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07)
2023(12937)
2022(11309)
2021(10424)
2020(8757)
2019(19892)
2018(19943)
2017(38524)
2016(20804)
2015(23580)
2014(23743)
2013(23682)
2012(22015)
2011(20081)
2010(20371)
2009(18939)
2008(18296)
2007(16395)
2006(14642)
2005(12985)
作者
(62438)
(51629)
(51564)
(49236)
(33027)
(24807)
(23424)
(20408)
(19853)
(18580)
(17622)
(17546)
(16680)
(16584)
(16015)
(15925)
(15316)
(15017)
(14832)
(14683)
(12980)
(12839)
(12480)
(11904)
(11692)
(11530)
(11411)
(11148)
(10488)
(10061)
学科
(107481)
经济(107386)
管理(59599)
(54900)
(46336)
企业(46336)
方法(42487)
数学(36065)
数学方法(35589)
地方(24780)
(24246)
中国(23390)
(22253)
业经(22193)
(19391)
理论(16897)
地方经济(15766)
(15536)
(15396)
农业(15064)
环境(14406)
(14183)
产业(14177)
贸易(14170)
技术(13928)
(13596)
(12912)
金融(12910)
教育(12578)
(12326)
机构
大学(316314)
学院(312297)
(131224)
经济(128501)
管理(122553)
研究(106961)
理学(105635)
理学院(104439)
管理学(102632)
管理学院(102064)
中国(76599)
(67614)
科学(66110)
(57070)
(54153)
研究所(49283)
中心(46339)
财经(46241)
(45881)
(45553)
业大(44521)
(43066)
北京(43026)
师范(42749)
(41688)
经济学(40123)
(38098)
(37132)
农业(35786)
经济学院(35736)
基金
项目(207107)
科学(162554)
研究(152471)
基金(149609)
(129364)
国家(128312)
科学基金(110062)
社会(96563)
社会科(91608)
社会科学(91582)
(80720)
基金项目(79023)
自然(70345)
教育(69033)
自然科(68650)
自然科学(68639)
自然科学基金(67384)
(67364)
资助(62375)
编号(61619)
成果(50899)
重点(46091)
(45393)
(45123)
课题(42725)
(42340)
创新(39482)
国家社会(39409)
教育部(39103)
科研(38753)
期刊
(151633)
经济(151633)
研究(98680)
中国(55063)
学报(49564)
管理(47001)
科学(45171)
(42415)
(41759)
大学(37328)
学学(34905)
教育(34477)
农业(29261)
技术(27664)
经济研究(24374)
财经(24233)
(23360)
金融(23360)
业经(22714)
(20927)
问题(19635)
图书(18368)
技术经济(17586)
理论(15617)
科技(15095)
统计(15075)
现代(14728)
(14367)
实践(14021)
(14021)
共检索到462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翎  窦静雅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朱英明  
产业集聚是区域产业组织的形式 ,产业集聚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自马歇尔以来 ,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 ,产业集聚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对产业集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要方面进行评述 ,在此基础上说明产业集聚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戴蕾  王非  
基于马克思的流通以及分工与协作理论,产业集聚的动因包括:(1)企业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减少流通费用选择特定的区域从事生产,推动了产业集聚;(2)集聚区域形成以后,追求与分享集聚区域的集体生产力Ⅱ成为企业选择集聚区域的主要原因,由此形成了产业集聚的自我强化机制。集体生产力Ⅱ的产生源于分工与协作引起的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以及配套投入的节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琳彦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研究已成为产业集聚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种类,同时也增加了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方法假设条件和应用范围等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测度方法是研究测度方法必须面临的问题。文章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对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M-S指数、K函数、D-O指数、M函数以及Moran's I指数进行了研究,将其归为三类:基于总体经济活动的集聚测度法、距离空间测度法和空间自相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薇  
我国在资源与环境强约束下,构建具有生态化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迫在眉睫。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每一层次的产业生态系统都构成循环经济的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产业集聚系统则更具载体优势。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资源节约等技术的开发和共享,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性吸引"分解者"进入,一个产业的废料完全可以变成另一个产业的"食粮"。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针对产业集聚系统不可持续的症结,循环经济"3R"原则的实施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负熵流输入,循环经济触发产业集聚系统的自主技术创新"涨落"因素,推动系统跃升使之进化成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呈互...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朱富强  
现代主流经济学面对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之所以如此无助,其根本在于方法论上的严重缺陷:原子个体主义使它忽视了现实行为的非理性以及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冲突,抽象演绎主义使它热衷于推理的形式逻辑而缺乏人文性和历史感,静态均衡主义使它把复杂不确定的市场想象成自动有效的并刻意打造各种人为市场,短视功能主义则使它把视野局限在表象层次上而看不到内在结构等实质性关系。正是根植于这些方法论,现代主流经济学越来越偏重于数理建模和计量实证这两个技术性方面,而且,为了追求所谓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数理化趋势又使得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形式化,以致对一些明显的社会经济问题都熟视无睹。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赵磊  
当下学界流行的方法论分类尚不足以把握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从"唯心"和"唯物"的分类标准来看,用"心理"来解释"心理"是"经济人假设"内在的硬伤。20世纪中期以来,长期支配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唯心教条"遇到了来自社会学界、心理学界以及经济学界的挑战。如果说以往的挑战还缺乏实证分析的支撑,那么基于实证分析的"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挑战就不能再被视为无稽之谈了。于是我们看到,在放宽"假定"的不断退让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唯心"根基正在逐渐遭到侵蚀。承认这种"侵蚀",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洞察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趋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蔡彤娟  郭小静  刘宇飞  
本文在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下对地区产业集聚进行界定,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维度构建PDTC模型,并以北京市为例对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6年北京市的产业集聚程度基本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劳动力成本、资本、区域交换网络、对外经济联系程度、市场规模以及区域外部市场对内部市场的替代或挤压度是影响北京地区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其中劳动力成本对北京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为负,其余五个因素的影响为正。总的来看,基于政治经济学框架的分析模式能够较好地解释地区产业集聚现象。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再高  覃剑  
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文章对区域产业集聚进行了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大子系统在内的PD TC模型,用以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以广东省为案例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健  尤雯  
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本文不仅从定性上阐述了两者的共生效应和乘数效应,而且还以软件产业为例,从实证上进一步证明了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之间高度相关的关系。并依此提出了政策建议,提高我国各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程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镔  汤子隆  许珊珊  任晓怡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并采用Moran指数和Lisa指数以考察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间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各省域间金融产业发展差距不断加大,且在我国已形成了以"长三角"为中心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因此,应根据区域禀赋原则稳步推进各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