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9)
- 2023(9595)
- 2022(8115)
- 2021(7222)
- 2020(5999)
- 2019(13405)
- 2018(13121)
- 2017(25771)
- 2016(13725)
- 2015(15324)
- 2014(15547)
- 2013(15125)
- 2012(14422)
- 2011(13324)
- 2010(13882)
- 2009(13313)
- 2008(13079)
- 2007(12017)
- 2006(11182)
- 2005(10563)
- 学科
- 济(76856)
- 经济(76767)
- 管理(48003)
- 业(40101)
- 企(33744)
- 企业(33744)
- 方法(22004)
- 数学(19266)
- 数学方法(19067)
- 财(18970)
- 地方(18887)
- 制(18016)
- 中国(17796)
- 农(16307)
- 业经(15431)
- 地方经济(12939)
- 体(12610)
- 学(12221)
- 策(12003)
- 银(11866)
- 银行(11859)
- 融(11589)
- 金融(11587)
- 行(11432)
- 环境(11083)
- 贸(10497)
- 贸易(10488)
- 务(10398)
- 农业(10376)
- 财务(10368)
- 机构
- 学院(206534)
- 大学(204980)
- 济(101123)
- 经济(99123)
- 管理(77451)
- 研究(74255)
- 理学(64934)
- 理学院(64277)
- 管理学(63476)
- 管理学院(63061)
- 中国(58213)
- 财(50130)
- 京(42041)
- 科学(38618)
- 财经(37768)
- 所(36642)
- 经(33963)
- 江(33528)
- 中心(33190)
- 经济学(32635)
- 研究所(32167)
- 经济学院(28825)
- 财经大学(27513)
- 农(27113)
- 北京(26973)
- 院(26313)
- 州(25576)
- 范(25055)
- 师范(24886)
- 业大(23609)
- 基金
- 项目(123948)
- 科学(99256)
- 研究(95875)
- 基金(91039)
- 家(76783)
- 国家(76130)
- 科学基金(66165)
- 社会(64436)
- 社会科(61190)
- 社会科学(61178)
- 省(47541)
- 基金项目(46372)
- 教育(43356)
- 划(39093)
- 自然(38974)
- 编号(38210)
- 自然科(38025)
- 自然科学(38017)
- 资助(37699)
- 自然科学基金(37350)
- 成果(33080)
- 制(29553)
- 部(28663)
- 发(28034)
- 重点(27945)
- 课题(27596)
- 国家社会(27042)
- 性(25768)
- 创(25548)
- 教育部(25448)
- 期刊
- 济(126877)
- 经济(126877)
- 研究(72882)
- 中国(43921)
- 财(39717)
- 管理(33061)
- 农(26189)
- 融(25645)
- 金融(25645)
- 科学(24610)
- 学报(23677)
- 经济研究(21060)
- 财经(20511)
- 大学(19623)
- 教育(19365)
- 学学(18654)
- 技术(18556)
- 业经(17893)
- 经(17756)
- 农业(16951)
- 问题(15726)
- 贸(12882)
- 技术经济(11738)
- 国际(11480)
- 世界(11281)
- 现代(10172)
- 改革(10143)
- 革(10143)
- 经济问题(10049)
- 经济管理(9943)
共检索到337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小平
我国的计划生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令人欣慰的。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78年到1987年,少生了1亿4百万人。如果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计算,节约养育费用达几千亿元之多。无疑,计划生育对提高人均生活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超生问题特别是农村十分严重,而未来庞大的育龄妇女队伍更令人忧虑。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路磊
一、问题的提出。总和生育率是一个能够综合反映妇女时期生育水平的统计指标。尽管它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由于它的简易性和直观性,仍然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总和生育率(或分孩次总和生育率)在理论分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看,总和生育率本身不具有可控性。这就是说,只有在所有的生育事件都发生以后才能确定出相应的总和生育率,而在人口计划(或规划)中,我们要求各种指标必须具有事前可控性,否则再好的计划也是实现不了的。因此,控制措施或手段是实现计划所必不可少的。如果事前规定了某一年的总和生育率,那么应如何才能完成这一计划指标呢?亦即如何控制妇女的生育行为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一个简单的生育比例控制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邬沧萍,穆光宗
本文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重新审视了中国人口控制的必要性,针对当前不同认识阐述作者观点,提出生育率高低本身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人口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大小,中国人口控制的理论依据可归纳为“协调发展理论”或“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控制仍然必要,不能对市场经济带来人口控制的正面效应抱过分乐观的态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如意
1 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主要根源 英山县1995年末人口数为39.4万人。从进入九十年代初开始,外出打工的人员逐年增加。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英山1993年流出人口约3万人,1994年约4万人,1995年约5万人,1996年春流出约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给计划生育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原因在于:(1)流动人口中几乎100%的都是中、青年育龄人群。据登记查出,英山流出人口中未婚育龄人员约占55%,其中未婚女青年约占20%,已婚育龄人员约占45%,其中已婚妇女约占15%,流动人口的结构和性别比为计划外生育滋生了条件;(2)流动人口的迁徙性大。英山的流动人口分布在全国除台湾在外的各地城镇或开发区。流动人口为何流动、何时流动、流向何处,不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背景 今天,世纪之交的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诸多方面都已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的人口发展也不例外。从历史变革的背景下审视人口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说,对人口问题认识的推陈出新既是变革的反映,也是变革的动力。 正如有识之士所共同关注的,当代中国人口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有关社会大转型中人口转型问题的讨论正趋热烈。譬如,中国人口已开始转向低、负增长,人口转变增长开始转向人口惯性增长,等等。总之,中国人口发展中互相交织的内生变化和外生变化正在重新塑造中国人口增长新的机制,赋予中国人口发展新的特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本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系统地讨论了生育文化的概念、内容和变迁,认为生育文化的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内生型生育控制机制得以形成最为重要的内驱力,而河南省新密市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的实践恰好提供了一个给人启迪的案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石人炳
文章对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生育控制政策通过"选择途径"和"统计途径"对人口出生性别比产生影响,其中"选择途径"的影响必须同时满足人们有强烈的性别偏好和有选择性生育技术可以利用两个前提条件。即使没有选择性生育,生育控制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统计途径"的影响仍然存在,即"一孩半政策"能通过概率效应和浓缩效应导致出生性别比升高,但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没有性别选择性生育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出生性别比偏离正常值范围。
关键词:
生育控制政策 选择性生育 出生性别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嘉陵
本文提出用队列生育年龄因子作为度量生育水平的基本指标,建立生育的时期指标和队列指标的关系,从而分解出年度的生育时期变动系数。并通过计划生育率估计年度的计划生育变动系数和分年龄的绝对超生率、既往瞒生率和控制调整率,为分析、制定、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和动态监测计划生育的执行情况提供定量的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汤玉刚
本文首先利用效用函数分析法和制度分析法,从生育需求的个人决策,到家庭决策,再到传统、习俗影响下的社会决策,深入分析了生育决策的市场决定过程。继而将计划生育政策纳入上述分析思路,明确了市场与计划在生育行为选择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蕴含于其中的理论推论——一国经济和人口增长模式趋于和谐的阶段,国民福利随着强制性控制措施的淡化和市场力量潜移默化的增强而得以改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国宏
从文化上解释不同文化社区的生育率差异,作为一种解释性的理论框架,学术界的研究迄今仍是初步的,并且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图就传统生育文化与中国人口控制问题作一较系统的探讨,就正于大家。 一、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什么是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在运用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罗淳
本文就“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控制问题作论,认为基于中观层百上而展开的“社区生育控制”作为一种思路是有其相应的现实需要和理论依据的;而作为一种方略则正在成为新时期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据此,本文首先简略描述了社区生育控制在中国兴起的缘由;然后在论证生育控制社区特性的基础上,就国内外所开展(或正在开展)的一些社区生育控制实践及范例做出评述,最后扼要探讨了社区生育控制的方法与策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晓军
一 计划生育实践中对晚育意义的模糊认识 (一) 晚育的一般意义。晚育是适当推迟育龄妇女的初育年龄,使初育发生在一定年龄以上的生育。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妇女在24岁以上初育者为晚育。晚育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晚育相应地缩短了育龄妇女的可育期,减少了育龄妇女的生育机会,从而有利于控制妇女终身生育水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开荣
近年来,山区农村出现大龄男子结婚难、早婚早育管理难、重新组合家庭生育控制难问题在婚姻家庭和生育上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本文根据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对上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谈点管窥之见: 1 长阳山区农村婚姻家庭生育现状及原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石爱虎
我国农村生育率的影响因素与人口控制和政策思路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石爱虎公众决策我国自70年代以来控制人口所取得的卓著成绩,主要应归功于计划生育政策。但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在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农村每年仍有数以百万计的超生婴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