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18)
2023(11367)
2022(9463)
2021(8450)
2020(7179)
2019(15824)
2018(15377)
2017(29525)
2016(15591)
2015(16825)
2014(15785)
2013(15354)
2012(13822)
2011(12185)
2010(12377)
2009(12037)
2008(11749)
2007(10608)
2006(9596)
2005(8886)
作者
(42189)
(35563)
(35415)
(33371)
(22714)
(16983)
(15812)
(13610)
(13246)
(12702)
(11962)
(11791)
(11407)
(11088)
(10881)
(10645)
(10449)
(10382)
(10328)
(10072)
(8976)
(8640)
(8564)
(8219)
(8040)
(7820)
(7792)
(7764)
(7070)
(7066)
学科
(78609)
(68943)
企业(68943)
(66242)
经济(66154)
管理(61295)
(29822)
业经(26394)
方法(25651)
(23932)
农业(21882)
(18582)
财务(18561)
财务管理(18547)
数学(17806)
数学方法(17597)
企业财务(17558)
技术(15665)
中国(15593)
(14703)
(13860)
环境(13562)
(13316)
理论(13031)
(12984)
(12200)
(11661)
贸易(11652)
地方(11591)
(11323)
机构
学院(218902)
大学(210486)
(92613)
经济(91041)
管理(88451)
理学(75936)
理学院(75259)
管理学(74173)
管理学院(73781)
研究(67703)
中国(54726)
(44078)
(42978)
(40906)
科学(39413)
(34784)
财经(34603)
(33187)
中心(31907)
业大(31769)
农业(31698)
(31338)
研究所(29597)
(27456)
经济学(27289)
北京(26477)
(25746)
师范(25494)
商学(25298)
商学院(25075)
基金
项目(143243)
科学(114861)
研究(109090)
基金(104936)
(89849)
国家(88926)
科学基金(78572)
社会(71655)
社会科(67818)
社会科学(67802)
(57748)
基金项目(55123)
自然(49030)
教育(48697)
自然科(47896)
自然科学(47883)
自然科学基金(47077)
(46446)
编号(44274)
资助(41278)
(34804)
成果(34677)
(33450)
(32271)
重点(31800)
(31189)
创新(30310)
国家社会(29968)
课题(29830)
(29578)
期刊
(111119)
经济(111119)
研究(62915)
中国(43991)
(40705)
(37816)
管理(37037)
科学(29909)
学报(29340)
农业(27596)
大学(23327)
业经(22709)
学学(22253)
教育(20913)
技术(20285)
(20064)
金融(20064)
财经(17279)
经济研究(17078)
(16929)
(15045)
问题(14062)
技术经济(12771)
财会(11527)
世界(11482)
(11305)
现代(11258)
商业(11064)
(10813)
会计(10156)
共检索到332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聂爱文  孙荣垆  
通过对新疆一个牧业连队的实地调查,文章发现导致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很多定居牧民因生计转型不成功而陷入贫困,牧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增强使牧民的本土知识和护生价值观逐渐丧失。自然环境的变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贫困和传统生态文化的缺失这四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聂爱文  孙荣垆  
通过对新疆一个牧业连队的实地调查,文章发现导致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很多定居牧民因生计转型不成功而陷入贫困,牧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增强使牧民的本土知识和护生价值观逐渐丧失。自然环境的变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贫困和传统生态文化的缺失这四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潘建伟  张立中  
根据不同的草原畜牧业类型,将内蒙古牧区划分为三个区域,即东部草甸草原畜牧业区、中部典型草原畜牧业区、西部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畜牧业区。在分析不同地区牧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差距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地区牧民的消费结构差异、实物消费差异、住房条件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惠   王明利   励汀郁   杨春  
草原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的传统基础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推动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本文从“产品高质、草原修复、牧民增收、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出发,基于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当前新疆草原畜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养殖模式转变和技术应用不足影响畜产品质量、天然草原超载过牧影响草原生态修复、产业链发展不充分影响牧民增收以及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影响草原文化传承。研究认为,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草-畜-人-文化”的动态平衡,新疆草原畜牧业在转型升级中应当注重科技研发应用与养殖模式的匹配,完善奖补政策和放牧管理措施,加快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和增值,强化新疆草原畜牧业文化特色。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明明  
游牧民定居工程被视为改变牧区靠天养牧、加速牧区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举措而广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迅速且深刻地改变着草原牧区的自然、社会及经济形态,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时空尺度。在"成功"的定居点,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且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减少;但是,对比相邻的村庄发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有足够的外部资源输入,包括草场、农田和地下水等。而从区域的生态环境来看,这种"成功"模式并不符合当地干旱地区的生态特征,有可能造成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破坏。因此,游牧民定居工程应该从区域生态特征出发,对类似"成功"模板的推广更加谨慎。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陶克涛,乌仁,吴梅荣  
草原畜牧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其从业者———牧民,依靠天然的水草及合理利用这些水草生存和发展。但由于人为破坏草场和超载过牧,恶化了草原生态环境,导致了草原生态———畜牧产业———牧民收入的恶性循环。因此,打破传统畜牧业经营范式,创新经营草原畜牧产业,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促使牧民收入的递增是一个便捷的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孔德帅  胡振通  靳乐山  
牧民的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对于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内蒙古自治区34个嘎查294个牧民的实地调查数据,描述了牧民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现状,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牧民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总体较弱,仅有34.0%的牧民明确表示愿意子女继续从事草原畜牧业经营。少数民族、家中有村干部的样本牧民具有较强的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年龄越大,牧民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越强。天然草场和劳动力是草原畜牧业的两种主要生产要素,与两者相关的家庭人均草场面积、草场质量状况、家庭人口数和家庭畜牧业从业人数都对牧民草原畜牧业经营代际传递意愿有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伟娜  闫慧敏  黄河清  
气候变暖与高强度放牧对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影响到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牧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策略上不同。为掌握锡林郭勒草原牧民的生计状况,认识不同草原区牧民对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本文选取锡林郭勒盟东部典型草原区的西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西乌旗)和锡林郭勒盟西南部荒漠草原区的正镶白旗(以下简称白旗)为案例区,通过对牧民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应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分析不同草原区牧民的生计资产配置状况。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西乌旗地区牧民的人均自然资本是荒漠草原区白旗的1.9倍,经济资本是白旗的1.8...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谭淑豪  谭文列婧  励汀郁  朱勇  张巧云  刘博  
本文运用"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分析框架,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4个牧业旗147户牧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以及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气象数据,通过构建牧民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牧民的社会脆弱性状况。分析结果表明:牧民社会脆弱性水平整体较高,六成以上的牧民都面临着高脆弱性;牧民家庭抚养比例、职业粘性、居住粘性、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等11个指标是影响牧民社会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可望对类似的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态脆弱地区实行精准扶贫提供借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松武  
过度放牧已被认定为草原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揭示过度放牧的形成机理对于治理草原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传统博弈论主要使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借鉴"公地悲剧"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已经取得一定积极成果,但是在理论逻辑与现实印证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本文以"协调博弈"模型为起点,在总结经典博弈适用局限性的基础上,主张使用演化博弈方法来解释过度放牧问题;通过建立牧户演化博弈最优反应动态模型,对过度放牧产生的动力机制与均衡结果予以揭示;并依据一般化理论模型的逻辑推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丰富的草原资源,为我国北方提供着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2011年,作为首批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的地区之一,自治区全面部署落实政策,开局良好。2012年,自治区在总结经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以巩固禁牧、草畜平衡政策成果为抓手,将督促指导调研工作常态化,扎实稳妥地推进草原补奖各项政策进一步全面落实,为促进草原生态加快恢复、牧民持续增收和边疆少数民族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新华  
[目的]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受偿意愿、受偿期望值以及影响受偿意愿的因素,以期为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464户牧民的问卷调查,运用CVM估值法和二元Logistic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78. 23%受访牧民具有受偿意愿,21. 77%牧民不具有受偿意愿。牧民禁牧受偿意愿为947. 10~1 210. 65元/hm2,草畜平衡奖励受偿意愿为508. 8~650. 40元/hm2。[结论]牧民的受偿意愿较高,受偿意愿值远远高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对牧民生态保护受偿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了解、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草原状况改善、政府对草原监管、受访牧民文化程度、拥有草原面积、家庭纯收入、饲养牲畜头数、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草原载畜量下降、补偿标准高低等。受访牧民年龄和家庭人口数对牧民生态保护受偿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洁  方炎  
传统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现代畜牧业才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畜牧业。文中论述了现代畜牧业的特征和它与牧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围绕着发展现代畜牧业,在产权制度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强化管理这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振海  李明  张英俊  曾珉  刘翔洲  
根据中美农业合作交流年度安排,2014年7月24日至8月6日,由农业部畜牧业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和人员组成的草原保护和草原畜牧业考察团,赴美国开展专题考察和交流。考察团与美国农业部有关司局进行了宏观层面会谈,前往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当地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农牧民、合作社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交流。从考察情况看,美国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到位,草原监测等基础工作扎实,草原管理与科技紧密结合,草原权属清晰,经营利用方式多样,实现了草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美国在草原保护与利用方面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对中国草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王晓毅  
2000~2010年是中国北方草原快速转型的时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草原利用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化、干旱和相关草原保护政策的实施共同推动了牧区社会转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牧区社会原有的互助传统逐渐消失,互惠的社会关系逐渐减弱。基于对中国北方草原3个纯牧业、半农半牧村庄长达5年的调查,本文研究发现,由于北方草原生态环境脆弱和水资源短缺,在这十年中,尽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牧业生产的抗灾能力,牧区牲畜数量和牧民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牧区社会转型给牧民生计带来了新的脆弱性,表现为牧区自然资源持续退化、生产成本上升和牧民债务增加。21世纪第一个十年牧区社会转型及其影响对国家后续的牧区政策产生了重大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