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10)
- 2023(3627)
- 2022(3116)
- 2021(2991)
- 2020(2454)
- 2019(5239)
- 2018(5232)
- 2017(9211)
- 2016(5315)
- 2015(5859)
- 2014(5777)
- 2013(5520)
- 2012(5459)
- 2011(4858)
- 2010(5066)
- 2009(4805)
- 2008(4988)
- 2007(4663)
- 2006(4069)
- 2005(3691)
- 学科
- 济(18620)
- 经济(18596)
- 管理(13491)
- 业(11775)
- 企(9907)
- 企业(9907)
- 方法(8358)
- 数学(7017)
- 数学方法(6818)
- 学(6116)
- 农(5459)
- 中国(5235)
- 贸(4896)
- 贸易(4892)
- 易(4788)
- 财(4527)
- 业经(4137)
- 理论(3955)
- 制(3831)
- 农业(3404)
- 技术(3066)
- 银(2977)
- 银行(2958)
- 地方(2957)
- 融(2870)
- 金融(2870)
- 务(2832)
- 财务(2821)
- 行(2816)
- 财务管理(2806)
- 机构
- 学院(77182)
- 大学(77036)
- 研究(29337)
- 济(24515)
- 经济(23783)
- 管理(23385)
- 科学(21583)
- 中国(21422)
- 农(20536)
- 理学(19620)
- 理学院(19326)
- 管理学(18573)
- 管理学院(18453)
- 京(17732)
- 所(16932)
- 农业(16694)
- 业大(15665)
- 研究所(15486)
- 中心(13541)
- 江(12500)
- 财(11779)
- 省(11141)
- 技术(11049)
- 北京(10979)
- 范(10741)
- 农业大学(10672)
- 师范(10560)
- 院(10344)
- 州(10087)
- 科学院(9857)
- 基金
- 项目(50953)
- 科学(37982)
- 基金(35347)
- 家(33580)
- 国家(33299)
- 研究(32741)
- 科学基金(26496)
- 省(21056)
- 自然(18943)
- 社会(18696)
- 自然科(18544)
- 自然科学(18538)
- 自然科学基金(18184)
- 划(18042)
- 基金项目(18021)
- 社会科(17591)
- 社会科学(17584)
- 教育(15559)
- 资助(15277)
- 编号(13096)
- 重点(12013)
- 计划(11632)
- 成果(10963)
- 发(10690)
- 科技(10620)
- 部(10259)
- 创(10191)
- 科研(10098)
- 课题(9778)
- 创新(9641)
共检索到121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云素 李洪杰 郭北海 张艳敏 王子宁 温之雨 刘立安 贾旭
用黑麦总基因组DNA做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小黑麦×普通小麦3个衍生系930553、930560和930612的黑麦染色质。荧光原位杂交显示这3个品系中都有1RS染色体臂与一小麦染色体臂发生易位,易位的断点在着丝点附近。在体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各时期中都可见到明显的杂交信号。1RS染色体臂在间期表现为线状杂交信号贯穿细胞核。C-分带表明3个受检易位系为1BL/1RS易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光永 庞启华
通过近20年的聚合杂交,将来自高加索(Kavkaz)和美国的WeiqueRed-mace两个1B/1R易位的优良基因,以及墨西哥矮秆基因,渗入到我省自育的优良小麦品种中,育成了1B/1R易位系“绵阳8168—0—14”。经多年观察、鉴定和配合力测定,该材料表现出产量结构合理、综合抗病力强、亲本的配合力好、杂种F1代优势明显等突出优点,是实现我省小麦高产育种可资利用的创新材料。
关键词:
小麦,1B/1R易位,聚合杂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翎健 胡银岗 宋喜悦 何蓓如
利用非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与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进行农艺性状、抗病性、光合速率及SOD活性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T.spelta1BS染色体导入使非1B/1R类型小麦比1B/1R类型不易产生单倍体,农艺性状中除株高具明显优势外,其他性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抗病性也无明显差异;非1B/1R的K型不育系光合速率高于1B/1R类K型不育系;1B/1R和非1B/1R类型不育系的SOD活性的变化差异较小,均呈下降趋势,保持系差异较大。非1B/1R类型和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均为二核期到三核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亚楠 白昌明 刘金兰 辛鲁生 李晨 刘莉 黄博闻 魏智薪 王崇明
为建立实现牡蛎疱疹病毒(OsHV-1)在贝类宿主组织中的精确定位方法,基于原位杂交PCR (ISPCR)技术建立了OsHV-1的间接原位杂交PCR (indirect IS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OsHV-1在魁蚶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首先选择适合原位杂交PCR的引物,在载玻片上实现对原位固定靶组织内病毒DNA的稳定、特异扩增,然后与使用相同引物制作的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最后通过免疫酶标技术显示样本内OsHV-1的组织分布。为了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对间接ISPCR的扩增循环数以及组织消化的蛋白酶K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适PCR扩增循环数为20,蛋白酶K浓度为20μg/mL。利用经优化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对OsHV-1在魁蚶外套膜、鳃、肝胰腺、斧足和闭壳肌5个样本中的组织分布情况和亲嗜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魁蚶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浸润的血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肝胰腺和鳃浸润的血细胞、斧足和闭壳肌中坏死肌肉细胞的细胞核中。本研究建立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和精确定位的优点,通过组织切片上显示的病毒核酸阳性信号,能判别OsHV-1在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特点和受感染的细胞类型;适用于OsHV-1感染的确诊、病毒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病毒侵染途径和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喜悦 胡银岗 马翎健 李宏斌 何蓓如
为了揭示K型非1B/1R类型小麦不育系雄性败育的生化机制。利用K型非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TSP3314A,其同型保持系TSP3314B,以K型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其同型保持系3314B为对照,分别对其叶片和穗子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K型非1B/1R类型小麦不育系中SOD,POD及CAT活性变化与K型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酶活性变化一致,K型非1B/1R类型雄性不育小麦叶片和穗子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后期则较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英 牛建新
【目的】搞清苹果茎痘病毒在梨树组织中的分布,为茎尖脱毒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库尔勒香梨茎尖、叶片为材料,利用非放射性标记物地高辛(DIG),通过RT-PCR反应体系,合成了苹果茎痘病毒的cDNA探针,利用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对该探针特异性及灵敏度进行验证。研究制作了适合原位PCR及原位杂交的石蜡切片,利用原位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IS-RT-PCR)技术检测石蜡切片组织中苹果茎痘病毒RNA的定位及分布,并对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梨树中的苹果茎痘病毒RNA阳性信号主要位于叶片的叶肉细胞、茎尖的外围皮层组织及相应的初生维管束。蛋白酶K消化时间以20 min...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松杰 张晓科 何中虎 夏先春 周阳
目的明确矮秆基因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有助于改良小麦株高和提高产量潜力。方法选用中国主要麦区品种(系)239份,用STS标记检测矮秆基因Rht-B1b(Rht1)和Rht-D1b(Rht2)的分布规律,验证其PCR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可用性。结果(1)Rht-B1b和Rht-D1b特异性STS标记可以准确检测小麦品种的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2)Rht-B1b基因在全国的平均分布频率为24.3%,新疆冬春麦区高达62.5%,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42.3%,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28%、25.8%和25%,北部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分别为9.1%和8.3%,东北...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梅英 张莉 包慧君 张晖 柳金雄 陈秋生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研究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mRNA在中华鳖(Pelodiseus Sinensis)脾脏的存在及细胞定位。取5只健康成年中华鳖的脾脏,进行石蜡切片。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对组织切片进行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检测雄激素受体mRNA在脾脏免疫细胞内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雄激素受体mRNA阳性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数量少胞体大且呈不规则形。阳性细胞在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terial lymphatic sheath,PALS)和红髓(Red...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贤辉 宋红梅 周康奇 汪学杰 刘奕 牟希东 余梵冬 杨叶欣 刘超 郑曙明 胡隐昌
为探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C1R)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发育和体色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定位及功能,本研究首先制备了MC1R基因的RNA正反义探针,T7方向转录的正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447.529 ng/μL,SP6方向转录的反义RNA探针质量浓度为342.698 ng/μL。经10~20倍稀释后的探针用于原位杂交,MC1R基因探针表达定位显示,随橘色双冠丽鱼胚胎的发育杂交信号总体呈逐渐减弱趋势,原肠期和视泡期其卵黄和胚体侧卧部分有杂交信号分布;出膜期其脊柱、卵黄囊及其内容物和色素细胞内出现杂交信号;出膜期第1天,卵黄表面有信号分布。总体来看,杂交信号在脊索、卵黄囊、卵黄囊内容物质及色素细胞有特异表达,而以正义探针作为阴性对照组在5个胚胎阶段均无任何信号,杂交信号显现的MC1R表达定位说明其在橘色双冠丽鱼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也与神经、营养、免疫功能相关,初步建立了鱼类体色相关基因功能和定位研究的整胚原位杂交方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田敏 蹇洪英 贾艳霞 张婷 王其刚 张颢 唐开学
以45S rDNA为探针对和平、粉和平、奇异玫瑰、红双喜、蜜糖等5个现代月季品种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研究。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45S rDNA杂交位点数量均为3个,杂交位点的大小和荧光强度比较一致。在细胞分裂间期的核中,5个品种的45S rD-NA杂交位点都位于核仁内,均表现为较小且荧光较弱的杂交点,呈圆形,相互间在大小和荧光强度上比较接近。基于研究结果对现代月季品种45S rDNA的特点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裴自友 袁文业 孙善澄 孙玉 富田因则 安室喜正
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是小麦改良的重要抗源 ,为了对导入的外源染色体及片段进行有效鉴定 ,应用分带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将 2 5S 5 8S 18SrRNA、 5SrRNA基因分别定于簇毛麦染色体 1V短臂和 5V短臂上。分别在中间偃麦草的 3对、 4对染色体上观察到 2 5S 5 8S 18SrRNA和 5SrRNA基因 ,其中有 2对染色体在其短臂上有两种核糖体RNA基因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印庚 荣小军 张凤萍 王岚 廖梅杰 邹安革
以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的重要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16S~23S间隔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制备地高辛(DIG)标记探针,建立了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感染刺参体内灿烂弧菌的技术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人工感染刺参和健康刺参各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刺参的体壁结缔组织、肌肉组织、肠粘膜上皮、辐水管等组织的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而与健康刺参组织无交叉反应。在感染组织中,阳性信号(显色)强弱清晰,能准确反映出灿烂弧菌的侵染部位及感染程度,这为探明灿烂弧菌的感染途径、感染病程等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养殖刺参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娜 李博 闵红 胡银岗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矮秆基因在我国主要麦区的分布,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改良株高。本研究利用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的4对特异性分子标记,BF与MR1、BF与WR1、DF与MR2、DF2与WR2,以及微卫星Xgwm261标记对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主栽品种中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1)在鉴定的129个品种中,58份含有Rht-B1b基因,占45.0%;24份含有Rht-D1b基因,占18.6%;73份含有Rht8基因,占56.6%;35份品种含有2个矮秆基因Rht-B1b和Rht8,占27.1%;16份品种含有Rht-D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丹 杨芳萍 何中虎 姚大年 夏先春
【目的】明确慢锈基因Lr34/Yr18和矮秆基因Rht-B1b(Rht-1)、Rht-D1b(Rht-2)在CIMMYT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帮助慢病性品种选育和株高改良。【方法】使用3个STS标记,检测慢锈基因Lr34/Yr18和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在263个CIMMYT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中的分布。【结果】csLV34标记在含Lr34/Yr18的材料中扩增出一条150bp的特异带,在不含Lr34/Yr18的材料中扩增出229bp的特异带;利用2对互补引物NH-BF.2/WR1.2和NH-BF.2/MR1对Rht-B1a和Rht-B1b基因进行检测,在携带Rht-B1a和Rht-...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慢锈基因 矮秆基因 分子标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昌伟 罗明 杨昕 马昌 严翔 周健 杜颖 王雅楠
【目的】作物遥感估产是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研究与应用的重点领域,能够向大田区域生产提供及时可靠的产量信息,准确地估测作物产量,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指导和调控宏观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涉农企业与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遥感估产精度,显示国产影像在农业估产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筛选冬小麦理论产量的敏感遥感变量,构建基于国产影像的理论产量遥感估测模型,实现区域冬小麦理论产量遥感估测,为及时了解不同生态区域冬小麦产量丰欠变化趋势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年4月26日、2011年4月28日、2012年4月28日和2013年5月2日冬小麦开花期四景HJ-1A/1B影像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