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16)
2023(7751)
2022(5739)
2021(5108)
2020(3753)
2019(8052)
2018(7842)
2017(13110)
2016(7434)
2015(8634)
2014(8563)
2013(7757)
2012(6984)
2011(6162)
2010(6239)
2009(5418)
2008(5477)
2007(5108)
2006(4540)
2005(4109)
作者
(21843)
(18296)
(18116)
(17427)
(11586)
(8650)
(8279)
(7015)
(7001)
(6661)
(6303)
(6182)
(5893)
(5868)
(5608)
(5562)
(5552)
(5490)
(5407)
(5311)
(4733)
(4654)
(4432)
(4240)
(4136)
(4131)
(4120)
(4071)
(3679)
(3653)
学科
管理(27428)
(26156)
(25639)
经济(25624)
(21419)
企业(21419)
技术(12822)
(10255)
中国(9810)
业经(9490)
方法(8981)
理论(8559)
农业(7704)
教学(7454)
(7205)
教育(7132)
数学(7015)
数学方法(6868)
技术管理(6547)
信息(6323)
(5513)
(5434)
财务(5411)
财务管理(5401)
产业(5301)
企业财务(5255)
地方(5010)
学法(4710)
教学法(4710)
(4591)
机构
学院(107805)
大学(105046)
管理(40373)
(36937)
经济(35966)
研究(35306)
理学(33955)
理学院(33633)
管理学(33053)
管理学院(32843)
中国(24056)
(22854)
科学(21847)
(17855)
(17757)
技术(17604)
(17176)
中心(16704)
(16678)
业大(16527)
(16129)
师范(15977)
研究所(15561)
北京(14350)
(14298)
职业(14008)
农业(13861)
(13399)
财经(13228)
教育(12722)
基金
项目(73646)
研究(59328)
科学(57504)
基金(48942)
(42713)
国家(42323)
科学基金(35990)
社会(35345)
社会科(33457)
社会科学(33448)
(31756)
教育(29306)
编号(26878)
(25828)
基金项目(25073)
成果(22324)
自然(20953)
自然科(20463)
自然科学(20461)
自然科学基金(20074)
课题(19282)
资助(18400)
重点(17307)
项目编号(16949)
(16863)
(16829)
(16434)
创新(15709)
(15262)
规划(14843)
期刊
(41693)
经济(41693)
研究(30436)
中国(29272)
教育(25838)
学报(17597)
(17044)
技术(15793)
管理(15047)
科学(14623)
(13776)
大学(13088)
农业(12522)
学学(11773)
图书(10459)
职业(9629)
(7731)
论坛(7731)
业经(7718)
情报(7417)
科技(7133)
书馆(7072)
图书馆(7072)
(7065)
技术经济(6716)
技术教育(6579)
职业技术(6579)
职业技术教育(6579)
经济研究(6419)
财经(6245)
共检索到166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大良  
教育信息化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景广阔的新机遇和强大持久的新动能。深刻认识信息化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新走向,可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优质资源共享、构筑智慧教育新生态三个方面探索高水平信息技术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许志星   郭茜  
<正>在这个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发展特征的新时代,培育高素质人才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尤为关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这一部署突出显示了人才培养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为依靠高素质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确立了方向和根本遵循。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于扬   牛彦飞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强就业”为导向,以“高技能”为核心,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以服务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为目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国内外相关实践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和范本,后续推进过程中应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坚持以能力与素质提升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与高端性;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双责并重,突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坚持以服务终身教育为类型特征,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终身性。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祝智庭   赵晓伟   沈书生  
新质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中最为活跃且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具备技术思维、复合思维与创变思维,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培养新质人才,需要构建新质教育体系。融创教育作为数智技术赋能的新质教育,是在真实劣构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工具系统、内容体系、思维方式等层面的深度融合,催生创造性思想理念和问题解决方案,塑造超学科心智结构,实现知能体系的实践转化与跨界融合,促进新质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范式,不仅为新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更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先导。实现融创教育,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人工智能渗透学科引领技术思维、以协同主体驱动复合思维、以培养创造力塑造创变思维,打造一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人才队伍,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学东  
文章提出了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由文献整理型向知识传播型模式转型的论点 ,提出了转型过程中的专业重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重组的改革策略 ,并对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知识体系、课程设置模式及信息服务教育形象和方法体系进行了阐述。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忠跃  许云珍  欧阳河  
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模式需要由“课程模式”升级到“培养模式”,由“借鉴外来”升级到“立足本来”,由“学有所教”升级到“学有优教”。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构建,以培养模式的生命周期为依据,由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部分组成。模式构思以“中国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为使命,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在设计方面,专业设计以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课程安排设计实行工学一体化,课本设计以学习为中心,课堂设计基于“帮助学生学会和会学”,评价设计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表现。实施要求是开展培养对象学情分析,开发现代化课程教学资源,打造一体化师资队伍,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运行要求是基于12条标准的诊断与改进,并以开放促完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石芬芳  刘晶璟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工匠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基于对近四年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梳理,运用政策分析、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工匠型人才、现代工匠精神、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系统分析后提出,现代工匠精神核心内涵包括七个方面:精益求精的严谨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高职院校将主要通过以下四个路径培养工匠型人才:以目标为导向,将现代工匠精神的目标置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以实践为导向,将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到不同层次的产教融合中;以价值为导向,将现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观贯穿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以文化人,全面推进现代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中融合融通。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毋磊  周蕾  马银琦  
明确我国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向度,对于推动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以21所职业技术大学为例,通过对其近4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文本分析发现:培养目标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但缺乏高端产业适配度,强调人才的专业复合性,却忽略了高层次的内涵;专业设置不断提升适应性,本科性有待彰显,课程建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理实尚未一体化,“三教”改革注重内涵式发展,师资队伍亟需加强;现代学徒制建设注重校企协同育人,但缺乏标准引领,“1+X”证书制度稳步推进,含金量有待提升;校内多级评价主体权责分明,企业行业地位重视程度不足,评价导向有所扭转,但欠缺职业特色。据此,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厘清“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定位,彰显类型特色;坚持“技术导向”的培养过程,打造培育优势;深化“校企协同”的培养制度,加强育人保障;构建“知识+技能”的评价体系,提升育人成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翠翠   张皓月  
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是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兼具创新人才的普遍特征与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特发展特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是对这一挑战的积极回应,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拔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面临培养标准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完善、多主体协同机制不畅通等多重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可以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创新人才分类培养计划;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人才长效评价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发挥多主体协同培养优势等策略,激发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及技术创新活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奔波  菊梦  高海妮  付雪洁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促进课堂实现现代化,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的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预示着高等教育的供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莉娟  谭福河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职业院校助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探索质量新内涵与实践路径。基于对47所学校服务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研究,从群体关切、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实现维度、创新逻辑五个方面归纳职业院校赋能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认识困境、规划困境、效能困境是阻碍职业院校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的主要约束,因此,应着眼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亲农型质量评价体系、点群式校地职教联盟、集团化县域产教综合体,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安双宏  
中国和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各有优势和不足,有互相学习的必要。印度信息技术产业远不如中国发达,其人才培养机构良莠不齐;印度软件业在世纪之交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取决于其意识形态因素、语言因素和文化传统因素。借鉴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处理好接受国际援助与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不能忽视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知识基础的培养,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合理使用优质人力资源。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秦春生  赵守月  高夯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转型已经成为助力其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以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为例,对信息技术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实践及取得的成效,以期对我国构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有所启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印伟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而教材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当前高职教材的总体特征仍然是基于学科化知识,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因此有必要继续深化面向工作过程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内涵式高职课程改革。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依托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探索高职教材面向工作过程建设的教改路径及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协同发展。基于《旅游法规实务》教材建设,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打破传统学科化特征,代之以面向旅行社工作过程转型的职业化特征,引导学生在教材设计的真实工作场景中观察、思考和解决旅游法律事务问题,促使旅游法规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同时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组织旅游法规教材的开发和编写,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和光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是职业院校改革的核心地带。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简称“诊改”)是职业院校管理改革中的新生事物,通过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作为全国职业院校诊改试点院校和首批通过全国试点院校诊改复核院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建设优质课程为目标,对课程诊改进行了实践探索,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贯通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目标链。一方面,学校借鉴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发了“八步设计法”(调研内外部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确定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总目标、确定考核方法、开展教学设计、实施诊断改进),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的衔接贯通;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一体化编制总规划、二级学院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方案、课程建设方案,构建了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课程衔接贯通、左右呼应的诊改目标链。第二,科学设计诊改运行机制。学校聚焦诊改的核心要素,优化诊改数据采集流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