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59)
2023(15646)
2022(12920)
2021(12110)
2020(10173)
2019(22923)
2018(22855)
2017(44840)
2016(24067)
2015(27004)
2014(26848)
2013(25665)
2012(23094)
2011(20416)
2010(20416)
2009(18575)
2008(17865)
2007(15919)
2006(13939)
2005(11891)
作者
(63718)
(52889)
(52856)
(50567)
(33961)
(25054)
(24177)
(20727)
(20283)
(19024)
(17908)
(17888)
(16725)
(16564)
(16336)
(16329)
(15865)
(15412)
(15300)
(15250)
(13053)
(12973)
(12753)
(12295)
(11978)
(11869)
(11652)
(11609)
(10598)
(10392)
学科
(94918)
经济(94733)
管理(73209)
(67253)
(56518)
企业(56518)
方法(44028)
数学(37823)
数学方法(37155)
(28125)
中国(27572)
(27537)
业经(22899)
地方(18661)
农业(18152)
(17888)
理论(17656)
(16296)
(16268)
贸易(16259)
(16207)
财务(16134)
财务管理(16100)
(15859)
(15850)
(15461)
企业财务(15049)
技术(14828)
环境(14565)
(14463)
机构
学院(326449)
大学(322666)
(134631)
经济(131929)
管理(130419)
理学(113147)
理学院(112053)
管理学(109855)
管理学院(109246)
研究(102965)
中国(78416)
(65874)
(64967)
科学(60259)
财经(50924)
中心(49472)
(48844)
(48557)
(47342)
(46409)
业大(44756)
研究所(44108)
(41851)
经济学(41709)
师范(41472)
北京(40618)
(38263)
财经大学(37858)
(37679)
经济学院(37626)
基金
项目(223106)
科学(178311)
研究(167644)
基金(163013)
(140032)
国家(138851)
科学基金(121684)
社会(108642)
社会科(102445)
社会科学(102417)
(87635)
基金项目(85077)
教育(79006)
自然(77279)
自然科(75584)
自然科学(75571)
自然科学基金(74196)
(73146)
编号(69298)
资助(66643)
成果(56222)
(49919)
重点(49900)
(47910)
课题(47430)
(47153)
国家社会(44822)
教育部(43921)
创新(43875)
人文(43027)
期刊
(144506)
经济(144506)
研究(94427)
中国(62295)
(51955)
管理(48724)
学报(43945)
(43701)
科学(42803)
教育(38805)
大学(35526)
学学(33383)
技术(31518)
(30419)
金融(30419)
农业(29692)
财经(24820)
业经(24747)
经济研究(24176)
(21381)
问题(18856)
统计(16154)
技术经济(15815)
(15319)
(15077)
(14768)
现代(14638)
商业(14435)
理论(14333)
图书(14225)
共检索到473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凯  
世界人口生育率逐年下降,然而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突破传统家庭内部生育成本—效用对低生育率解释范式的基础上,引入生育成本社会化因素,认为家庭生育孩子资本要素占用和劳动要素占用以及社会化分担不足是造成世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解释生育成本社会化对生育率降低的作用机理,并选取37个国家近41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以此建立政府生育支持政策变量与关键宏观经济变量指标的关联和评价标准,最终求解政府最优生育支持政策组合,为实施生育支持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坤  胡东婉  刘扬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科学评价政策实施的效果尤为重要。以200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倡一对夫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生育两个子女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1982~2013年省级年度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和门槛模型评估生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及机制问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政策与人口出生率显著为正;生育政策和生育成本社会化的交互项与人口出生率显著为正。说明生育政策有效,可以提高人口出生率,且生育成本社会化转移越多,人口出生率越高。从地区分组来看,东、中部地区的政策有效性更强。从门槛效应看,相对于低房价地区,高房价地区的政策效果更明显;相对于低文化水平群体,高文化水平群体的政策效果更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长洪  陈友华  
"完善生育政策"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要任务,为了设计平稳过渡的政策方案,一个挑战性任务就是预测生育政策变动可能引起的政策总和生育率变动。文章给出一种带补偿生育的政策总和生育率测算模型,可用于预测某种生育政策变动方案可能引起的政策生育率变动后果,进而为评价和选择生育政策调整方案提供重要决策信息。文章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2005年全国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利用此模型测算了生育政策由"‘双独'家庭可生二孩"调整为"‘单独'家庭可生二孩"后,带补偿生育的政策总和生育率变动后果。预测结果显示,分区域逐步实行"‘单独家庭'可生二孩"的政策微调方案后,发生的补偿生育不会引发明显"生育堆积",该微调方案有助于生育政策向普遍二孩平稳过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佳音  孙骁  
文章使用2000~2010年人口普查的北京市及其各区县数据,将生育率组合模型及灰色模型,应用于北京市分年龄别生育率预测当中。从总体趋势以及生育率随年龄分布情况进行了拟合及预测,为北京市及其各区县生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子联  
在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框架下,需求层面的生育意愿是影响生育率更为重要的因素。这其中,收入由于能突破时间和政策因素所带来的约束,因而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根本。通过构建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分析收入与生育率之间的相互冲击效应后发现:第一,中国生育率的下降既是由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难以应付生育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又是由居民基于生育行为将带来未来收入下降的预期所引致的。第二,尽管不同群体的收入增长都能有效地提升其生育率,但总体而言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比中间收入群体具有更高的生育率。第三,收入对生育率的影响具有U型曲线的阶段性特征:在增收缓慢阶段,生育率会趋于下降;但当人均收入跨过19500元后,收入越...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洋  李灵春  
中国的生育水平长期提振乏力,借鉴世界低生育率国家总和生育率反弹经验并构建中国特色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势在必行。以27个低生育率典型国家为例,在构建追踪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生育支持政策组合对总和生育率反弹的影响以及性别平等发展水平对政策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于支持“男性单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支持“双职工模式”的政策组合更有利于总和生育率的提升;经济支持政策与总和生育率之间有稳定的正向关系,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对总和生育率的提升效果受到性别平等发展水平的调节;在性别平等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服务支持政策和时间支持政策的效果更明显。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不同类型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组合,并深度思考政策背后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实施的社会情景,营造性别友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子联  
高校扩招通过提高劳动参与、延迟婚育年龄和转变生育观念而直接和间接地抑制了微观个体的生育行为,进而降低了中国社会的总和生育率。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发现,高校扩招在总体上对总和生育率存在持久而强劲的负向冲击,且这一效应在扩招空间较大的西部省市尤为明显;东部和中部省市高校扩招对生育率的影响则具有先负后正的特征,其中正向冲击的"异常效应"本质上仍是其初始扩招规模较大所带来的负向"滞后效应"。因此,应通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以缓解劳动要素减少所导致的供给不足;应建立高质量的社会托儿体系,以减少劳动参与率上升所带来的"收入惩罚"和"时间惩罚";应进行人本导向的生育教育,以在实现生育率观念再转变的同时适当地增强生育意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封铁英  罗天恒  
文章针对传统确定性预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理论和时间序列分析的生育率随机预测ARIMA-GARCH建模与仿真方法,通过模拟时间序列随机波动特征来估计生育率的未来值和预测区间。以中国总和生育率为例,应用ARIMA-GARCH模型对生育率序列随机过程进行预测,分析残差项之间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效应,以避免单一模型拟合导致的重要细节信息损失。提出了应对中国长期持续低生育率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文章利用人口普查年龄分布数据和基于广义稳定人口模型的两种生育率估计方法,即整合法和变量r法,对中国1982年以来各普查间的生育水平进行估计。利用整合法估计的是出生率,通过出生率换算为出生人数,进而估计生育率。利用变量r法估计的是净再生产率,通过净再生产率转换为对生育率的估计。整合法对1982~1990年和2000~2010年普查间平均出生率和出生人数的估计,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对1990~2000年普查间的估计则要明显低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值。由此估计的1982~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各普查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依次为2.63、1.68和1.56。利用变量r法对各普查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分别为2.60、1.61和1.68。因而,2000~2010年中国平均生育率的估计应该在1.6左右。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何林浩  陈梦  
近年来我国女性在家庭内部的地位显著提升,这可能对家庭生育率产生抑制作用。本文使用CGSS数据对假说进行了检验,以夫妻教育水平差距作为家庭地位差异的代理变量,排序logit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妻子教育水平相对于丈夫越高的家庭生育的子女数量越少。本文从城乡异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谈判机制"的存在性。本文把近年来我国家庭内部的结构变化与生育率下降联系了起来,拓展了生育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有助于全面理解我国当前生育率问题的严峻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慧  
运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首次系统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不同职业类型女性活产子女数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职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分职业类型女性平均活产子女数与职业女性总体平均活产子女数“一增一减”的变化趋势,与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女性职业结构的优化有关;不同职业类型女性的平均活产子女数及其增幅差异显著,其中,女性专技/办事人员的平均活产子女数最少且增幅最小,其未能实现的生育数量最多,生育对其工作与家庭相互冲突的影响最严重。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女性专技/办事人员既是最需要生育政策支持的群体,也是最有潜力提高生育水平的群体,相关生育政策应加强对此类职业女性的支持力度。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景鹏  李桢  王明璐  
本文在内生化隔代抚养的世代交叠模型中引入儿童津贴和公共托育服务,考察生育支持对生育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生育支持结构偏向儿童津贴会降低生育率和促进经济增长,加大生育支持力度能够提高生育率,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生育支持结构。当生育支持结构偏向公共托育服务时,生育支持力度与经济增长率呈反向关系,反之,二者呈正向关系。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伴随生育支持力度的加大,合理调整生育支持结构可以实现生育水平提升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双赢”。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赵美洁  严成樑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家庭照料和正式照料的世代交叠模型,考察了政府分担育儿成本对生育率和人力资本的影响。同时,基于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权衡以及社会福利等指标,本文探寻了政府与家庭之间育儿成本分担的最优比例。论文研究发现:(1)政府分担育儿成本对生育率和人力资本均产生倒U型影响;(2)存在可以实现生育率、人力资本以及社会福利均处于较高水平的最优政府分担区间(分担比例在36%—43%)。本文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分担育儿成本在生育率和人力资本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大政府在普惠托育服务上的财政投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梁昊  张涵宇  
近几十年来,全球生育率持续下降。根据联合国推算,若想保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稳定平衡,生育率应该保持在2.1左右。而目前,除印度外的世界前十大经济体的生育率都跌破了该水平。夫妻的生育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看做是一类有关时间分配的经济决策。简单地说,在生育决策中,夫妻双方面临将时间分配于工作还是生育的选择。选择生育小孩不仅会给夫妻双方带来"直接成本",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机会成本"。一个面对多个选择机会的人所做的某个选择的"机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胡波   姜春云   陈文琪  
聚焦育龄人群“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现象,综合考虑生育意愿、生育条件、生育结构3个维度,根据低生育率相关理论,构建生育综合指数,观察分析当前中国低生育率现状并进行省际比较。研究发现,全国生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值为0.492;生育条件指数值最低,反映了就业和收入因素及缺乏生育支持对生育率的制约;各省(区、市)育龄人群的结构特征较为一致,而生育意愿和生育条件的异质性较大;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呈现正相关性,生育综合指数每提高0.1,总和生育率将会提高0.286。提升生育意愿将有助于提升总和生育率,但生育条件和生育结构尚未能有效发挥对生育率的促进作用,需要建立完善并长期实施生育支持政策,以重塑人群的生育观念、改变其生育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