”共存的实践特征。破解上述困境必须从衔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出发,一方面聚焦大型搬迁安置区的现实问题,健全以属地为主、迁出地为辅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县域公共服务,避免安置区陷入社会化“孤岛”;另一方面重塑共同体意识,健全安置区自治体系,强化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提前谋划过渡期结束后的社会融合议题,切实规避“扶而不退”的负面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跨县搬迁社区秩序重建是一个涉及主体、空间、要素和制度的动态复杂过程。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J安置区为例,基于社区行动主体性理论视角,构建“主体-空间-要素-制度”四位一体分析框架,考察跨县搬迁社区的运行逻辑。“断根”阶段的行动目标是“断穷根”,此阶段社区行动更多指向迁出地传统行动机制延续及再生产;“融入”阶段的行动目标是“能融入”,此阶段社区行动主要包括就业生计、社区治理、社会适应、民族融合行动等。现实经验看,安置区内多元行动主体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延续传统生计的行动逻辑,另一方面“融入”行动重塑也面临就业生计重塑难、社区治理重塑难、社会适应重塑难和民族融合重塑难四重困境,由此使跨县搬迁社区运行呈现“搬迁未断根”与“安置难融入”共存的实践特征。破解上述困境必须从衔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出发,一方面聚焦大型搬迁安置区的现实问题,健全以属地为主、迁出地为辅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县域公共服务,避免安置区陷入社会化“孤岛”;另一方面重塑共同体意识,健全安置区自治体系,强化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提前谋划过渡期结束后的社会融合议题,切实规避“扶而不退”的负面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廷勇  杨光情  杨丽  罗汐妍  
进城农民和下乡市民是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为主的城乡融合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两类群体。进城农民不同于传统村居农民,他们基于比较收益进城从事非农职业,并可能经过自身的努力成为未来城市中的“新市民”,而下乡市民是在政策激励之下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具有知识、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新生力量。两类人群有着不同的行为逻辑:进城农民基于理性经济人的价值考量,并不会退出在农村的地权,以便于其在城市发展不畅时能够有回到农村的兜底性保障,而下乡市民通常需要获得集体内部成员的心理认同并得到原单位的业绩激励,才能专注于乡村经济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为此,应当鼓励进城农民在不丧失承包权的基础上流转经营权获得财产性收入,为他们在城市发展提供基本住房保障,而对于下乡市民应当允许他们入股集体经济参与分红获得经济激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