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58)
2023(13011)
2022(10526)
2021(9714)
2020(8258)
2019(18569)
2018(18702)
2017(36406)
2016(19615)
2015(22037)
2014(21683)
2013(21516)
2012(19506)
2011(17280)
2010(17880)
2009(16901)
2008(17025)
2007(15361)
2006(13619)
2005(12263)
作者
(55644)
(46822)
(46126)
(44147)
(30081)
(22537)
(20863)
(18173)
(17735)
(16915)
(15911)
(15906)
(14978)
(14972)
(14412)
(14189)
(13634)
(13578)
(13527)
(13483)
(11643)
(11528)
(11372)
(10988)
(10504)
(10442)
(10420)
(10410)
(9424)
(9317)
学科
(90735)
(87391)
经济(87286)
(73368)
企业(73368)
管理(69036)
(47202)
方法(38020)
农业(31529)
业经(30451)
数学(29945)
数学方法(29401)
(25367)
中国(19439)
(19103)
财务(19067)
财务管理(19048)
企业财务(17976)
技术(17739)
(17228)
理论(16259)
(16089)
(15966)
地方(15377)
(15322)
环境(14418)
(14368)
(13925)
贸易(13916)
(13636)
机构
学院(285720)
大学(274882)
(117740)
管理(116190)
经济(115434)
理学(100410)
理学院(99472)
管理学(97728)
管理学院(97230)
研究(87735)
中国(70590)
(61552)
(57138)
科学(53866)
(52559)
农业(47285)
业大(46972)
(45575)
(43987)
中心(41945)
财经(41674)
研究所(39626)
(37695)
(35276)
北京(34856)
(34283)
经济学(33994)
师范(33989)
经济管理(33417)
(30904)
基金
项目(188672)
科学(150043)
研究(139734)
基金(137126)
(118432)
国家(117268)
科学基金(102618)
社会(90493)
社会科(85402)
社会科学(85375)
(77411)
基金项目(72864)
自然(66132)
自然科(64585)
自然科学(64573)
自然科学基金(63477)
教育(62684)
(62256)
编号(57869)
资助(55446)
成果(44357)
重点(41790)
(41640)
(41597)
(41169)
(40679)
课题(38551)
创新(38037)
国家社会(36857)
(36046)
期刊
(141472)
经济(141472)
研究(77717)
(63290)
中国(54770)
管理(44411)
(43586)
农业(43501)
学报(40815)
科学(40061)
大学(32222)
学学(30974)
业经(30834)
技术(27582)
(26458)
金融(26458)
教育(24896)
(23274)
财经(20365)
经济研究(19784)
问题(19004)
(17548)
技术经济(16901)
(15318)
农村(14655)
(14655)
现代(14310)
农业经济(14257)
世界(14073)
资源(14016)
共检索到422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文华  刘某承  张丹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些优秀模式都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但逐渐被当代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替代。不可否认,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方面的贡献,但在一些适合小规模耕作的地区,传统农业模式比现代常规农业耕作方式更具优势。本文基于生态价值观,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针对农民和国家两个不同层次的主体,对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综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对农户而言,稻田养鱼模式能获得更多的现金净收入,但其投入也较高,因此不利于激励农户进行该模式的农业生产;对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永乐  
文章指出,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项目之一,青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应坚持动态保护、整体保护和原地保护的原则,其保护内容包括稻田养鱼复合生态系统、农业耕作制度、农业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以及景观格局。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为世界农业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世界农业遗产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极有可能为世界农业遗产保护事业和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熙琮  齐振宏  杨彩艳  杨兴杰  
[目的]基于江汉平原地区102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探讨生态种养模式采纳者是否能拥有更高的农业劳动力质量,以期为如何缓解我国农业劳动力质量约束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方法]文章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在“反事实”分析框架下分析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决策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法探究农户生态种养模式采纳强度对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影响。[结果](1)采纳生态种养模式需要更高的家庭农业劳动力质量水平,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的农户比其未采纳时农业劳动力质量高23.65%(2)从采纳强度上看,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强度越高的农户拥有的农业劳动力质量越高。[结论]政府应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的加大生态种养模式研发与推广的力度,适度引导农户适度采纳生态种养模式,吸引高质量劳动力回流,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琳杰  李峰  崔海洋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同时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和思考传统农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有机农业的生产理念和技术规程天然耦合,蕴含着现代农业所倡导的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价值。从稻鱼鸭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分析了传统农业地区现代化进程所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及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在农业面源污染中的预防和治理作用。以期通过对稻鱼鸭共生模式的价值挖掘和动态保护,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同时也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兴杰  齐振宏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对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以稻虾共作技术为例,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共935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1)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在技术补贴相同的情况下,农户预期收益越高,越有助于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发生;(3)从人力资本数量来看,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4)从代际差异来看,预期收益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普遍受到预期收益的影响,而技术补贴在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方面代际差异不明显。因此,政府既要加强顶层设计,针对稻虾共作技术制定系统的补贴方案,以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作用;也要强化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的收益预期,以提高农户采纳积极性,进而实现稻虾共作技术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兴杰  齐振宏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对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以稻虾共作技术为例,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共935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1)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在技术补贴相同的情况下,农户预期收益越高,越有助于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发生;(3)从人力资本数量来看,预期收益与技术补贴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4)从代际差异来看,预期收益对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普遍受到预期收益的影响,而技术补贴在农户生态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方面代际差异不明显。因此,政府既要加强顶层设计,针对稻虾共作技术制定系统的补贴方案,以更好地发挥其促进作用;也要强化农户对稻虾共作技术的收益预期,以提高农户采纳积极性,进而实现稻虾共作技术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孝丽  周应恒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实证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分析显示,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量要减少40.17%;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稻田面积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百分比与化肥、农药使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 2和-0.979 9。可以看出,在稻-鱼的稻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明睿  高子健  张欣雨  李艳和  宋光同  赵玉华  
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 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 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 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冯贵菊  齐振宏  刘哲  刘玉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不断涌现,在农业生产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而生态农业技术的采纳是缓解生态压力的前提基础。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AM-TPB),利用湖北、湖南、安徽三省的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稻虾共作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的意愿主要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直接因素。(2)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农户采纳意愿有直接影响,且以行为态度为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呈正向作用。鉴于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建议有关部门集中宣讲稻虾共作技术的综合效益;建议农技部门给农户提供技术帮助;建议村委会定期组织农户间交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黎东升  罗远洲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梁诸英  陈恩虎  
现代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破坏。在实践科学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农业技术遗产的合理成分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充分认识和发掘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资源,探索其开发和保护方法,研究者对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展开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皖江地区有丰富的耕作技术遗产,包括人类开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耕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重视积制有机肥及用地养地结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捕捉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法;重视耕作环节的除草功能。另外,本文还分析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的开发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红彦  王飞  王亚静  樊丹  孙仁华  冯海平  毕于运  
文章以峒山村为例,对"莲虾共作"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内涵、技术流程、配套技术以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莲虾共作"模式以4年为一个轮换周期。莲田养虾系统和人工湿地一样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使系统内物质能量得到高效利用,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同时产出质优、安全的莲籽、小龙虾等农产品。"莲虾共作"模式平均纯收入可达到5.72万元/hm2,比"稻虾共作"模式纯收入高出1/2以上。最后提了加强"莲虾共作"模式示范推广和编制技术规程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星辰  杨振山  
生态农业通过农业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水稻是日本重要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回顾和总结日本稻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模式,尤其是在稻鸭(鱼)共作等有机农业生态模式、农业耕作技术和水稻多功能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为我国水稻生态种植生产提供参考和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孝丽  徐向阳  
"稻-鱼"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有积极的效果。从中国南方稻区的实践来看,这种模式使稻谷和水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下降、生态容量扩大,从而生态盈余相应得到增加。这表明循环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因而缓解了中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农业生产土地资源稀缺的生态压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良  
江苏省宿迁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是宿迁市的第一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宿迁在建市之初,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品牌。宿迁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行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轮作倒茬,协同进化;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原理;庭院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鸡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液、沼渣肥田,生物链索式相互制约等,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