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41)
2023(5524)
2022(4497)
2021(4336)
2020(3427)
2019(7655)
2018(7560)
2017(14597)
2016(8039)
2015(8871)
2014(8690)
2013(8883)
2012(8217)
2011(7497)
2010(7655)
2009(7241)
2008(7238)
2007(6820)
2006(6275)
2005(5526)
作者
(23593)
(20622)
(20152)
(19259)
(12434)
(9951)
(8761)
(8084)
(7804)
(7086)
(7071)
(6635)
(6371)
(6235)
(6218)
(6164)
(5988)
(5907)
(5720)
(5599)
(5239)
(5159)
(5147)
(4830)
(4755)
(4689)
(4634)
(4320)
(4305)
(4190)
学科
(48253)
(38060)
经济(38032)
农业(32286)
(31062)
业经(15643)
管理(14135)
农业经济(12269)
中国(10821)
(10311)
企业(10311)
方法(10285)
地方(9648)
(9371)
(9360)
农村(9353)
(9208)
劳动(9191)
数学(9027)
数学方法(8969)
(8360)
发展(8281)
(8280)
(7352)
土地(7222)
建设(6994)
收入(6921)
人口(6699)
(6698)
及其(6695)
机构
学院(120504)
大学(113597)
(52984)
经济(52097)
(47445)
管理(45786)
研究(42348)
理学(40326)
理学院(39939)
管理学(39321)
管理学院(39129)
农业(35869)
中国(33089)
业大(27747)
科学(26422)
(22970)
(22139)
农业大学(22060)
中心(20258)
研究所(20105)
(19822)
(18888)
(17331)
(16613)
经济管理(16527)
财经(15647)
科学院(15275)
(15227)
师范(15083)
经济学(14980)
基金
项目(81581)
科学(64190)
研究(61371)
基金(58880)
(51688)
国家(51077)
科学基金(43087)
社会(40462)
社会科(37793)
社会科学(37786)
(34020)
基金项目(31582)
(28665)
(26642)
编号(26371)
自然(26025)
教育(25551)
自然科(25416)
自然科学(25409)
自然科学基金(24947)
资助(22434)
成果(20626)
(19474)
(18149)
重点(17682)
(17523)
课题(16911)
国家社会(16909)
(16685)
(16194)
期刊
(67127)
经济(67127)
(56370)
农业(38314)
研究(30732)
中国(28811)
学报(22330)
科学(20948)
业经(19213)
大学(17830)
学学(17494)
(16785)
农业经济(14366)
农村(13573)
(13573)
(12958)
金融(12958)
(12446)
管理(11669)
问题(10675)
(9942)
农村经济(9125)
世界(9021)
技术(8828)
业大(8519)
经济问题(8469)
教育(8220)
社会(8046)
农业大学(7915)
社会科(7486)
共检索到180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汪俊雯   江激宇   张士云  
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厘清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方向的选择机理是进一步挖掘劳动力转移潜力的关键。本文以新迁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农户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家庭生计抗逆力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方向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公平态度的调节机制以及主观地位认同的中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计抗逆力中的缓冲能力和学习能力能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土又离乡”型外出务工,但自组织能力却能促进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土不离乡”型本地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本地主观地位认同在生计抗逆力对其非农转移方向的影响中产生了中介效应,即缓冲能力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本地主观地位认同而促进其本地就业,学习能力和自组织能力通过降低其本地主观地位认同而促进其外出务工;此外,缓冲能力在劳动力所持公平态度的调节作用下,其主观地位认同会“向下偏移”从而产生了“相对剥夺效应”。因此,在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过程中,应当在提升其生计抗逆力的同时还需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兼顾社会公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罗琦  罗明忠  唐超  
理性的农村劳动力会对非农转移与农业内部转移的收益进行比较,并结合其对转移成本的支付能力做出转移选择,而转移成本深受劳动力家庭资源禀赋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选择与家庭资源禀赋密切相关,相较于非农转移,农内转移虽然是农户最大化家庭收益的次优选择,却也是控制转移风险和费用的最优选择。因此,要结合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实际,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华欣  
上海郊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在江南一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长期以来,单一封闭的农业格局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上海郊区这个历来盛名的渔米之乡也难以承受人口迅速增长的负担。近十年来,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才开始使上海郊区农村经济增添了生机。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大批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农村综合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1987年上海郊区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59.86万人,从事大农业的劳动力为87.1万人,仅占33.5%(其中种植业77.2万人,占29.7%),而非农劳动力已达172.76万人,占66.48%(其中乡镇企业124.05万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在经由"农业生产"向"非农职业"的"一次分化"之后,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力移民正发生着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地位认同的"二次分化"。利用CGSS2013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农村劳动力移民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成为获得较高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声望、权力和收入)的关键机制,而社会资本则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收入回报。此外,在其主观地位认同的分化过程中,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移民主观地位认同的基本定位,而以"相对剥夺感"为核心的社会体验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客观地位认同偏移的具体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在经由"农业生产"向"非农职业"的"一次分化"之后,进入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力移民正发生着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地位认同的"二次分化"。利用CGSS2013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农村劳动力移民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成为获得较高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声望、权力和收入)的关键机制,而社会资本则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收入回报。此外,在其主观地位认同的分化过程中,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移民主观地位认同的基本定位,而以"相对剥夺感"为核心的社会体验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客观地位认同偏移的具体方向。相对剥夺体验较强者更易出现地位认同的"向下偏移",相对剥夺体验较弱者更易出现地位认同的"向上偏移"。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仇童伟  罗必良  
农地调整是村庄地权界定的重要方式,却具有体现集体成员权公平和破坏经营权稳定的双重性。已有研究大多从其体现的经营权不稳定出发,认为农地调整会抑制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本文研究表明,农户的行为响应能够使农地调整的作用机制发生重要转变:一方面,农户改变农作物种植类型能够弱化经营权的不稳定,并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另一方面,家庭收入结构的非农化则降低了农户对农地经营的依赖性,从而使得经营权不稳定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作用趋弱。基于全国9省(区)2704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劳动力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下,农地调整会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其中,种植结构的"趋粮化"强化了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正向激励,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普遍化则弱化了农地调整对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约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江华  罗明忠  洪炜杰  
基于2016年江西省7个地区13个县(区)1 402份农户调查数据,以农地细碎化为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提升农地产权强度、增强农地产权稳定性预期、提高农地产权排他性能力直接促进,而且通过固化农地细碎化格局间接产生正向影响。为此,要继续推进并完善农地确权工作,充分发挥确权的积极效应,防止传统确权方式固化农地细碎化格局,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宁阳  王淅勤  余戎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已经从需求主导转向供给主导,且年轻劳动力呈有限供给;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增多,并有向东部集聚趋势;主要在城镇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且成为城镇劳务市场供给的主流,新生代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非农转移的领域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稳中有升;由于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璐宁  
以2006年CGSS(农村卷)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关系资本回归模型和综合模型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微观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社会网络为基础的社会资本总量对于农民非农转移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不同的社会网络对非农转移的作用不一样,其中私企老板网络和城市亲朋网络对非农转移作用更显著;社会资本对两代农民的作用不同,对新生代农民非农转移的作用明显减弱。另外,人力资本对两代农民非农转移的正向影响都十分显著,尤其是对新生代农民的作用更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迅雷  周洪荣  朱蕾  
文章基于国内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困局,通过引入Mas-Colell-Razin二元分析方法,从C-D生产函数出发,建立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重点讨论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及可转移剩余劳动力潜在规模的测算,进而利用改革开放后的国内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在理论分析和数据获取等方面有所创新。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中国劳动力转移正趋于均衡;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其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文章进一步测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存约4 000-6 000万人,表明粗放式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倚仗资本和技术进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阮晓莺  魏澄荣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 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基本的动因是经济利益。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指出的:“全世界的农民在处理成本、报酬和风险时是进行计算的经济人。在他们小的、个人的、分配资源的领域中,他们是微调企业家,调谐做得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智勇  梅建明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 ,致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 ,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在消化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局限 ,结合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时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以及加入 WTO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劳动密集型倾斜的可能倾向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指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消除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途径。提出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政府支持 ;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吕臣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问题。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政府丞待解决的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