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10)
- 2023(11131)
- 2022(9250)
- 2021(8569)
- 2020(6818)
- 2019(15587)
- 2018(15440)
- 2017(28474)
- 2016(15156)
- 2015(16863)
- 2014(16393)
- 2013(16094)
- 2012(15372)
- 2011(14322)
- 2010(14530)
- 2009(13472)
- 2008(13392)
- 2007(11886)
- 2006(11059)
- 2005(10307)
- 学科
- 济(72033)
- 经济(71963)
- 业(40754)
- 管理(40751)
- 企(30655)
- 企业(30655)
- 中国(27842)
- 方法(22016)
- 农(21509)
- 地方(19915)
- 数学(19095)
- 数学方法(18970)
- 业经(17148)
- 制(16236)
- 技术(15971)
- 贸(14963)
- 贸易(14947)
- 农业(14546)
- 易(14524)
- 银(14413)
- 银行(14392)
- 行(14169)
- 融(13823)
- 金融(13823)
- 财(13652)
- 发(12760)
- 体(11448)
- 学(11395)
- 环境(11157)
- 地方经济(11155)
- 机构
- 学院(213703)
- 大学(213515)
- 济(102145)
- 经济(100452)
- 研究(86487)
- 管理(77235)
- 中国(67846)
- 理学(64563)
- 理学院(63765)
- 管理学(62991)
- 管理学院(62543)
- 京(47751)
- 科学(47676)
- 财(46124)
- 所(43669)
- 研究所(39162)
- 中心(37155)
- 财经(34906)
- 农(34008)
- 江(32923)
- 经济学(32901)
- 经(31897)
- 北京(31797)
- 院(31026)
- 范(30287)
- 师范(30039)
- 经济学院(29384)
- 业大(26557)
- 州(26294)
- 科学院(26063)
- 基金
- 项目(134234)
- 科学(107304)
- 研究(103605)
- 基金(97271)
- 家(84685)
- 国家(83943)
- 科学基金(71248)
- 社会(69163)
- 社会科(65722)
- 社会科学(65711)
- 省(50770)
- 基金项目(49886)
- 教育(46385)
- 划(43020)
- 自然(40950)
- 编号(40153)
- 自然科(40030)
- 自然科学(40021)
- 自然科学基金(39328)
- 资助(39094)
- 发(35895)
- 成果(33916)
- 重点(30956)
- 部(30781)
- 创(30747)
- 国家社会(30235)
- 发展(30072)
- 课题(29873)
- 展(29569)
- 创新(29124)
- 期刊
- 济(122689)
- 经济(122689)
- 研究(77560)
- 中国(54709)
- 农(33642)
- 财(33182)
- 管理(33014)
- 科学(29847)
- 教育(29306)
- 学报(28703)
- 融(26444)
- 金融(26444)
- 农业(22976)
- 大学(22950)
- 经济研究(21188)
- 学学(21057)
- 业经(19654)
- 技术(19315)
- 财经(18262)
- 问题(16116)
- 经(16053)
- 贸(14437)
- 世界(13889)
- 国际(13324)
- 业(13164)
- 技术经济(11619)
- 科技(10701)
- 坛(10632)
- 论坛(10632)
- 经济问题(10294)
共检索到356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宇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原来被高速度所掩盖的一些结构性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推动中国经济成功转型,为了重塑中国发展新动力,为了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我们需要推进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 发展新动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海晨 林汉川 张思雪
中国制造业份额占到世界的22%,其产品海外形象却是"质次价优"的代名词。中国提出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和供给侧改革,重点在于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德国制造"海外形象重塑问题的研究,对标"中德制造"海外形象重塑的背景、现实差距和驱动因素,总结"德国制造"海外品牌形象重塑的经验,并对"中国制造"海外品牌形象重塑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常华兵 潘辰
一、供给侧改革与价值分配供给侧改革必将引起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社会价值分配体系重塑是助推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整体主义、生态嵌入、供应链是未来社会价值分配的三大趋势。重塑社会价值分配的财务路径主要有推行财务战略管理和价值管理、关注无形资产和利润管理、强化融资管理、降低经济金融化程度、加强社会价值分配伦理教育等方面,对于顺利推进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分配已转化为货币形态的
关键词:
价值分配 整体主义 财务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凌捷
创新是实现中国"十三五"发展目标的重要原则和重要战略,是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瓶颈、解决中国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创新起着关键变量的作用,它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促进供给与需求平衡。面对中国创新制度保障不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弱、创新驱动战略协同性和系统性不强等问题,以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完善创新驱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实施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健全创新驱动战略的保障制度。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创新驱动 结构调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朱万春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原财政部长楼继伟,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厉以宁等研究学者创作的《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一书,明确分析了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针对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改革的策略和方向进行了研究。本书由简入深,用大众化的语言进行表述,无论是学生,还是研究人员、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够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供给侧改革的基本结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是通
[期刊] 征信
[作者]
周伍阳 李毅
认识新常态,就要充分把握当前经济增长降速换挡的重大转折点,指明经济下行阶段长期化、科技进步乏力的特征,而这种情形下的以需求管理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收效甚微。适应新常态,正视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性,通过资本市场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互相配合,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最终促进社会资源向新兴产业流动,使得资本市场成为引领新常态、推动创业创新中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资本市场 新动力 新常态
[期刊] 征信
[作者]
周伍阳 李毅
认识新常态,就要充分把握当前经济增长降速换挡的重大转折点,指明经济下行阶段长期化、科技进步乏力的特征,而这种情形下的以需求管理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收效甚微。适应新常态,正视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性,通过资本市场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互相配合,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最终促进社会资源向新兴产业流动,使得资本市场成为引领新常态、推动创业创新中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资本市场 新动力 新常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齐芳
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是单纯的周期性现象,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性政策实现V型反弹,而极有可能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从深层次看,它反映的是结构性问题,仅仅向以往相关于需求管理的"三驾马车"寻求出路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要素驱动发展战略。因此,与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及其调控方针相对应,要激发民营经济的发展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从根本上解决要素配置效率降低并由此产生的供给不足的问题,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以期培育新动力、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发展新经济。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魏玉梅
基于教育博士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对其博士学位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与重塑"成为改革主旋律:2009年首创教育领导博士学位;2012年与文理学院共同创设教育学博士学位;2014年取消教育博士学位。该项改革为博士教育提供了新的生长方向和发展契机,旨在匡正传统教育博士学位的目标偏差,进一步推动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分野,力求摆脱教育博士教育长期"哲学化"的窘境。其改革启示是:厘清学位属性,明确培养目标;坚持大学自治,促进合作竞争;完善学位制度,革新学位体系;改革培养方案,实施跨学科培养。
关键词:
哈佛大学 教育博士 学位改革 跨学科培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洪涛 刘文佳
推动供给侧改革不仅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也将影响我国节能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该文运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针对供给体系产能过剩、生产高能耗、能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构建了三种情景下供给侧改革对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影响的能源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压缩过剩产能对于优化能源结构起到显著作用,同时随着对过剩产能压缩力度的增大,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的减少将会趋于明显;推动技术进步与节能降耗将会明显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对高能耗高碳排部门的节能减排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对于碳排放量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供给侧改革和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洪涛 刘文佳
推动供给侧改革不仅会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也将影响我国节能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该文运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针对供给体系产能过剩、生产高能耗、能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构建了三种情景下供给侧改革对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影响的能源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压缩过剩产能对于优化能源结构起到显著作用,同时随着对过剩产能压缩力度的增大,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的减少将会趋于明显;推动技术进步与节能降耗将会明显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对高能耗高碳排部门的节能减排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对于碳排放量的减少具有重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先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使人民得到更多幸福感、满足感。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它有利于化解供需结构矛盾、提高传统产业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创新能力偏低、科研创新机构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是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对策是建立健全创新驱动统筹协调机制,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生动力;增强创新合作共生性,打造创新联盟共同体;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科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先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使人民得到更多幸福感、满足感。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它有利于化解供需结构矛盾、提高传统产业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创新能力偏低、科研创新机构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是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对策是建立健全创新驱动统筹协调机制,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生动力;增强创新合作共生性,打造创新联盟共同体;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科研主体的创新活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任保平 田丰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新动力的形成需要供需双侧进行动力重塑和协调发力。在供给方面通过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制度变革培育供给侧新动力;在需求方面通过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重振需求侧动力。考虑到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供给侧,应将供给侧动力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核心。
关键词:
新时代 新动力 供给侧 需求侧 协调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成丹
随着我国传统经济增长动力逐渐丧失,需求刺激已难解当前经济困局,经济发展面临第三次动力转型。为此,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决策层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