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76)
- 2023(11655)
- 2022(10045)
- 2021(9113)
- 2020(7790)
- 2019(17720)
- 2018(17684)
- 2017(32825)
- 2016(18630)
- 2015(21243)
- 2014(21824)
- 2013(21624)
- 2012(20995)
- 2011(19259)
- 2010(19829)
- 2009(18373)
- 2008(18424)
- 2007(17149)
- 2006(15053)
- 2005(13959)
- 学科
- 济(79857)
- 经济(79769)
- 管理(46468)
- 业(44939)
- 企(33483)
- 企业(33483)
- 方法(29564)
- 数学(25584)
- 中国(25411)
- 数学方法(25347)
- 农(24519)
- 地方(23419)
- 学(19720)
- 财(18093)
- 制(17605)
- 业经(17508)
- 农业(16289)
- 银(15186)
- 银行(15137)
- 融(14665)
- 金融(14657)
- 行(14605)
- 贸(14498)
- 贸易(14487)
- 易(13925)
- 地方经济(12809)
- 理论(12401)
- 环境(12357)
- 教育(12269)
- 和(12257)
- 机构
- 学院(275010)
- 大学(274367)
- 济(107650)
- 研究(105560)
- 经济(104878)
- 管理(94770)
- 理学(79165)
- 中国(78418)
- 理学院(78096)
- 管理学(76426)
- 管理学院(75932)
- 科学(68216)
- 京(61825)
- 农(60190)
- 所(57058)
- 研究所(51662)
- 财(50247)
- 中心(47307)
- 农业(47233)
- 业大(47057)
- 江(46054)
- 北京(39852)
- 范(38762)
- 财经(38288)
- 院(38280)
- 师范(38258)
- 省(36654)
- 州(36472)
- 经(34411)
- 技术(33641)
- 基金
- 项目(175576)
- 科学(133447)
- 研究(126197)
- 基金(120498)
- 家(107127)
- 国家(106166)
- 科学基金(87088)
- 社会(74921)
- 省(72883)
- 社会科(70667)
- 社会科学(70643)
- 基金项目(63296)
- 划(60572)
- 教育(58660)
- 自然(56198)
- 自然科(54785)
- 自然科学(54756)
- 自然科学基金(53721)
- 编号(52924)
- 资助(50210)
- 成果(44438)
- 发(43660)
- 重点(40835)
- 课题(39171)
- 部(37174)
- 创(35856)
- 发展(34260)
- 计划(34090)
- 科研(33694)
- 展(33690)
- 期刊
- 济(131799)
- 经济(131799)
- 研究(84956)
- 中国(66244)
- 农(56244)
- 学报(52913)
- 科学(44496)
- 财(39204)
- 大学(38610)
- 教育(38284)
- 农业(37719)
- 学学(36393)
- 管理(34190)
- 融(28506)
- 金融(28506)
- 技术(24657)
- 业经(23272)
- 经济研究(20277)
- 业(19927)
- 财经(18903)
- 问题(17410)
- 经(16307)
- 版(15238)
- 业大(14197)
- 科技(13738)
- 图书(13674)
- 贸(13335)
- 技术经济(13231)
- 商业(12865)
- 理论(12403)
共检索到4382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铭 朱帆 张辉 程元 谢宪 张星耀 梁军
[目的]解析生防菌株森吉木霉M75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森吉木霉(Trichoderma songyi)M75产生的挥发性气体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成分解析,并对其中的成分进行抑菌活性的检测。[结果]从森吉木霉M75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气体中鉴定出18种化合物,包括醛类、萜类、酮类、烷烃类、芳烃类、酯类等。其中6-戊基-2H-吡喃-酮(6PP)含量最高,相对含量为18.56%,对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抑制效果最好的化合物是芳樟醇,相对含量为5.86%,并且芳樟醇的抑菌谱较广,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如金黄壳囊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tica)和链格孢(Alternria sp)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菌率均达到70.00%以上。[结论]木霉属真菌普遍具有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能力,本研究成功解析了森吉木霉M75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木霉的抑菌机制及抑菌物质的代谢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利用木霉属真菌开发生物防治剂奠定了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铭 梁军 李箐 谢宪 程元 张星耀
[目的 ]研究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对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代谢系统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探究其抑菌机制。[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在不同处理时间段内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对松球壳孢菌代谢系统酶活性,以及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 ]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可显著影响松球壳孢菌代谢系统中各关键酶活性。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在处理8~12 h内达到峰值,为75.25 U·(g·min)~(-1)、0.066 U·(g·s)~(-1)、5.8U·(g·s)~(-1)和12.33 U·(g·s)~(-1),分别是初始时的1.96、6.09、16.37和7.86倍;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乳酸脱氢酶(LDH)在处理12~24 h内显著下降,由初始时的0.55、0.066、2.35 U·(g·min)~(-1)下降至0.18、0.03、0.66 U·(g·min)~(-1),后下降趋缓;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辅酶Ⅰ含量在处理12h内呈快速下降趋势,由初始时的30.33U·(g·min)~(-1)、 15.55U·(g·min)~(-1)、 5.70nmol·(g·min)~(-1)分别下降至10.00 U·(g·min)~(-1)、3.65 U·(g·min)~(-1)、1.34 nmol·(g·min)~(-1),处理12 h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不断升高;Na~+,K~+-ATP、Mg~(++)-ATP和Ca~(++)-ATP酶活性在处理8 h或12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0.09、1.76和3.18μmolPi·(g·h)~(-1);此后迅速下降,处理24 h后下降趋缓并逐渐趋于0;松球壳孢菌细胞膜电导率在处理12 h内显著升高,且处理组在各时间段的电导率值始终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在处理24 h内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1.06 nmol·g~(-1),处理24 h至96 h内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在各处理时间段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通过破坏松球壳孢菌的防御系统,阻碍了病原菌正常的生理代谢路径,从而抑制病原菌的正常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铭 梁军 李箐 谢宪 程元 张星耀
[目的 ]研究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对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代谢系统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探究其抑菌机制。[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在不同处理时间段内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对松球壳孢菌代谢系统酶活性,以及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 ]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可显著影响松球壳孢菌代谢系统中各关键酶活性。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在处理8~12 h内达到峰值,为75.25 U·(g·min)~(-1)、0.066 U·(g·s)~(-1)、5.8U·(g·s)~(-1)和12.33 U·(g·s)~(-1),分别是初始时的1.96、6.09、16.37和7.86倍;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乳酸脱氢酶(LDH)在处理12~24 h内显著下降,由初始时的0.55、0.066、2.35 U·(g·min)~(-1)下降至0.18、0.03、0.66 U·(g·min)~(-1),后下降趋缓;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辅酶Ⅰ含量在处理12h内呈快速下降趋势,由初始时的30.33U·(g·min)~(-1)、 15.55U·(g·min)~(-1)、 5.70nmol·(g·min)~(-1)分别下降至10.00 U·(g·min)~(-1)、3.65 U·(g·min)~(-1)、1.34 nmol·(g·min)~(-1),处理12 h后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不断升高;Na~+,K~+-ATP、Mg~(++)-ATP和Ca~(++)-ATP酶活性在处理8 h或12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0.09、1.76和3.18μmolPi·(g·h)~(-1);此后迅速下降,处理24 h后下降趋缓并逐渐趋于0;松球壳孢菌细胞膜电导率在处理12 h内显著升高,且处理组在各时间段的电导率值始终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在处理24 h内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1.06 nmol·g~(-1),处理24 h至96 h内呈缓慢下降趋势,但在各处理时间段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森吉木霉M75发酵粗提液通过破坏松球壳孢菌的防御系统,阻碍了病原菌正常的生理代谢路径,从而抑制病原菌的正常生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茜 严东辉 王凯英 李鸿昌 任菲
[目的]内生真菌紫胶囊盘菌(菌株NRRL 50072)首次被发现能产生石化燃料类似成分的挥发性有机代谢产物,这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囊盘菌属的真菌是否都具有该类代谢属性需要进一步明确。[方法]通过组织表面消毒分离囊盘菌不同菌株,经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明确亲缘关系,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HSSPEM-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和分析。[结果]不同囊盘菌菌株均能产生挥发性烃、醇、酯、醛、酮和酸等代谢产物,但产物存在高度的多样性,即使近缘的菌株之间其挥发性产物也存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启文 宁莉萍 王杰 杨了 李静 王天石
【目的】研究非洲崖豆木(Millettia laurentii)的宏观和微观构造特征,分析其木材挥发性气体的化学成分,为非洲崖豆木的准确识别和木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非洲崖豆木为研究对象,借助仪器对其宏观和微观特征、密度、组织比量进行观察与测量;借助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非洲崖豆木木材的挥发性气体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非洲崖豆木宏观特征表现为材色黑褐色,光泽感不强,无明显香味,早晚材区分不明显;管孔肉眼下清晰可见。微观特征为散孔材,导管横切面圆形或卵圆形,导管腔内含有少量树胶,木射线和薄壁组织内不含油细胞,射线组织为同形单列及多列,偶见单列。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木纤维组织比量分别为2.85%,18.11%,20.70%和58.34%。从非洲崖豆木挥发性气体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结论】非洲崖豆木木材构造特征明显,密度较大;木材挥发性气体对人体安全且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罗晓宇 单晨阳 贾召召 张昕 林玲
为了更好地利用分离自棉花根部的内生拮抗细菌S258进行生物防治,特别是利用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植物病害的防治,以棉花黄萎菌和西瓜枯萎菌作为靶标病原真菌,以拟南芥作为指示植物,通过二分格培养皿对峙培养法测定其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对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以及对植物的促生长活性。结果表明,内生细菌S258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对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与阴性对照大肠杆菌DH5α相比,对棉花黄萎菌和西瓜枯萎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0.9%,10.1%。与不加细菌的空白对照相比,对拟南芥的生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使拟南芥单株鲜质量达到空白对照的5.3倍。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内生细菌S258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再用气质联用的方法,分析其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经NIST和WILIY质谱数据库自动检索,鉴定得到其挥发性有机物包含30种单体化合物,分别属于烷烃、烯烃、醇、酮、醚、醛、酯及杂环类。根据总离子流图的峰面积判断,主要气体成分为二甲基二硫醚和吲哚。综上所述,内生细菌S258能够产生具有抑菌促生长活性的挥发性有机物,是开发为生防产品的重要微生物资源,其挥发性有机物也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静 曹建敏 陈德鑫 邱军 王晓强 冯超 王文静
【目的】对分离自烟草根际土壤中的一株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AR03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和组分分析。【方法】采用培养皿对扣熏蒸法和凹玻片孢子萌发法测定挥发性有机物对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和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菌落、菌丝生长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挥发性有机物对烟草黑胫病和赤星病的防治效果;采用顶空加热法收集抑菌挥发性有机物,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并结合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和内标(internal standard,IS)1-十五烯对其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短小芽孢杆菌AR03菌株分泌的挥发性有机物对供试的两种病原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经处理后的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生长稀疏缓慢变粗、分支增多且扭曲、断裂;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畸形,其上不产生分生孢子梗,内含物大部分聚集成团导致菌丝干瘪、缢缩。对峙培养2、4、6和8 d时,挥发物对黑胫病菌和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6.21%和59.23%、64.75%和59.86%、66.13%和61.10%、67.04%和70.00%;对黑胫病菌游动孢子和赤星病菌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延迟萌发且萌发后的芽管生长缓慢;黑胫病菌产生孢子囊数明显减少,赤星病菌分生孢子各分隔处的细胞畸形肿胀成泡状。离体叶片抗病测定结果显示,挥发性有机物抑制黑胫病菌和赤星病菌病斑在叶片的扩展,对峙熏蒸40 h时,对照叶片黑胫病的发病率为92.50%,圆形坏死病斑直径是25.10 mm,经挥发物处理后叶片发病率为70.83%,病斑直径为9.45 mm,对黑胫病斑扩散的抑制率为62.35%;对峙熏蒸80 h时,对照叶片赤星病的发病率为88.33%,病斑扩散为近圆形的褐色坏死斑,平均直径为8.32 mm,经挥发物处理后赤星病的发病率为60.80%,病斑扩展较慢,平均直径为2.85 mm,挥发物对赤星病斑扩散的抑制率为65.75%。SPME GC-MS分析表明,AR03菌株胞外分泌7种组分挥发性物质,均为C15H24结构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分别是二氢姜黄烯、(E)-β-金合欢烯、γ-姜黄烯、α-姜烯、π-红没药烯、β-倍半萜水芹烯和γ-E-红没药烯;AR03培养1 d后,其中β-倍半萜水芹烯相对含量最高,为80.64%,其次为(E)-β-金合欢烯和α-姜烯,相对含量分别为7.20%和6.67%;随着AR03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分种类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除二氢姜黄烯含量保持基本不变外,其他组分含量呈递减趋势,培养至第6天时,各组分含量下降超过50%。【结论】短小芽孢杆菌AR03菌株能够产生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挥发性有机物,有潜力作为开发抗真菌代谢物和新药物的重要微生物资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金顺 王新风 薄莹莹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components of Paeonia veitchii roots were extracted respectively from steam and water residue by using water steam distillation,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ere evaluated against 6 bacteria(Escherichia coli,Staphylococcus aureus,Salmonella sp.,Bacillus megaterium,Bacillus...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瑞祥 闫朋进 王焕 李杰峰 刘凯莹 柳淑芳 庄志猛
为研究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过程中各指标变化规律,寻找高生物胺鱼类适宜的储存方式,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两种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及典型高生物胺鱼类——鲐(Scomber japonicus)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腐败过程中pH、生物胺含量和挥发性气体等指标,并对生物胺含量进行Logistic分析和对挥发性气体进行线性判别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冷冻条件(-20℃)储存鲐和鳀最为适宜;冷藏条件(4℃)下,两者储存不宜超过3 d;室温条件(25℃)下,鲐储存超过18h,鳀储存超过12h,风味和安全性都会有较大变化。研究结果提示pH、生物胺和挥发性气体指标对监测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进程的可靠性,并探讨了尸胺作为鳀腐败阶段标志物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可为评价高生物胺鱼类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安全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对预防高生物胺鱼类中毒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袁志林 陈益存 毛黎娟 章初龙 陈连庆
从极端濒危植物百山祖冷杉针叶组织中分离到3株属于炭角菌科产气霉属的内生菌,这些菌株能产生强烈的挥发性物质,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或致死功能;水果保鲜试验表明固体发酵菌剂能有效防治草莓灰葡萄孢霉、苹果轮纹病菌和油桃褐腐病菌等引起的水果采后病害。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SPME-GC-MS)分析表明,3个菌株产生的气体成分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M25成分单一,而M112-2和M153成分较复杂,这种差异性与其生物学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气体物质为二甲酯丙酸、甲基-2-甲基丙酸酯和β-水芹烯等。
关键词:
产气霉 固相微萃取 抑菌活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小洋 冯永忠 王得祥 吕迪 徐勇
【目的】探究西安市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成分组成,为园林树种的科学配置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动态顶空循环吸附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白皮松、油松、侧柏、云杉以及雪松的挥发物进行采集和分析,并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不同树种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白皮松VOCs包括8类32种,油松释放的VOCs为8类38种,侧柏VOCs包括6类29种,云杉中检测到的VOCs为7类19种,雪松VOCs则包含8类36种;5种园林树木均含有萜烯类、醇类、酮类、醛类、烷烃类和芳烃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均达到70%以上;5...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贵波 曾任森 陈少雄 陈晓丽
研究了中药野艾(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Prodr)挥发物抗菌活性与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为开发利用野艾药用资源提供依据。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艾的地上部的挥发油,测定了野艾的挥发油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玉米纹枯病菌的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野艾的挥发油对以上两种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5.6%和42.8%。从挥发油中检测出48种成分,用质谱图检索鉴定出其中38个化合物,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已鉴定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88.32%,其主要成分为石竹...
关键词:
野艾 挥发油 GC-MS分析 抑菌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金顺
The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components in flower of Elaeagnus angustifolia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extraction and extraction respectively from steam and water residue,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GC-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nents from ...
关键词:
沙枣花 GC-MS 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崔凯娣 黄学屏 何磊鸣 翟永彪 慕卫 刘峰
【目的】评价挥发性化合物苯并噻唑防治灰霉病的应用潜力,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密封盘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山东省73株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苯并噻唑的敏感性,并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表现型菌株(多菌灵抗性和敏感菌株:CarR,CarS;腐霉利抗性和敏感菌株:PrcR,PrcS;嘧霉胺抗性和敏感菌株:PyrR,PyrS;啶酰菌胺抗性和敏感菌株:BosR,BosS)间的敏感性差异;测定苯并噻唑与多菌灵、啶酰菌胺室内混用对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通过离体黄瓜叶片接种试验验证苯并噻唑对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凤辰 田娜 程小琴
【目的】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净化空气、改善身心健康的生态功能。通过研究夏秋季节油松叶片BVOCs的成分、动态变化及其对于空气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揭示油松叶片释放BVOCs组分与规律,探索其抑菌特性,为森林康养型植物的选择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动态顶空吸附采集法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SGC-MS)联用技术,进行油松叶片BVOCs的采集与分析。通过城市微生物采集点与油松样地空气微生物含量测定的对照试验计算油松叶片BVOCs的抑菌率。【结果】(1)油松叶片释放的BVOCs共测定出11类173种化合物,其中,夏季共测定出11类113种化合物,秋季共测定出11类103种化合物。主要组成成分为烷烃与烯烃,夏季含量最高可达70%以上,秋季最高可达90%以上。夏季较秋季油松叶片释放的BVOCs组成成分更丰富且总量高但夏季油松叶片BVOCs释放峰值要滞后于秋季。(2)在环境因子中,油松BVOCs释放量与大气温度呈不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湿度呈不显著负相关。(3)油松叶片BVOCs抑菌物质释放量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日变化趋势,夏、秋季抑菌物质释放峰值分别为14:00与12:00,且夏季较秋季抑菌物质释放总量高。油松对空气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其中以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最显著,且抑菌率表现为早上>中午>晚上。(4)综合考虑油松BVOCs对人体有益及有害影响,夏季在16:00,油松叶片BVOCs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相对含量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有害物质相对含量为一天中的最低值;在秋季,14:00至16:00油松叶片BVOCs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相对含量上升,有害物质相对含量下降,且在16:00左右抑菌物质相对含量达到峰值,有害物质相对含量接近于零。【结论】在一天不同时间和一年不同季节(夏季和秋季)油松叶片释放BVOCs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油松叶片BVOCs对空气中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改善空气质量作用。夏秋季节14:00至16:00左右林内对人体有益的油松植物挥发物质较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挥发物质较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油松释放BVOCs调节人体健康的生理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油松 植物挥发性有机物 释放动态 抑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