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44)
- 2023(16433)
- 2022(13426)
- 2021(12193)
- 2020(10083)
- 2019(22351)
- 2018(21854)
- 2017(41655)
- 2016(21836)
- 2015(23977)
- 2014(22748)
- 2013(21817)
- 2012(19449)
- 2011(17151)
- 2010(16696)
- 2009(15107)
- 2008(14407)
- 2007(12226)
- 2006(10102)
- 2005(8352)
- 学科
- 济(85505)
- 经济(85426)
- 业(67887)
- 管理(67594)
- 企(57009)
- 企业(57009)
- 方法(41657)
- 数学(35864)
- 数学方法(35401)
- 农(25650)
- 业经(23312)
- 财(22167)
- 中国(21738)
- 技术(19284)
- 贸(18569)
- 贸易(18558)
- 易(18124)
- 农业(16241)
- 学(16002)
- 理论(15358)
- 制(14407)
- 务(14398)
- 财务(14361)
- 财务管理(14336)
- 产业(14135)
- 地方(14082)
- 企业财务(13639)
- 技术管理(13438)
- 银(13393)
- 银行(13352)
- 机构
- 学院(297575)
- 大学(296447)
- 济(124466)
- 管理(123893)
- 经济(122374)
- 理学(109727)
- 理学院(108662)
- 管理学(106932)
- 管理学院(106381)
- 研究(90745)
- 中国(67859)
- 京(58911)
- 科学(55581)
- 财(53562)
- 农(49469)
- 业大(46565)
- 财经(44473)
- 中心(43810)
- 所(42058)
- 江(41007)
- 经(40841)
- 农业(39182)
- 研究所(38989)
- 经济学(38729)
- 范(36177)
- 师范(35689)
- 北京(35208)
- 经济学院(35203)
- 经济管理(33798)
- 商学(33640)
- 基金
- 项目(218171)
- 科学(174973)
- 基金(162044)
- 研究(156655)
- 家(142648)
- 国家(141483)
- 科学基金(123856)
- 社会(103863)
- 社会科(98833)
- 社会科学(98814)
- 基金项目(86278)
- 省(85604)
- 自然(80565)
- 自然科(78905)
- 自然科学(78885)
- 自然科学基金(77529)
- 划(71881)
- 教育(71871)
- 资助(63173)
- 编号(61349)
- 创(51134)
- 重点(48844)
- 部(47849)
- 创新(47032)
- 成果(46458)
- 发(46334)
- 国家社会(44592)
- 科研(42423)
- 教育部(41803)
- 人文(41304)
- 期刊
- 济(120610)
- 经济(120610)
- 研究(76291)
- 中国(51119)
- 学报(46887)
- 管理(45462)
- 科学(43564)
- 农(43058)
- 财(41260)
- 大学(36387)
- 学学(34586)
- 农业(29583)
- 教育(28521)
- 技术(26295)
- 融(22402)
- 金融(22402)
- 业经(21914)
- 财经(21346)
- 经济研究(20583)
- 经(18465)
- 业(16970)
- 科技(16167)
- 问题(16166)
- 技术经济(14947)
- 商业(14486)
- 版(14337)
- 策(13534)
- 统计(13161)
- 图书(13137)
- 理论(13045)
共检索到405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谢康 李晓东 夏正豪 邹波
大模型本质是一种数字产品创新,突破大模型等人工智能通用性、可靠性和泛化性瓶颈,需要用户广泛参与。用户的潜在创造力能否提升数字产品创新绩效,以及新兴数字技术对用户潜在创造力与数字产品创新的关系具有哪些影响,探讨并应对以上问题对于充分发挥中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全球最大的3D打印平台Thingverse的数字产品为研究对象,基于动机—机会—能力(MOA)理论视角展开研究,发现:(1)用户潜在创造力构成数字产品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内在动机领先用户的潜在创造力具有更显著的影响;(2)数字技术使用方式在其中发挥调节效应,探索式使用会增强用户内在动机对数字产品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本文区别于既有问卷方法测量用户创造力的研究,通过平台客观数据测量用户内在动机和领先性来构造用户潜在创造力这一潜变量,从创新机会视角区分数字技术利用式与探索式使用的调节效应,刻画用户动机、机会和能力在数字产品创新中的关系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规律而形成理论创新。本文结论为中国开展“人工智能+”等数字产品创新行动提供了用户行为管理视角的理论依据,对数字产品创新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婧 苏秦 张谦
考察了产品创新情境下,创造力绩效激励对创新小组成员渐进性和突破性创造力的作用机制,并检验了绩效反馈和部门异质性的调节作用和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创造力绩效激励对渐进性创造力具有促进作用;绩效反馈和部门异质性均正向调节创造力绩效激励对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同时,绩效反馈的调节效应部分通过知识共享中介,部门异质性的调节效应完全通过知识共享中介;创造力绩效激励对突破性创造力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谷传华 韩梅 薛雨康 沐小琳
数字创造力是在数字化背景下,个体、团队或组织利用或通过数字技术表现出来的新颖而适用的能力。数字创造力研究的主题包括设计环境、创造性艺术和学习、人—技术—环境的关系、支持和政策等。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创造力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创造性的社交活动、创造力训练工具的开发以及提高创造力的辅助工具的应用等方面。数字技术的个体使用者和团体使用者的特征、工作环境的特征均会影响人们的数字创造力。未来应注意加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改善研究设计,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对数字创造力的领域特殊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创造力的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常涛 董丹丹
以自我决定理论和动机感染理论为基础,从共享内在动机视角构建有调节变量的中介模型,考察地位冲突对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制。以104个团队428名成员为研究对象,运用Mplus 7.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地位冲突对团队创造力有正向影响;团队心理授权完全中介了地位冲突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关系冲突在该过程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即关系冲突越激烈,其通过团队心理授权对团队创造力的作用越弱,反之越强。但是,程序公平的调节作用未被证实。该研究拓展了作为新兴领域的地位冲突理论知识,探索了中国情境下的团队有效性,可为中国现代企业实施团队管理提供启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晓明
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创新能力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品质,而非经济学强调的以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创新;不同知识类型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同影响,博士生更需要学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国内博士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科研能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创新能力;创造力是每个普通人都具有的潜在能力,并非只是少数精英的专属能力。人们需要跳出教育研究的某些阈限,从心理学视角探寻培养我国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之道。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创造力 博士研究生教育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屠兴勇 彭娅娅 林琤璐 刘向阳
创新性过程投入是近年来在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概念,虽然从理论上能够推导出这一概念有助于员工创造力的提升,但其在知识工作者的内生动机与创造力之间是否以及扮演什么角色,理论界触及不深、缺乏系统的探索和阐释。论文基于自主理论建构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旨在探索内生动机是如何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实证结果表明:(1)知识工作者的内生动机显著影响创造力;(2)创新性过程投入在知识工作者内生动机与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调节了创新性过程投入对创造力的影响;进一步,(4)创新性过程投入的中介作用受到了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调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程度越高,知识工作者内生动机通过创新性过程投入对创造力的间接作用越强。研究发现创新性过程投入在主效应中的特殊解释力,丰富内生动机效力的相关研究,对员工创造性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婷 杨建君
将知识观与组织学习理论、搜寻理论构建关联,着重回答外部知识流动如何影响新产品创造力这一问题。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ootstrapping多重中介分析方法,对264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巧交流除对新产品创造力存有直接促进作用外,还通过探索学习这一中介机制产生促进作用,而应用学习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技术转移主要通过探索学习的中介作用直接或间接积极影响新产品创造力;搜寻宽度在技巧交流对新产品创造力、探索和应用学习的影响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搜寻深度则对技术转移与新产品创造力、探索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葛米娜 范钧 彭聪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积极情绪体验"作为中介变量,从用户心理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用户在线参与服务创新推动自身创造力提升的内在驱动机制,并构建了创新氛围、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对用户创造力影响的概念模型。利用对307位有过或经常参与企业虚拟社区在线创新活动的用户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用户在线参与企业虚拟社区服务创新过程中,宽松、自由、互动和充分授权的创新氛围对激发用户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获得参与的"积极情绪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用户创造力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葛米娜 范钧 彭聪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积极情绪体验"作为中介变量,从用户心理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用户在线参与服务创新推动自身创造力提升的内在驱动机制,并构建了创新氛围、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对用户创造力影响的概念模型。利用对307位有过或经常参与企业虚拟社区在线创新活动的用户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用户在线参与企业虚拟社区服务创新过程中,宽松、自由、互动和充分授权的创新氛围对激发用户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获得参与的"积极情绪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用户创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葛米娜 范钧 彭聪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积极情绪体验"作为中介变量,从用户心理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用户在线参与服务创新推动自身创造力提升的内在驱动机制,并构建了创新氛围、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对用户创造力影响的概念模型。利用对307位有过或经常参与企业虚拟社区在线创新活动的用户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用户在线参与企业虚拟社区服务创新过程中,宽松、自由、互动和充分授权的创新氛围对激发用户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获得参与的"积极情绪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用户创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自伟 翟海燕
文章结合社会资源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构建了组织战略信息获取、内在动机、工作投入与创造力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并以内蒙古包头一家服务型集团公司的522名员工为样本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员工组织战略信息获取正向影响员工的内在动机及工作投入;内在动机正向影响员工的工作投入及员工创造力,工作投入对员工的创造力有正向影响;内在动机及工作投入在组织战略信息影响员工创造力绩效的过程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磊 尚玉钒
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调节焦点理论切入,构建了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的领导对下属创造力影响机理模型。具体探讨领导的"行为示范"、"语言框架"及"反馈",通过对个体调节焦点与群体共享调节焦点两个层面的共同引导,进而影响下属创造力的作用过程。本研究将丰富并厘清人们对领导提升下属创造力的影响路径与作用规律的认识,并为领导通过日常管理来激发下属创造力提供借鉴与指导。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古继宝 王茜 吴剑琳
导师在研究生创造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内部-外部动机理论从理论上分析比较了高支持高控制、高支持低控制、低支持高控制、低支持低控制四种指导模式下研究生创造力的高低,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高支持高控制指导模式下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最高,低支持低控制指导模式下学生的创造力显著低于高支持高控制、高支持低控制,但与低支持高控制没有显著差别。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相关策略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浩 杨百寅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和当代创造力理论,利用来自225份有效的领导-下属配对问卷的调研数据,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正向影响员工创造力;创新认知投入在变革型领导影响员工创造力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员工的积极情绪正向调节创新认知投入的中介作用,即员工的积极情绪较高,创新认知投入的中介作用会被加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袁涛
本文研究表明:上司不当督导会显著降低员工创造力;上司不当督导会显著破坏员工心理安全感知与对组织的认同感;心理安全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上司不当督导会破坏员工对组织认同,进而会降低员工创造力;心理安全在上司不当督导与员工创造力不发挥直接中介作用,而是间接通过影响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从而影响员工创造力。
关键词:
不当督导 心理安全 组织认同 创造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