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91)
2023(2243)
2022(2084)
2021(1821)
2020(1583)
2019(3674)
2018(3598)
2017(6736)
2016(3579)
2015(3879)
2014(3513)
2013(3315)
2012(3023)
2011(2663)
2010(2509)
2009(2133)
2008(2001)
2007(1795)
2006(1558)
2005(1373)
作者
(9706)
(8132)
(7992)
(7793)
(5182)
(3892)
(3753)
(3222)
(3074)
(2831)
(2801)
(2741)
(2577)
(2556)
(2552)
(2452)
(2450)
(2413)
(2340)
(2310)
(2012)
(1982)
(1911)
(1901)
(1862)
(1787)
(1782)
(1692)
(1670)
(1586)
学科
(16652)
经济(16642)
方法(10784)
数学(9882)
数学方法(9675)
管理(8824)
(7958)
(5958)
企业(5958)
中国(3775)
(3679)
(3309)
业经(3031)
(2879)
产业(2370)
(2330)
贸易(2329)
信息(2326)
(2277)
(2230)
财务(2221)
技术(2218)
财务管理(2216)
农业(2195)
(2140)
企业财务(2125)
(2018)
(2009)
金融(2009)
环境(1997)
机构
大学(49102)
学院(46744)
(21319)
经济(20983)
管理(19050)
理学(16670)
理学院(16512)
管理学(16034)
研究(15987)
管理学院(15952)
中国(12648)
(10718)
科学(9846)
(9302)
中心(8086)
财经(7958)
(7922)
经济学(7739)
(7384)
研究所(7324)
(7298)
业大(7182)
经济学院(7161)
北京(6620)
(6270)
财经大学(6039)
(5858)
农业(5848)
经济管理(5106)
(5078)
基金
项目(35451)
科学(28331)
基金(27410)
研究(24576)
(24443)
国家(24303)
科学基金(21075)
社会(16637)
社会科(16004)
社会科学(16000)
自然(13658)
基金项目(13608)
自然科(13417)
自然科学(13414)
自然科学基金(13139)
(12239)
资助(12156)
(10863)
教育(10715)
编号(9429)
(8157)
国家社会(7940)
重点(7915)
成果(7383)
科研(7282)
(7152)
(7118)
教育部(7048)
创新(6793)
人文(6728)
期刊
(17622)
经济(17622)
研究(13199)
学报(8258)
中国(7497)
科学(7012)
(6746)
管理(6338)
大学(6329)
学学(5939)
(5429)
统计(5226)
技术(4395)
(4081)
图书(4047)
决策(3844)
农业(3810)
财经(3795)
经济研究(3543)
(3345)
金融(3345)
(3313)
情报(3279)
技术经济(3207)
理论(2883)
实践(2669)
(2669)
书馆(2611)
图书馆(2611)
教育(2476)
共检索到65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一青  吴慧珊  
0收集方法概览生育率数据的收集方法通常有三种~([1]),分别为民事登记、人口普查和户口调查。民事登记收集发生在一国的出生、死亡和其他人口动态事件信息。人口普查收集国家范围内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住户在某个特定时点的经济和社会特征方面资料。户口调查收集关于相对较小但经过科学设计的住户样本的资料。作为生育率数据的来源,这三种收集方法具有互补性,没有一种是单独存在的。民事登记是收集有关出生事件基本数据的理想方法,但很多国家和地区缺乏完善的民事登记系统,导致民事登记所提供的出生事件基本数据的覆盖面不完整。人口普查能提供计算生育率及累加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振明,娄彬彬  
人口学研究,不仅要重视收集定量数据,而且也应重视收集定性资料。以往的定量调查困于问卷封闭式的提问及在固定答案中作圈填式的选择,研究者难以推导出导致某种选择的原因。典型组专题讨论,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其科学和严谨性贯穿于调查全过程。该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群体效应”,以获取所需的真实信息。中国人口情报研究中心采用该方法对宁夏平罗县和广东四会县进行了一次定性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妇女地位和基层计生情况,获得了大量的、生动的信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本文讨论了人口分析技术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并以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展示年龄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间接估计方法的建模过程与实施步骤,同时指出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总和生育率作为衡量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由于它抽象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在人口再生产的分析中,起特殊重要作用。但对这一指标的认识,还有很大分歧,一说它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最直接、最贴切的指标”;一说它“不能说明平均一个妇女一辈子生育的子女数……,更不能据以评价一个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的好差”。因此,阐明总和生育率指标的性质,分析影响它变动的各种因素,把握在普遍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情况下,总和生育率的发展趋势,评价这个指标在计划生育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就很有必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生育率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是一个各国普遍观察到的现象。同时观察到的事实则是,生育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则导致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反过来削弱经济增长潜力,拖慢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由于研究者对于生育率变化决定因素的规律尚未充分认识,在解释这种不对称乃至对立的因果关系方面颇显捉襟见肘,构成一个所谓的“生育率悖论”。本文通过援引国际经验和分析中国的特殊人口转变过程,尝试揭示中国目前形成的极低生育率不是一种宿命。通过更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或通过人类发展指数的提升,特别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家庭发展的诸因素,拓展家庭资源预算曲线,可以预期生育率朝着更替水平(同时也是意愿水平)的反弹,从而打破生育率悖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Bongaarts和Feeney提出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引起了学术界广泛争议、讨论和各种新的尝试。文章梳理了这一研究上的理论争论,简要介绍在此方法方面的重要进展。十年来,去进度效应方法的应用已经从总和生育率扩展到平均预期寿命以及时期婚姻指标。文章还简要介绍了Yamaguchi和Beppu在改进去进度效应生育指标时的重要发现及其研究思路的创新。特别介绍了Bongaarts和Sobotka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新提出了TFRp*指标,用以分析欧洲国家近年生育率的回升,发现TFR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时期效应的减少和消失,而时期生育的数量水平其实相当平稳。在此就时期调整指标方面研究的进展做些评论,并讨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震威  
在生育水平和生育年龄有较大变化的时期,TFR’(去进度总和生育率)指标比TFR能更好地反映终身生育水平。但是,TFR’既不是对时期生育水平(TFR)的估计,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终身生育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广州  胡耀岭  
本文以时期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为基础,提出真实队列年龄别生育率估算方法,并通过1950~1981年全国妇女分孩次年龄别生育率数据验证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可用该估算方法研究递进生育模式及其相关问题,尤其是在调整生育政策的时间窗口,估算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规模和结构,以及符合生育政策但尚未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规模和结构,为政府制定生育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萍,郭汉英  
近20年来中国生育率的普遍下降,是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避孕知识及方法的普及密切相关的。宣传普及先进的避孕方法,提供使用避孕方法的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避孕方法的使用量与生育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分析现有避孕方法使用模式与生育率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青  
文章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了1994~2004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探讨了影响该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影响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生育率、生育年龄和城镇化进程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自建国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经历了急速、持续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出我国控制人口的成绩,我国已从一个高生育率水平转变为达到更替水平的国家。正是这一转变,调节了人口增长速度、改变着人口结构,使人口与经济更协调地发展。因此,分析我国生育率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是剖析中国人口形势的一个重要关键。它对于研究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加强人口学的科学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梁昊  张涵宇  
近几十年来,全球生育率持续下降。根据联合国推算,若想保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稳定平衡,生育率应该保持在2.1左右。而目前,除印度外的世界前十大经济体的生育率都跌破了该水平。夫妻的生育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看做是一类有关时间分配的经济决策。简单地说,在生育决策中,夫妻双方面临将时间分配于工作还是生育的选择。选择生育小孩不仅会给夫妻双方带来"直接成本",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机会成本"。一个面对多个选择机会的人所做的某个选择的"机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谢韦克,王绍贤  
本文讨论了有全部生育率数据、只有部分生育率数据以及没有生育率数据3种不同条件下构造生育模型的方法及意义。首次指出构造Brass相关生育模型的非最小二乘法(曾毅方法)优于最小二乘法,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顾宝昌在 1 987年利用省级数据考察了中国的生育率 ,通过路径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对中国生育率都有重要的直接影响的结论。李建民在 2 0 0 4年分析了我国低生育率的经济环境 ,提出 1 990年代我国生育率的下降应该主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基于这些结论或假设 ,本文利用中国省级数据 ,再次考察“发展—计划生育—生育率”关系 ,结果表明在过去 30年里 ,计划生育的作用在下降 ,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增强。 1 970年代计划生育的作用是主导 ,1 980年代计划生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二者的作用基本达到了平衡 ,而 1 99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成为主导。“发展—计划生育—生育率”关系呈献出一种动态平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面临近年来极低的全国总和生育率(TFR)水平,有关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出生漏报的估计,一方面集中于针对极低生育水平的对策研究。但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却被忽视了,即由于近年来生育年龄变化而使得TFR指标的内在缺陷更为突出,已不能很好反映妇女终身生育水平。就此,本文介绍了Bongaarts和Feeney新近提出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TFR’)方法。应用中国历年生育数据对 TFR’方法的检验表明该指标的确比 TFR指标更接近于实际队列的终身生育率。而根据最新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虽然近年TFR仅为1.3,但作为从时期生育行为对终身生育水平的较好估计,近年TFR’值却为1.7,这表示全国终身生育率大体仍在政策要求的水平以上。如果再进一步考虑数据中的出生漏报问题,那么实际终身生育水平还会更高。本文还分析了其他有关指标,并对该方法在应用中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