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9)
2023(901)
2022(819)
2021(737)
2020(728)
2019(1582)
2018(1638)
2017(2954)
2016(1830)
2015(2149)
2014(2068)
2013(2092)
2012(2093)
2011(1788)
2010(1824)
2009(1619)
2008(1632)
2007(1585)
2006(1413)
2005(1348)
作者
(5647)
(4887)
(4783)
(4691)
(3168)
(2369)
(2279)
(1927)
(1875)
(1873)
(1742)
(1653)
(1628)
(1610)
(1602)
(1589)
(1556)
(1393)
(1368)
(1356)
(1257)
(1248)
(1173)
(1154)
(1128)
(1122)
(1100)
(1095)
(1087)
(1063)
学科
(4601)
经济(4596)
(4061)
管理(3356)
(2733)
中国(2652)
(2560)
企业(2560)
(1924)
地方(1797)
农业(1789)
(1723)
金融(1722)
(1640)
银行(1634)
(1612)
(1589)
(1461)
制度(1458)
方法(1409)
人口(1363)
(1301)
(1268)
(1243)
贸易(1242)
业经(1238)
(1205)
数学(1197)
数学方法(1180)
教育(1140)
机构
学院(23978)
大学(23796)
研究(10675)
(8575)
中国(8343)
经济(8275)
管理(7757)
科学(6948)
(6876)
(6473)
理学(6353)
理学院(6247)
管理学(6086)
管理学院(6038)
研究所(5941)
(5811)
农业(5522)
中心(5351)
业大(4489)
(4291)
(4213)
(4121)
北京(3935)
(3848)
师范(3799)
(3547)
(3489)
(3431)
科学院(3419)
技术(3368)
基金
项目(15735)
研究(11721)
科学(11503)
基金(9992)
(9366)
国家(9212)
科学基金(6969)
(6730)
社会(6369)
社会科(5872)
社会科学(5871)
(5853)
教育(5544)
编号(5125)
基金项目(5028)
成果(4814)
资助(4549)
自然(4475)
自然科(4373)
自然科学(4372)
自然科学基金(4306)
课题(4091)
(3828)
重点(3727)
(3496)
计划(3441)
(3372)
(3332)
科技(3291)
(3251)
期刊
(10151)
经济(10151)
研究(7592)
中国(7346)
(6575)
学报(5371)
农业(4498)
科学(4463)
教育(4231)
(3785)
金融(3785)
大学(3581)
学学(3317)
(2971)
管理(2606)
(2461)
业经(1781)
技术(1773)
图书(1736)
人口(1677)
业大(1488)
世界(1475)
经济研究(1418)
(1415)
财经(1386)
农业大学(1267)
书馆(1254)
图书馆(1254)
问题(1247)
职业(1238)
共检索到405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亚迪  
基于2014—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笔者考察了生育状况对已婚女性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幼年子女数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已婚女性的工资,曾经因生育中断就业的经历显著降低已婚女性未来的工资,生育对已婚女性工资的负向影响具有长期性。幼年子女数量的增加对较高工资收入与较低工资收入已婚女性群体的负向影响程度大于对中等工资收入已婚女性群体的负向影响程度,生育中断就业对较低工资收入已婚女性群体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幼年子女数量的增加对乡村、大专及以上、90后、80后已婚女性工资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生育中断就业对乡村、大专及以上、80后、70后已婚女性工资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祖辈照料孙子女、幼教机构照料子女显著弱化幼年子女数量增加对已婚女性工资的负向影响,祖辈照料孙子女显著弱化生育中断就业对已婚女性工资的负向影响。机制检验还发现,已婚女性生育通过显著降低其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显著降低参加在职培训的概率进而对其工资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婉鑫  杨小军  杨雪燕  
在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倾向得分匹配等计量方法,探讨祖辈照料、正式照料两类儿童照料安排对中国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类儿童照料方式均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但发生作用的方向不同:祖辈照料可以显著提升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而正式照料则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地级市人均幼儿园数量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削弱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而地级市平均托育费用则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增强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基于此,认为加大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服务费用,为育龄女性提供普惠可及的婴幼儿照料支持是提升二孩生育意愿的有效政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春芳  
本文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儿童看护、老人照料对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传统的家庭分工对发达地区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具有较深远的影响,已婚女性更多地承担了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等家庭生产的责任,降低了她们非农就业的可能性和劳动时间。随着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和农村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已婚女性家庭与就业的矛盾将更突出。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相应的公共产品供给,使农村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其非农就业,以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瑞君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要求向非农转移。所谓非农转移是指从种植业到非种植业的一种职业构成变动。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这种转移,但从转移人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双  李雪莲  蔡栋梁  
借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2013年数据,以及最低工资标准在不同区县不同时间上的差异,在分别考察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工资、就业的影响后,本文重点考察了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劳动参与,尤其是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1)最低工资标准上涨10%,员工的雇佣工资显著增加6.6%,被雇佣概率下1.2%,但在10%的统计水平下不显著。(2)最低工资标准上涨主要增加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最低工资标准每上涨10%,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显著增加1.86个百分点,且以从事非农工作为主。对工资收入处于最低25%的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更是显著增加3.03个百分点。(3)综合考察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以及进入劳动市场后就业概率的影响发现,最低工资标准上涨10%,16—55岁已婚女性中就业个体的占比显著增加2个百分点。(4)从异质性上看,最低工资标准上涨主要影响中年、低教育水平或来自西部地区的已婚女性。在劳动供需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形下,通过激活劳动力存量,上调区县最低工资标准对短期内缩小中国劳动力供需缺口有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双  李雪莲  蔡栋梁  
借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2013年数据,以及最低工资标准在不同区县不同时间上的差异,在分别考察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工资、就业的影响后,本文重点考察了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劳动参与,尤其是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1)最低工资标准上涨10%,员工的雇佣工资显著增加6.6%,被雇佣概率下1.2%,但在10%的统计水平下不显著。(2)最低工资标准上涨主要增加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最低工资标准每上涨10%,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率显著增加1.86个百分点,且以从事非农工作为主。对工资收入处于最低25%的已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恩普,钟国琛,肖振禹  
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86年6月,在该州进行了一次占总人口5%的人口婚姻、生育状况抽样调查。调查以现行的区划地址作为统一编码,按分层、系统、整群的方法,农村以村民小组,城镇以居民小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了1555个样本单位,共调查39019户,172547人,占被调查总人口的99.56%,其中土家族为89275人。现将手工汇总的土家族人口中的妇女婚姻、生育状况分析如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冯志蕙  
为了深入地研究陕西省人口、婚姻、生育状况及今后人口发展趋势,我们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同志一起,在1979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1978年陕西省十分之一人群的人口构成,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能力及生育状况;按不同生育水平予测了陕西省今后百年的人口发展趋势;编制了1978年全省男、女简略寿命表。本文着重从陕西省育龄妇女婚姻和生育状况方面对人口再生产过程进一步探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万加华,威其玮,李日坤,冯庆才,李强  
本文对青岛市流动人口中已婚妇女社会学特征、婚姻状况、婚前性生活、避孕和妊娠情况、生育状况、性知识教育和需求情况、婚后避孕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岛市流动人口除一般特征外,具有省内流入为主、联姻范围窄的特点。在已婚流动妇女中,婚龄与年龄呈正相关,婚龄差与年龄呈负相关。这与常住人口的调查结果不同。从总体看,这一人群性观念逐步开放,但性知识缺乏,妇女自我保护意识极其薄弱。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志宏  张亚锋  杜书然  
我国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低于全国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和过去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和全国育龄妇女多采用长效避孕方式有显著不同,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方式多以短效为主,其中,长效避孕措施中宫内节育器和绝育比例较高,而短效避孕措施中避孕套的比例非常突出。和过去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方式相比也有很大变化,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更少使用宫内节育器,更多使用避孕套。已婚流动育龄妇女在选择长效避孕或短效避孕上,还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流动范围、户口所在地、是否有人照顾孩子、子女性别和民族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已婚流动育龄妇女避孕方式的选择受到其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越  姚顺波  
利用全国7省区2 118个农村已婚女性样本的调查数据,运用集群效应下的二元Logit和M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已婚女性的就业现状以及就业内容、就业地区选择的影响因素,特别对家庭中孩子个数和配偶工作地点进行了分类探讨。研究发现:个人资本变量对已婚女性是否参与非农劳动依旧具有显著性影响;不同教育阶段的孩子个数对已婚女性从事非农就业和就业地点选择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处于抚养阶段的孩子仍是女性放弃非农就业的重要原因;配偶工作地点与已婚女性工作地点的选择具有高度匹配性。最后从促进已婚女性非农就业角度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新华  江河  
子女照料与家庭负债对已婚女性的就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在Becker家庭决策模型基础上,建立资产负债约束下已婚女性"子女照料—闲暇—就业"效用最大化决策模型,利用2016年CFPS数据分析发现:子女照料对已婚女性就业概率及周工作时间存在负向影响,且家庭的银行负债对子女照料与已婚女性就业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效应。因此,在鼓励女性生育的政策背景下,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子女照料负担与家庭负债约束,制定更加有效的已婚女性就业保障政策。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郑逸芳  程璆  许佳贤  
文章基于CGSS2012调查数据,考察了角色代偿意识、家庭照料两个维度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及其工资报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角色代偿意识越强,外出参与社会劳动的可能性越高,但对工资报酬的影响不显著;家庭照料的影响则要区分看待:学龄子女数量越多、或越认为养老责任在自己,女性社会劳动参与度越高,而对家庭成员的照料时间以及幼龄子女数量则呈负向影响。此外,学龄子女数量和个人养老态度会负向影响报酬待遇,但付出的照料时间越长,工资报酬反而会越多。稳健性检验证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工资报酬会在户籍和代际上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郑逸芳  程璆  许佳贤  
文章基于CGSS2012调查数据,考察了角色代偿意识、家庭照料两个维度对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及其工资报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角色代偿意识越强,外出参与社会劳动的可能性越高,但对工资报酬的影响不显著;家庭照料的影响则要区分看待:学龄子女数量越多、或越认为养老责任在自己,女性社会劳动参与度越高,而对家庭成员的照料时间以及幼龄子女数量则呈负向影响。此外,学龄子女数量和个人养老态度会负向影响报酬待遇,但付出的照料时间越长,工资报酬反而会越多。稳健性检验证明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工资报酬会在户籍和代际上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