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77)
- 2023(4851)
- 2022(4131)
- 2021(3841)
- 2020(3211)
- 2019(6891)
- 2018(6843)
- 2017(11800)
- 2016(6423)
- 2015(7058)
- 2014(6346)
- 2013(5720)
- 2012(5164)
- 2011(4600)
- 2010(4855)
- 2009(4249)
- 2008(4159)
- 2007(3804)
- 2006(3346)
- 2005(2785)
- 学科
- 业(23991)
- 管理(23028)
- 企(21832)
- 企业(21832)
- 济(16597)
- 经济(16582)
- 技术(14152)
- 技术管理(11222)
- 中国(7210)
- 理论(6914)
- 业经(6006)
- 教育(5742)
- 教学(5739)
- 农(5577)
- 方法(5450)
- 财(4436)
- 制(4122)
- 划(4062)
- 学法(4027)
- 教学法(4027)
- 银(3912)
- 银行(3893)
- 数学(3873)
- 农业(3842)
- 行(3771)
- 数学方法(3758)
- 策(3705)
- 产业(3642)
- 地方(3627)
- 学理(3586)
- 机构
- 学院(80176)
- 大学(77701)
- 管理(32001)
- 济(29176)
- 经济(28509)
- 理学(27511)
- 理学院(27234)
- 管理学(26777)
- 管理学院(26606)
- 研究(25406)
- 中国(17847)
- 京(16017)
- 科学(15236)
- 江(13616)
- 财(12945)
- 技术(12191)
- 所(11854)
- 中心(11632)
- 农(11341)
- 范(11308)
- 师范(11205)
- 业大(11195)
- 研究所(10745)
- 州(10704)
- 财经(10018)
- 北京(10010)
- 职业(9859)
- 院(9660)
- 经(9090)
- 商学(8953)
- 基金
- 项目(55418)
- 科学(44502)
- 研究(44126)
- 基金(37326)
- 家(32274)
- 国家(31946)
- 科学基金(28288)
- 社会(26956)
- 社会科(25482)
- 社会科学(25476)
- 省(25340)
- 教育(22457)
- 划(20161)
- 基金项目(19996)
- 创(19142)
- 编号(18121)
- 自然(17347)
- 自然科(17061)
- 自然科学(17057)
- 自然科学基金(16786)
- 创新(16626)
- 成果(14509)
- 课题(14204)
- 资助(13433)
- 重点(12957)
- 业(12501)
- 发(12306)
- 新(12069)
- 年(11863)
- 规划(11608)
共检索到1251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文君
人民网首届高校校长论坛近日在京举行。论坛汇集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8所国内知名高校的书记、校长。创新,成为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模仿、复制甚至赶超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或者是说要达到某个一流水平,这样的发展路径不是真正的创新发展。简单的复制、简单的模仿、简单的赶超,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一流。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认清自
关键词:
校长论坛 人民网 中国人民大学 知名高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阙明坤
何谓批判性思维一直众说纷纭,现任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协会主席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指在确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时所进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反思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品格,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传统经济学进行批判思考的结晶,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所发现的,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中相矛盾的现象出发,提出质疑才产生了狭义相对论。批判性思维对于信息社会的重要性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银国 张东 袁春艳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亟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出名师、育英才,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是高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延保等在《高教探索》第5期发表文章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考虑智力性因素外,意志品质、思维模式、文化素养等非智力因素具有格外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教育的创新时,我们在学术层面和管理技术层面上考虑的比较多,却往往忽视了学校文化精神、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环境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创新或创造的过程实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释放过程。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要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是何等之难,长期传统的文化渗透在我们民族思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建钢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思考、倡导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了。20多年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院校,一直在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实践,但成效并不明显,其中的关键既在于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更在于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展开研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可 杨萌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要完成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必须从多维的角度出发,改革优化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等,确立正确的办学目标,从整体上推进高校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多维视角 高校 创新人才 培养方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施琴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管理方法,推动办学模式创新,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要从多维视阈角度思考问题,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办学目标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型人才 多维视阈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廷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质量问题逐渐突显,并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综观最近一段时期人们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讨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二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两个方面的内涵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一方面要在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质量的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段远源 张文雪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陆亭
在党的十七大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已经明晰,并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要求,高等教育面临着由世界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积极推进高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高校定位的顶层设计,科学构建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朝阳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智能素质和创造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所调查的在校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低下,故应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以纠正高等教育中"唯专业教育"的片面性以及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晓国 张福生 翟铁华
新常态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应用型教育应从德育与校园文化、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融合创新、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中国特色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
新常态 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洪银兴
深化人才聘用培养考核机制改革、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环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保障。我们必须坚持党管人才,不断增强改革意识,始终以改革的思路、改革的胆略和改革的举措,全面推进人才聘用培养考核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有力支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飞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对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在教育实践中,高职教育存在定位不清、创新人才层次的区分不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弄清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拓展培养途径,是搞好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
高职创新人才 培养规格 培养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