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85)
- 2023(9437)
- 2022(7408)
- 2021(6548)
- 2020(5451)
- 2019(11886)
- 2018(11979)
- 2017(22841)
- 2016(12726)
- 2015(14513)
- 2014(14832)
- 2013(14102)
- 2012(12958)
- 2011(11475)
- 2010(11531)
- 2009(10894)
- 2008(11065)
- 2007(10185)
- 2006(9154)
- 2005(8904)
- 学科
- 济(49066)
- 经济(48973)
- 管理(40892)
- 业(36417)
- 企(31473)
- 企业(31473)
- 中国(16910)
- 方法(16451)
- 制(16186)
- 财(15653)
- 农(15164)
- 业经(14819)
- 数学(12485)
- 数学方法(12318)
- 体(11621)
- 学(10996)
- 农业(9791)
- 银(9682)
- 银行(9649)
- 地方(9576)
- 体制(9511)
- 理论(9343)
- 务(9234)
- 行(9206)
- 财务(9203)
- 财务管理(9174)
- 融(9011)
- 金融(9008)
- 企业财务(8751)
- 产业(8067)
- 机构
- 大学(184293)
- 学院(182655)
- 济(72957)
- 经济(71296)
- 研究(67173)
- 管理(63645)
- 理学(53395)
- 理学院(52746)
- 管理学(51750)
- 管理学院(51419)
- 中国(50913)
- 科学(40342)
- 京(40322)
- 财(38277)
- 所(34845)
- 农(33725)
- 研究所(31155)
- 江(30386)
- 中心(29747)
- 财经(28774)
- 业大(27180)
- 农业(26537)
- 经(26003)
- 北京(25365)
- 范(24407)
- 院(24275)
- 师范(24067)
- 州(23458)
- 经济学(23097)
- 省(22245)
- 基金
- 项目(118139)
- 科学(92721)
- 研究(86267)
- 基金(85205)
- 家(75503)
- 国家(74841)
- 科学基金(62944)
- 社会(55667)
- 社会科(52569)
- 社会科学(52555)
- 省(46249)
- 基金项目(43968)
- 教育(39824)
- 自然(39709)
- 划(39498)
- 自然科(38766)
- 自然科学(38751)
- 自然科学基金(38080)
- 编号(34403)
- 资助(34142)
- 成果(30000)
- 重点(27748)
- 制(26526)
- 部(26292)
- 发(25978)
- 课题(25347)
- 创(24509)
- 国家社会(23318)
- 创新(22992)
- 性(22686)
共检索到293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本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系统地讨论了生育文化的概念、内容和变迁,认为生育文化的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内生型生育控制机制得以形成最为重要的内驱力,而河南省新密市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的实践恰好提供了一个给人启迪的案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国宏
从文化上解释不同文化社区的生育率差异,作为一种解释性的理论框架,学术界的研究迄今仍是初步的,并且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图就传统生育文化与中国人口控制问题作一较系统的探讨,就正于大家。 一、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什么是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在运用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建民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口生育率水平出现了迅速的转变 ,特别是 1 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以来 ,生育率水平更是进一步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如果说 ,生育率的迅速转变是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干预下启动的 ,那么 ,在 1 990年代生育率的下降应该主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结果。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已经为稳定我国城市地区人口低生育率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同时 ,制度、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变革已经为我国个人生育决策理性化创造了条件 ,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机制已经开始从政策控制为主转向群众自我控制为主的转变
关键词:
生育决策 生育意愿 生育需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小平
我国的计划生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令人欣慰的。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78年到1987年,少生了1亿4百万人。如果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计算,节约养育费用达几千亿元之多。无疑,计划生育对提高人均生活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超生问题特别是农村十分严重,而未来庞大的育龄妇女队伍更令人忧虑。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路磊
一、问题的提出。总和生育率是一个能够综合反映妇女时期生育水平的统计指标。尽管它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由于它的简易性和直观性,仍然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总和生育率(或分孩次总和生育率)在理论分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看,总和生育率本身不具有可控性。这就是说,只有在所有的生育事件都发生以后才能确定出相应的总和生育率,而在人口计划(或规划)中,我们要求各种指标必须具有事前可控性,否则再好的计划也是实现不了的。因此,控制措施或手段是实现计划所必不可少的。如果事前规定了某一年的总和生育率,那么应如何才能完成这一计划指标呢?亦即如何控制妇女的生育行为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一个简单的生育比例控制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嘉陵
本文提出用队列生育年龄因子作为度量生育水平的基本指标,建立生育的时期指标和队列指标的关系,从而分解出年度的生育时期变动系数。并通过计划生育率估计年度的计划生育变动系数和分年龄的绝对超生率、既往瞒生率和控制调整率,为分析、制定、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和动态监测计划生育的执行情况提供定量的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邬沧萍,穆光宗
本文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重新审视了中国人口控制的必要性,针对当前不同认识阐述作者观点,提出生育率高低本身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人口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大小,中国人口控制的理论依据可归纳为“协调发展理论”或“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控制仍然必要,不能对市场经济带来人口控制的正面效应抱过分乐观的态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段纪宪
家庭形成本质上是一个生理作用的过程,在有意识的生育控制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传统认为家庭应在婚姻的前提下建立才是合适的,而婚姻可以因离婚和丧偶而解体。1982年中国大约31%的育龄妇女因未进入婚姻而被排除在生育过程之外。再加上丧偶和离婚,只有67%的妇女是已婚的。失婚率通常是随年龄增长而增长,总的看来,中国妇女的失婚率还是低的,已婚妇女中只有2%的人离婚或丧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罗淳
本文就“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控制问题作论,认为基于中观层百上而展开的“社区生育控制”作为一种思路是有其相应的现实需要和理论依据的;而作为一种方略则正在成为新时期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据此,本文首先简略描述了社区生育控制在中国兴起的缘由;然后在论证生育控制社区特性的基础上,就国内外所开展(或正在开展)的一些社区生育控制实践及范例做出评述,最后扼要探讨了社区生育控制的方法与策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晓军
一 计划生育实践中对晚育意义的模糊认识 (一) 晚育的一般意义。晚育是适当推迟育龄妇女的初育年龄,使初育发生在一定年龄以上的生育。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妇女在24岁以上初育者为晚育。晚育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晚育相应地缩短了育龄妇女的可育期,减少了育龄妇女的生育机会,从而有利于控制妇女终身生育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忠观,刘家强
生育文化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丰富和发展人口科学等方面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对生育文化历史的考察 ,探讨了生育文化的内涵及类型的演进轨迹 ,结合社会经济基础的现实条件 ,提出了加速我国生育文化现代化构建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生育文化 现代化 扬弃 制度创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梁中堂
是不是2000年就一定会突破我国政府制定的12亿左右的人口目标?我以为“鹿死谁手”,目前还难以确定。这是因为,12亿左右的人口目标能否完成,我们还有8年的时间。我国人口基数大,搞得不好,增长幅度会很大;但如果路子走对了,方法对头,控制人口增长的潜力也同样会很大。我国月前每年有900万左右的“计划外生育”,其中约90%在农村,这些计划外生育若以生育类型划分,其一为早婚早育,即在法定婚龄前结婚并生育者,每年1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苑琳 崔树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