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42)
- 2023(19310)
- 2022(16608)
- 2021(15448)
- 2020(12928)
- 2019(29255)
- 2018(29231)
- 2017(55857)
- 2016(30750)
- 2015(34523)
- 2014(34078)
- 2013(33420)
- 2012(30473)
- 2011(27534)
- 2010(27746)
- 2009(25468)
- 2008(24535)
- 2007(21614)
- 2006(19018)
- 2005(16369)
- 学科
- 济(122274)
- 经济(122151)
- 业(82479)
- 管理(79963)
- 企(60138)
- 企业(60138)
- 方法(53514)
- 农(50809)
- 数学(47194)
- 数学方法(46408)
- 农业(33808)
- 中国(30834)
- 业经(29158)
- 地方(28784)
- 学(28193)
- 财(26805)
- 贸(21912)
- 贸易(21900)
- 制(21857)
- 易(21222)
- 理论(19451)
- 环境(18823)
- 技术(18349)
- 和(17783)
- 银(17115)
- 银行(17036)
- 行(16221)
- 发(16135)
- 融(16038)
- 金融(16033)
- 机构
- 学院(429425)
- 大学(425636)
- 管理(164707)
- 济(163537)
- 经济(159897)
- 研究(145353)
- 理学(143628)
- 理学院(141934)
- 管理学(138859)
- 管理学院(138124)
- 中国(108370)
- 科学(97074)
- 农(92811)
- 京(90605)
- 业大(75114)
- 所(74928)
- 农业(72314)
- 财(70553)
- 研究所(69051)
- 中心(67399)
- 江(63755)
- 范(57927)
- 师范(57262)
- 财经(57050)
- 北京(56317)
- 院(52658)
- 经(52028)
- 州(51718)
- 经济学(47687)
- 技术(47140)
- 基金
- 项目(303045)
- 科学(235706)
- 基金(217108)
- 研究(214608)
- 家(192888)
- 国家(191280)
- 科学基金(162143)
- 社会(132912)
- 社会科(125551)
- 社会科学(125514)
- 省(120678)
- 基金项目(115524)
- 自然(108531)
- 自然科(105960)
- 自然科学(105927)
- 自然科学基金(103978)
- 划(101838)
- 教育(98375)
- 资助(89268)
- 编号(88421)
- 成果(70006)
- 重点(68746)
- 发(65610)
- 部(64711)
- 创(62414)
- 课题(60876)
- 科研(58521)
- 创新(58288)
- 计划(57280)
- 大学(54965)
- 期刊
- 济(179233)
- 经济(179233)
- 研究(117575)
- 农(89351)
- 中国(82792)
- 学报(77982)
- 科学(69188)
- 农业(60623)
- 大学(57955)
- 管理(55282)
- 学学(55060)
- 财(50777)
- 教育(47192)
- 技术(36377)
- 融(35871)
- 金融(35871)
- 业经(34982)
- 业(30408)
- 经济研究(27187)
- 财经(25764)
- 问题(24439)
- 版(23466)
- 科技(22353)
- 业大(22082)
- 经(22030)
- 资源(21648)
- 图书(21566)
- 技术经济(19827)
- 统计(19312)
- 理论(18661)
共检索到618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怡平 蔡银莺 谢晋 田霞 杨青
农民盼征地是城市郊区突出的社会现象,从生计角度探究影响城郊农户征地预期的因素,为改进和完善现行征地制度提供参考。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利用武汉市蔡甸区562户村民调查数据,分析城郊农户在渐进城市化过程中的生计模式和征地预期,采用有序Probit模型探讨不同生计模式下农户征地预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郊农户的生计模式以农工型和非农型为主,分别占55.2%和36.5%;有60.7%的受访农户盼望政府征地,近郊农户征地期望明显高于远郊家庭,农地生计依赖弱化的农工型和非农型家庭希望征地的意愿更为强烈。非农劳动力占比和承包地数量是影响城郊农户征地预期的主要因素,其中非农务工劳动力比例正向影响农工型和非农型农户的征地预期,承包地面积负向影响非农型农户的征地预期。因此,应充分考虑城郊农户的征地期望,满足其在非农就业和承包地退出补偿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农户非农就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名峰 张鑫 杨川 武越
以武汉市新洲区212户被征地农民家庭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了征地拆迁前后被征地农户生计资本及可持续生计信心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征地拆迁后物质资本指标值大幅度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总水平有所提高,但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指标值却没有明显改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对被征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信心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物质资本的影响最为突出。建议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征地拆迁补偿制度,允许农户分享被征土地的项目红利,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被征地农户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丽君 渠丽萍 陈文昕 袁昕怡 刘畅 胡伟艳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对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和提高农户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顾客满意度理论视角,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征地补偿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升征地补偿满意度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征地补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补偿程序、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分配,且这四大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补偿程序对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分配产生正向影响,补偿标准正向影响补偿分配。(2)加强土地征收补偿宣传工作,可降低失地农户的征地补偿期望值,并且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涂婧林 侯东瑞 陈弋冉 丁茗童 安文雨 刘文平 朱春阳
基于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的方法路径。以武汉市蔡甸区为研究区域,从数量、质量、空间格局等3个方面系统诊断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退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基于生态源地的识别,并以土地覆盖类型、距离水源距离、植被覆盖度、坡度、高程等5种因子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综合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需求,系统地辨识出了武汉市蔡甸区的生态保育区、自然修复区、人工修复区和生态廊道建设区。结果显示,共提取出1 901.52 hm~2林地和水体作为生态源地,识别出18 168.12 m潜在生态廊道。从生态保育、自然修复、人工修复、生态廊道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刘越岩 张斌 黄锦丞 郭晓宇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模拟对比研究,是厘清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点的重要基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多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各地类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增长、效益最大的原则,结合CLUE-S模型和Markov、Tietenberg模型对武汉市蔡甸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土地收益。结果表明:(1)各情景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来源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增长情景(情景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水域用地,收益最大情景(情景Ⅱ)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刘越岩 张斌 黄锦丞 郭晓宇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模拟对比研究,是厘清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点的重要基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多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各地类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增长、效益最大的原则,结合CLUE-S模型和Markov、Tietenberg模型对武汉市蔡甸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土地收益。结果表明:(1)各情景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来源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增长情景(情景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水域用地,收益最大情景(情景Ⅱ)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2)从景观结构和稳定性来看,两种情景下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景观结构变化显著,耕地在两种情景下均呈现"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变化规律,情景Ⅱ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景观稳定性更高,且新生成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斑块具有面积小、数量多的特点;(3)各情景下城镇用地扩张方式不尽相同,情景Ⅱ中城镇用地的扩张具有扩张速度更缓和、布局更均匀的特点,情景Ⅰ中城镇用地是围绕中心城区的摊大饼外延扩张方式;(4)从土地收益来看,在相同用地量下情景Ⅱ中土地获取的收益高于情景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海燕 蔡银莺
论文在感知价值的框架下讨论了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维度的变化,构建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维度变化的测度因子与评估指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变化与征地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衡量。结果显示:①土地征收前后农民感知变化包括农民经济状况变化、农田资金投入变化、农村公共基础服务变化、农村公共社会服务变化与农田景观环境变化5个测量维度;②土地征收后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农田资金投入、农村公共基础服务、农田景观环境等变化感知对被征地农民的征地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而农村公共社会服务变化感知对于农民的征地意愿影响不显著;③感知变化维度上,土地征收前后农田资金投入变化是影响农民征地意愿的主导因素,其次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霞 蔡银莺
城镇开发与生态保护等规划管制引致土地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会影响农村家庭收入,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缺乏量化研究。测度分解出规划管制下土地发展机会差别对微观家庭收入带来的影响,可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配套政策破解规划衍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武汉市蔡甸区的中法生态新城与消泗乡作为城镇开发和湿地保护的典型区,2021年随机抽样调查了573户农村家庭,运用倾向得分匹配、中介效应等方法揭示土地发展机会差别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镇开发区土地的非农发展机会对农村家庭总收入、本地务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ATT估计值分别为0.112、1.014和0.254,城镇开发经济产业集聚增加村民就业机会,对人力资本质低但量多农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提升有显著的正向效应;(2)劳动力配置在土地非农开发机会影响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效应,家庭务工人数占比的中介效应为0.116,且在1%水平上显著;(3)相较于湿地保护区,城镇开发区农村家庭的内部收入差距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是土地开发带动低收入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增长,且对农耕收入的负向影响低于高收入家庭。建议构建土地开发利得向生态保护及农业耕作区转移的共建共享机制,以实现规划管制区与非管制区之间土地增值的分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晓云 张安录 高进云 乔荣峰 陈莹
研究农户农地城市流转意愿对实现合理的农地城市流转、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依据武汉市远城区和近城区33村143户农户实地随机抽样样本,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农地城市流转意愿的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影响远、近城区农户农地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城区农户的意愿还受农地补偿收益的影响。针对影响力最大的因子采取措施,可以最大程度符合农户意愿,保障农户利益,在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与农户保有农地之间寻找均衡。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熊剑平 刘承良 颜琪
本文构建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耦合动力模型,选取居民个人属性与景区经营管理水平两个变量,假设两个变量对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影响显著,以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古街为例,采用实地问卷和访谈调查,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受自身的性别、居住年限、受教育水平、收入来源的影响不显著,但受居民年龄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对居民的感知具有显著作用,并且与对旅游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和整体的感知四个方面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对居民对旅游整体的感知具有决定性意义,即较低的经营管理水平会负向强化居民对旅游整体的感知。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感知 影响因素 居民 城郊农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方 蔡银莺
以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为实例,根据实地调研的数据资料,应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城市近郊被征地农民土地征收前后福利变化。研究表明,征地后城市近郊的农民福利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评价指数从0.296上升到0.363,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征地过程中政府增加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是被征地农民福利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从功能指标看,社会保障、生活条件和景观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改善尤其明显,但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心理因素有所恶化;从转换因素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是农民福利变化产生差异的显著性影响因素。
关键词:
土地征收 被征地农民 福利变化 可行能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烈佳 张萌
研究住宅郊区化的影响因素,可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城市住房发展政策、调控住宅郊区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以武汉市为例,从住宅消费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住宅郊区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住宅价格、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周边配套设施、升值潜力是影响武汉市住宅郊区化发展的五个主要因素;(2)在五大因素中,住宅价格对武汉市住宅郊区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升值潜力、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影响最小的是周边配套设施;(3)调控住宅郊区化,改革住宅用地出让制度是关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叶方霞 李扬镳 徐宇琪 曾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国土空间优化与自然资源利用的重要抓手,结合土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能够为整治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首先构建了“三生”功能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及村域尺度的“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武汉市远郊区黄陂区为例,综合采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和地理信息大数据实现“三生”功能评价指标的测算;再次利用熵权法与障碍因子诊断法展开基于评价“三生”功能评价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最后提出6种整治模式及其对应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的生态功能值大于生产和生活功能,达到0.529,靠近城区的村镇景观生态指标值明显低于远离城区的指标值。(2)基于“三生”功能评价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模式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其中主导模式为生态保留模式,占全部村庄的26.67%;协调发展模式最少,占全部村庄的8.57%,不同模式下的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方式存在差异。(3)未来可以通过区域差异化“三生”功能进一步提升整治策略,推动国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助推国土空间治理目标实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闵捷 高魏 李晓云 张安录
协调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对农地城市流转特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本文利用武汉市城郊区被征地农户和村集体的样本调查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城郊区农地城市流转的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微观地块因素中,单个流转地块的面积、农地流转后的用途和流转地块是否处于城市规划区内对农地城市流转面积的影响都极为显著;在影响农地城市流转的众多村级因素中,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村集体年度总收入和村集体获得的征地补偿额,其次是村集体所在区平均最低地价水平;经济利益方面的因素是村集体供给农地的动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林凯旋 周敏 黄亚平
以城郊型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城郊型小城镇发展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以武汉市五里界为例,构建了城郊型小城镇"3+1"发展动力分析框架,其中"3"指大城市扩散力、政府政策力、市场资本导向力三种(外力),"1"指自身的资源要素力(内力)。最后在"四化同步"背景下,基于对城郊型小城镇的反思与发展动力研究,提出五里界"信息化引领、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联动、城镇化支撑、政企合作与全域统筹"的发展新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郊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分析——以武汉市东西湖区石榴红村为例
基于Lars-Lasso的居民郊区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农民在农地城市流转决策中的意愿分析——以武汉市城乡交错区农户为例
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与长沙市为例
基于水土之美的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开发研究——以武汉市蔡甸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
基于分形理论的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轨道交通对城郊之间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为例
城郊休闲农业景观地游憩价值估算——以武汉市石榴红农场为例
基于农户调查的大城市郊区农地流转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467户调查为例
武汉市征地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