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88)
- 2023(12487)
- 2022(10800)
- 2021(10261)
- 2020(8442)
- 2019(19640)
- 2018(19686)
- 2017(37360)
- 2016(20496)
- 2015(23181)
- 2014(23373)
- 2013(22574)
- 2012(20755)
- 2011(18681)
- 2010(18740)
- 2009(17060)
- 2008(16556)
- 2007(14437)
- 2006(12641)
- 2005(11110)
- 学科
- 济(78663)
- 经济(78553)
- 管理(56603)
- 业(52904)
- 企(45004)
- 企业(45004)
- 方法(35220)
- 数学(29235)
- 数学方法(28873)
- 学(22587)
- 中国(21363)
- 农(20877)
- 财(19101)
- 业经(17790)
- 理论(16986)
- 地方(15169)
- 制(14926)
- 和(13834)
- 农业(13663)
- 教育(13346)
- 贸(12728)
- 贸易(12722)
- 易(12306)
- 银(12115)
- 银行(12071)
- 技术(12042)
- 融(12017)
- 金融(12009)
- 环境(11735)
- 务(11544)
- 机构
- 大学(292035)
- 学院(287453)
- 管理(113685)
- 济(109238)
- 经济(106664)
- 理学(98432)
- 研究(97450)
- 理学院(97280)
- 管理学(95568)
- 管理学院(95046)
- 中国(70023)
- 京(63094)
- 科学(62189)
- 财(50360)
- 所(48996)
- 农(46685)
- 研究所(44983)
- 业大(43760)
- 中心(43153)
- 江(41295)
- 范(40594)
- 财经(40497)
- 师范(40181)
- 北京(39948)
- 经(36824)
- 农业(36608)
- 院(35491)
- 州(33623)
- 师范大学(32711)
- 经济学(32432)
- 基金
- 项目(199230)
- 科学(155391)
- 研究(147147)
- 基金(142794)
- 家(125197)
- 国家(123838)
- 科学基金(105132)
- 社会(90267)
- 社会科(85171)
- 社会科学(85147)
- 省(77836)
- 基金项目(75838)
- 自然(68398)
- 教育(67981)
- 自然科(66716)
- 自然科学(66698)
- 划(65918)
- 自然科学基金(65479)
- 编号(61028)
- 资助(58461)
- 成果(50974)
- 重点(44386)
- 部(43536)
- 课题(42283)
- 发(41750)
- 创(41215)
- 创新(38316)
- 科研(37966)
- 项目编号(37887)
- 大学(37305)
- 期刊
- 济(120744)
- 经济(120744)
- 研究(85651)
- 中国(54785)
- 学报(49159)
- 科学(43872)
- 农(42348)
- 管理(41698)
- 教育(39160)
- 财(37581)
- 大学(36587)
- 学学(34038)
- 农业(29531)
- 技术(24724)
- 融(20892)
- 金融(20892)
- 财经(19628)
- 业经(19182)
- 经济研究(18684)
- 图书(17910)
- 经(16704)
- 问题(15448)
- 业(15056)
- 科技(14529)
- 理论(14384)
- 版(14082)
- 实践(13280)
- 践(13280)
- 技术经济(12880)
- 现代(12679)
共检索到418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卫勇 曾继耘
《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彰显即蕴含着天道流行。天人一体,天道作为宇宙生命体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其决定人自然生命生长和道德生命意义生发的内在机理,构成了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内在机理就是"生生之道"。"生生之道"以天道的实在、实有为其学理的本体,以自当不二、内本外末、成己成人、生生不息等为其教化哲学的生命价值追求,以"诚明两进"为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方法论的实践落实为日用伦常中个体生命意义的真实体验与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兴发。
关键词:
生生之道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中庸》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卫勇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是人生命、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兴发之学。先秦儒家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世界是以己身为中心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一生,正是在意义的不断体验和兴发中,成就意义的自我和意义的世界;意义发生和形成的本源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感应原理,对人而言,则是通过"学",在感通万物的同时,感通和彰显自我的本性,从而形成意义的真实体验,并由此兴发个体自我生命、生活的意义感;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以意义的永恒完成了对人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但其核心则是意义的当下生发与体验,即在日用伦常中当下兴发生命、生活的意义;意义的传达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体验兴发体验,以意义兴发意义,以个体的自我...
关键词:
意义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向辉
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通",是构成这一教化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意义"为其学术宗旨,"感应"为其意义生成机制,"感通"乃"感应"之充分而顺畅实现。"意义"与"感通"会归于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的中和之境。在字面上,"感(应)通"虽可理解为互动互通、相互作用乃至于"刺激—反应"等,但后者并不足以尽其神韵。"感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气"(从而也是以"情")为根基的一体联动。它体现了儒学的独特教化精神:讲究情理,强调从情感的投入入手,让...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于述胜
对于《中庸》末章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三语,自古以来众说纷纭。遵循以《庸》释《庸》、《易》《庸》互训之法,可知三语乃睹末探本、层层递进之文,若与《大学》之八目相对应,那么"知远之近"相当于天下、国家之本在于家,"知风之自"相当于家之本在于身,"知微之显"相当于身之本在于心,在于正心、诚意。"微之显"意味着:隐微即见显、隐微必见显,故当慎其独以为入德之门。郑玄注及孔颖达疏及朱子之说皆有缺陷;而富有理智挑战性的俞樾之解既改字解经,又不顾"微之显"在两章中复出的一贯性,虽可姑备一说,亦非的解。此三语与《中庸》首章遥相呼应,深刻地表达了《中庸》以至诚之心修道立德、感通天下的教化哲学。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敏俐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礼 《礼运》 大同 孔子 礼学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琴
除了传统"黜奢崇俭"的消费观外,先秦儒家思想中还有不少对消费问题的精彩论述和探讨:注重发展生产,提高人民消费生活水平;早期的生态消费思想;对消费合宜性问题的探讨;对消费欲望的精彩论述等。即使从现代消费理论来看,也不失为真知灼见。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消费思想 生态消费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颜莉 李永山
认知思想方面,王充一方面反对孔子"学而知之"说,认为圣人不能先知,一方面又肯定了孔子认识论中的学与思、知与行。王充对孟子"耳目之官"与"心之官"也有详细的解读,认为在认知的过程中"耳目之官"与"心之官"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王充的认知思想同荀子的认知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认为荀子不仅谈及知与行的问题,还以"符验"作为检验认识对与错的标准。
关键词:
王充 先秦儒家 认识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铁山 栗洪武
先秦儒家是诗意德育的积极倡导者与践履者,其思想精华包括"性善"与"好德"的德育人性观、"效法圣贤"与"致中和"境界的德育目的观、"以善统真"与"以美促善"的德育实践观、"以诗言志"与"比德喻志"的德育言说观四个方面,不仅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哲学智慧、伦理处事原则,而且对实施完整、有效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先秦儒家 诗意德育 德育思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丽丽 王凌皓
先秦儒家主张在人际交往中以友辅仁、以文会友,这是一种立足于个人成长进步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交往观,为当今确立新型的人际交往观,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维借鉴。同时主张师生之间以爱相济、以道相随、教学相长,这是一种着眼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友爱相助的和谐师生观,为当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贯彻教师教育新理念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参考。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师生友朋 教师教育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忆金
简要回顾关于情报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对信息哲学的产生、定义、研究内容及纲领进行基本介绍;通过详细分析情报学与信息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和伦理规范等方面的紧密联系,说明信息哲学是现代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将促进情报学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其确定整体观和基本发展方向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哲学基础 情报学 信息哲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袁晓晶
"中体西用"是近代以来一种"融通中西"的思想观念。以"中学"为体,强调儒学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巩固传统的纲常思想;以"西学"为用,重视西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实用价值,以达到"自强"和"保国"的目的,二者间的关系与张力构成了"癸卯学制"的核心原则。"中体西用"观一方面对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传统儒家教化思想的近代危机。
关键词:
中体西用 癸卯学制 经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玲 张旭辉 柯昌林
在管理哲学视野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与现代管理的人本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都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的和崇尚人本价值;"中庸之道"倡导管理者道德修身,在管理中感悟和把握平衡的艺术,揭示了管理依循的途径及追求的终极境界;现代管理中"正人先正己"的原则传承于"德主刑辅"的管理理念,体现了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儒家"义利观"深刻蕴含着义与利两种价值取向的辩证关系,它鞭策着管理者见利思义,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警示自身。
关键词:
管理哲学 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 现代管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建民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出是人类管理工作生活的一次革命。儒家人本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论的共同点或相似点,在于二者对“人”的认识的趋同和在理论上可供对接的五大楔口,从而可以利用儒家人本哲学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
儒家人本学说 人力资源管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德玉 许露
儒家的"比德"是艺术性地师法自然,它以具体事物的某些特点描绘人类抽象的精神品格,使人从天地万物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其实质就是寄情万物,皆以养德,发现人生的意义。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教育意涵相当深远:既奠定了先秦儒家厚德的文化基础,又增加了对自然的审美情趣,更凸显了全面完善的君子人格之美。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比德 君子人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丽丽 王凌皓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强调"德政礼教",形成了别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人学思想体系。孔孟荀关于人本的哲学定位,不仅奠定了其教育人文取向的思想根基,教而育且的为可以能德性治和国必、德要育性为;关首于的理教想育人思格想的提论供述了,理既论建前构提了;中关国于古人代性理的想解人析格,论的证范了型其,道又为德教育活动确立了培养目标,成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人学思想 教育思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