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28)
- 2023(2856)
- 2022(2584)
- 2021(2403)
- 2020(2173)
- 2019(5081)
- 2018(4864)
- 2017(9206)
- 2016(5197)
- 2015(5957)
- 2014(6134)
- 2013(5983)
- 2012(5588)
- 2011(5154)
- 2010(5266)
- 2009(5091)
- 2008(4963)
- 2007(4697)
- 2006(4150)
- 2005(3931)
- 学科
- 济(21521)
- 经济(21469)
- 管理(14604)
- 业(12956)
- 企(11230)
- 企业(11230)
- 方法(9038)
- 数学(7657)
- 数学方法(7488)
- 制(6234)
- 农(5576)
- 中国(5462)
- 财(4977)
- 学(4836)
- 业经(4574)
- 地方(4410)
- 体(4079)
- 和(3882)
- 贸(3825)
- 贸易(3821)
- 易(3696)
- 银(3601)
- 银行(3589)
- 融(3466)
- 金融(3466)
- 行(3439)
- 体制(3409)
- 农业(3344)
- 理论(3269)
- 度(3129)
- 机构
- 大学(77160)
- 学院(75709)
- 济(30932)
- 经济(30231)
- 研究(29810)
- 管理(28644)
- 理学(24031)
- 理学院(23721)
- 管理学(23304)
- 管理学院(23154)
- 中国(22470)
- 科学(18344)
- 京(17538)
- 所(15942)
- 财(14595)
- 研究所(14391)
- 农(14164)
- 中心(13375)
- 业大(12192)
- 江(11767)
- 北京(11524)
- 院(11315)
- 农业(11029)
- 财经(11000)
- 范(10379)
- 师范(10301)
- 经(9845)
- 省(9307)
- 州(9227)
- 科学院(8760)
- 基金
- 项目(49800)
- 科学(38271)
- 研究(35658)
- 基金(34871)
- 家(31218)
- 国家(30978)
- 科学基金(25443)
- 社会(21984)
- 社会科(20709)
- 社会科学(20701)
- 省(19524)
- 基金项目(18245)
- 划(16789)
- 自然(16247)
- 教育(15885)
- 自然科(15815)
- 自然科学(15810)
- 自然科学基金(15507)
- 资助(14560)
- 编号(14179)
- 成果(12164)
- 重点(11759)
- 部(11035)
- 发(10569)
- 课题(10499)
- 创(9802)
- 制(9677)
- 计划(9585)
- 科研(9477)
- 创新(9288)
共检索到1203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瑞红 惠刚盈 张岗岗 刘文桢 张弓乔 胡艳波 杨瑷铭
【目的】林分长势是林分活力的直接体现,疏密度是反映林分密度和长势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疏密度的关键是对标准断面积的准确求算,但在实际应用中标准林分难以判定,标准断面积的可获得性较差,削弱了其可应用性,探求新的指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可以替代疏密度的新指标。【方法】一定的立地条件下,林地生产力是有限的,基于最终产量恒定法则,本研究以长期连续监测且经营数表齐全的杉木试验林分为材料,1989年编制的全国分区杉木标准表为参照,以林分内不同比例较大林木个体的平均断面积与全部林木株数的乘积表示林分生长能够达到的潜在最大断面积,即在50%~80%林木株数比例范围内,以5%为梯度,依次比较不同比例较大林木个体所得潜在最大断面积与标准断面积的差值,求使潜在最大断面积与标准断面积偏差率最小时所对应林木株数比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天然林中林分断面积与潜在最大断面积的关系,检验潜在最大断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天然林中的适用性。【结果】当较大林木株数占总株数比例为70%时,所有试验样地的潜在最大断面积与标准断面积的偏差最小,均在±10%左右,此时,潜在疏密度与疏密度的差值最小;天然林中70%较大林木个体断面积之和与林分断面积呈显著线性关系,故可用70%较大个体的平均断面积与总株数乘积作为潜在最大断面积,来求算潜在疏密度。【结论】林分潜在最大断面积可以70%较大林木个体平均断面积与林木总株数的乘积表示,所求潜在疏密度可替代疏密度来表征林分长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江希钿 杨锦昌 王素萍
根据植物种群生物量的增长模式和最大密度法则 ,应用Korf生长方程推导出同龄纯林最大密度的林分和一般密度的林分在自然稀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的模型。实例验证表明 ,本文所提出的自然稀疏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大的适用性 ,可用于模拟各种自然生长的林分密度动态
关键词:
自然稀疏 密度 杉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邵亚丽 邢新婷 赵荣军 安珍 上官蔚蔚
以4个不同林分密度下的9株长白落叶松木材为实验材料,依据国家标准(GB 1927~1943—2009)对其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气干密度等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为580株/hm2的长白落叶松木材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气干密度的均值均高于其他3个林分,而且气干密度在四个不同林分间的差异水平均在0.01水平显著。相反,林分密度为200株/hm2的长白落叶松木材的各种物理力学均值最小。4个林分密度下的长白落叶松木材主要力学性质在纵向均呈现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纵向上的变异在0.05水平显著,顺纹抗压强度、气干密度均在...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 力学性质 气干密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世锦 蔡颖 王子豪
集聚效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通过对我国300余个城市近20年人口集聚水平的变迁分析发现,伴随着人口流动与人口集聚水平提升,整体上城市间的人均GDP差距收窄,分布更为均衡;对人口集聚水平与产出效率间的规律探索显示,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与产出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全面地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人口稠密率”指标作为对城镇化率评价的重要补充,进而将“人口稠密率”纳入经济增长预测模型,对2022—2030年不变价GDP增速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0年我国GDP年均复合增速约在5.03%左右。从空间分布深度挖掘人口集聚红利,协同驱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因此,要逐步打破市场分割,提升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协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处理好城市“新二元结构”问题。
关键词:
集聚效应 人口密度 产出效率 人口稠密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鹏森 马李一 马履一
在大面积林分调查的基础上 ,构建边材生长模型和分布模型 ,并通过潜在液流通量Qp 预测模型完成了林分水平耗水在时间上的尺度放大 ,即预测林分的潜在耗水量Ep.结果表明 ,现存油松林地 (2 1年生 )潜在耗水能力Ep 大于刺槐林地 (9年生 ) ,10a后 (油松 31年生 ,刺槐 19年生 )二者接近 .若按相近龄级比较 (刺槐 19年生 ,油松 2 1年生 ) ,刺槐林地耗水能力大于油松林 .对不同造林密度的油松、刺槐林中短期耗水预测表明 ,在试验区的水文条件下 ,如果造林密度高于 15 0 0株 hm2 ,油松林一般都会在 2 0~ 30a内遭受水分胁迫问题而延缓生长 ,刺槐林则在 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童书振 盛炜彤 张建国
该项试验共分 2个部分。 (1)造林密度试验 ,小区面积为 6 0 0m2 ,5个处理 ,即 16 6 7株·hm- 2(A)、3333株·hm- 2 (B)、4 983株·hm- 2 (C)、6 6 33株·hm- 2 (D)、996 7株·hm- 2 (E) ;(2 )造林密度调控试验 ,造林设计方法与造林密度试验相同 ,但在林分生长过程中 ,按密度管理图的密管线 0 5为标准进行间伐 ,间伐后保留密度要与临近的下一个初植密度较稀植的林分密度基本相同 ,两者进行比较。试验结果 :(1)造林密度试验 ,优势高、平均高、平均胸径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 ,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 ,优势高 9a、平均...
关键词:
杉木 造林密度 密度调控 林分生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红 张合平 刘帅
林分密度衡量林木对其所占有空间的利用程度,是影响林分生长和发育、木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指标。提出一种基于Voronoi图的林分空间密度计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测量洞庭湖区龙虎山林场的天然次生林林分密度。结果表明:基于Voronoi图的林分密度测量方法,可不受林分起源、年龄及立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并能反映林木空间利用程度和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克勤 王百田 王斌瑞 高海平
在黄土高原 ,集水造林与常规造林相比 ,林木的生长规律和林分的生产力水平有显著的差异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集水造林通过增加植树带汇流量改善了林地土壤水分条件。通过对 4种密度 (84 0、1110、2 2 2 0和 3330株·hm- 2 )自然坡面集水造林的 15a生刺槐林及拍光坡面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密度同为 10 0 0株·hm- 2 )的 9a生刺槐林进行研究 ,表明林分密度越小 (集水面积越大 ) ,微型集水区产流率越高 ,则植树带汇流量越大。以密度为 84 0株·hm- 2 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为 10 0 %计 ,则从小到大其余 3种密度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分别占 93 6 0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洪玲霞
初植密度、间伐对杉木林分优势高生长过程的影响*洪玲霞关键词杉木优势高初植密度间伐立地质量是决定林分生长和收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用材林经营与管理中,立地质量定义为“生长在某一地位上既定树种或林分类型林木的生产潜力”。以往的研究表明:许多树种的材积生产潜...
关键词:
杉木,优势高,初植密度,间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生军 李莎莎
伴随着城市的精明增长与紧凑发展,城市空间呈现出垂直拓展、多中心协同以及超视域增长的复杂特征。同时,受传统城市空间认知手段的局限性,人们对城市形态的有效识别与量化变得愈加困难。为此,提出簇群形态和基质形态的概念,界定了形态疏密度的指标内涵,以识别现代城市疏密相间、立体增长的空间形态特征。文中借助ArcGIS软件,对研究区进行聚集度分析,实现空间疏密形态特征的可视化;并结合相关案例描述、呈现、解释城市空间特征,归纳总结城市形态类型的基本规律。研究发现,现代城市疏密形态呈现规模分级、结构分形和形态相似的基本特性,城市整体形态呈现多维表征模式。最后提出了关于现代城市形态管控的实施路径,以期指导未来城市形态健康有序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龙时胜 曾思齐 杨盛扬
【目的】构建栎类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探究栎类天然林自稀疏规律,从理论上丰富种群生态学,为天然林林分密度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湖南省265块栎类天然林连续清查样地为研究对象,对现有林分密度指数进行改进,采用分位数回归和随机前沿分析评估Reineke林分密度指数和改进林分密度指数在构建栎类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方面的适用性,并对不同林分类型栎类天然林的自稀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Reineke林分密度模型相比,改进林分密度模型的预测误差显著降低(P<0.05),模型以林分平均胸径和优势树种平均高为基础变量,能够更好诠释林分自稀疏的内涵;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在模拟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模型方面更加客观且精度较高,分位数回归方法也可提供有价值的补充;天然混交林自稀疏过程受林分平均胸径和优势树种平均高的共同影响,林分平均胸径越大,自稀疏速率越快;林分优势树种平均高越大,林分可容纳株数越多。天然林自稀疏速率在不同类型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栎类相对纯林的自稀疏速率更快、死亡率更高。【结论】构建栎类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探究其自稀疏规律,可为栎类天然林自稀疏状态的判别提供定量依据,有助于精准提升栎类天然林林分质量,更好把握天然林的自稀疏动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涂洁
基于植被重建的生态恢复作为退化红壤治理的重要技术在南方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热扩散探针法(TDP)对以千烟洲为代表的南方退化红壤区湿地松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建立湿地松潜在耗水量模型,并对目前湿地松的造林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湿地松边材面积与胸径、树龄的相关关系分别可用二次函数和幂函数很好地拟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潜在液流通量模型,潜在液流通量与冠层温度、冠层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相关性均显著。基于边材面积和潜在液流通量的潜在耗水量模型不仅可以预测林分耗水动态规律,还可以插补液流观测过程中的非正常值和缺失值。就林分耗水量方面而言,目前研究区湿地松林造林密度是比较合理的。
关键词:
退化红壤 湿地松 液流 造林密度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吴家胜 应叶青 周国模
采用1年生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苗为材料建立喜树叶用园,设置造林密度为1.0m×1.0 m(处理A为1.00万株.hm-2),0.5 m×1.0 m(处理B为2.00万株.hm-2),0.5 m×0.5 m(处理C为4.00万株.hm-2),0.3 m×0.5 m(处理D为6.67万株.hm-2),0.3 m×0.3m(处理E为11.11万株.hm-2)5个水平的密度试验,分析不同密度对喜树个体高、径生长,叶面积,叶片数和叶生物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密度对苗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规律,差异不显著(P>0.05)。②平均地径、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叶产量均随密度的增...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喜树 叶用园 密度效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翰琛 张雄清 张建国 屈彦成 姜丽
[目的 ]利用杉木密度间伐林探究林分生长优势在间伐处理下的变化规律,为杉木林栽培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方法 ]以江西省分宜年珠林场青石湾杉木密度间伐林为研究对象,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生长优势与林龄、累积间伐强度、保留株数密度以及这些变量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果 ]在间伐前后,生长优势伴随着累积间伐强度、林龄以及保留株数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生长优势的负值未在最后的观测年出现。同一保留株数密度下,生长优势随累积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低密度种植,低密度管理,使得生长优势更趋近于0,有利于林木均衡生长,提高大径材产量。高密度种植,低密度管理不仅在间伐收获小树的同时,伴随着累积间伐强度的增强,生长优势增加,促进林分内大树的生长,从而收获大径材。
关键词:
生长优势 间伐 初植密度 竞争 杉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雷相东 符利勇 李海奎 李玉堂 唐守正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首次严格定义潜在立地生产力概念,推导出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提出立地元素-林分元素-林分生长类型-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模型-落实到地块的立地质量制图技术流程,并以吉林省针阔混交林为例,利用4期一类清查固定样地数据,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开展案例研究。【结果】影响吉林省林地立地质量的主要立地因子包括地貌、海拔、坡位、坡度、土壤类型和腐殖质层厚度;采用立地类型约束的树高生长分级法,将6个因子组合的立地类型分为5个等级,针阔混交林不同立地等级的林分平均高、断面积和蓄积量生长模型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可靠性,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1 8、0.986 6和0.984 2; 5个立地等级的潜在蓄积生产力在3.6~5.8 m~3·hm~(-2)a~(-1)间,并给出了立地潜在生长量对应的合理林分密度。【结论】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纯林和混交林,可以回答一定立地的最大生产力及现存林分通过密度调控可以提高多少生产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